她,曾被張曉風盛讚「像開在後院的一株小花,纖弱而潔白」;她,將自己對生命的體會和思考,雜糅在文章中,文筆剔透靈動,如芙蓉出水;她,飽含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曆程。她就是當代詩人,散文家,畫家——席慕蓉。
有人曾說,「詩人是人類的感官」,而席慕蓉正是這樣的詩人,極其敏感,極其敏銳,用自己手中的筆書寫一代人的愛與愁。那些被我們遺落在漫長歲月裡的精細幽微的情感,被她雕琢成了錯彩鏤金的詩句。
情 深 ,不 著 一 字,盡 得 風 流
席慕蓉的作品裡最值得稱道的便是她詩歌裡的情感,尤其是「愛情」和「友情」這兩大永恆主題。古往今來,無數人曾歌詠過愛情、友情,席慕蓉卻依然能不落窠臼,書寫出澄澈靈動又纏綿悱惻的字句。
臺灣詩人瘂(yǎ)弦曾這樣評價她:「現代人對愛情開始懷疑了,席慕蓉的愛情觀似乎在給現代人重新建立信仰。」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我曾踏月而來/只因你在山中」
她的文辭總是雋永婉轉,由此還引發頗多趣事。在《蓮的心事》中,她用這樣清雋悠長的筆調來描繪蓮:「我已亭亭,不憂,亦不懼。」饒有意味,某位《傲慢與偏見》的譯者就將這部電影中的經典臺詞 「I have no fear or worry, Kingston.(我沒有擔心和害怕。)」 翻譯為 「我已亭亭,無憂亦無懼。」恐怕正是席慕蓉淡雅剔透的文字觸動了譯者,使他將這首詩化用在這句臺詞翻譯當中,可謂巧妙。
用法解析:適用於珍視青春、愛情、友情,藝術與情感,文學創作等主題,如2012年江西卷《你擁有什麼》。
示例:
我們所擁有的東西絕不僅僅局限於物質,真正能夠伴隨我們一生的往往是更深層次的情感和精神。因此在漫漫時光中,我們所需要珍惜的並不是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外物,而是我們所擁有的能力、知識與情感。正如臺灣著名詩人席慕蓉曾這樣寫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道時光的涵意,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珍惜。這世間並沒有分離與衰老的命運,只有肯愛與不肯去愛的心。」
鄉 愁 ,五 更 驚 夢,憔 悴 斯 人
席慕蓉全民穆倫·席連勃,意思為浩蕩江河,而「慕蓉」二字便是「穆倫」的音譯。她出身於蒙古王族,外婆是一位蒙古國的王族公主,父母均為知識分子,這為席慕蓉帶來了相對優良的家庭氛圍。童年時期,席慕蓉隨著父母一路輾轉重慶、香港、南京、上海、臺灣等地。正是這段顛沛流離的兒時生活,深深影響了席慕蓉的為人處世和寫作風格,造就了她揮之不去的故鄉情懷。
在46歲那年,席慕蓉第一次踏上故土——蒙古高原。雖然直到晚年才真切地接觸到故鄉,但她非常關心整個蒙古文化和精神的延續與發展。席慕蓉說:「一直以來,關於北方族群的文學創作是斷裂的,關於回鶻、突厥、蒙古等民族的詩歌創作也是不完整的,與擁有千年歷史的中國文學相比,這不能形成中國民族文學銅牆鐵壁般的延續。」
席慕蓉也為那片故土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從《格爾丹》《哲別》《鎖兒罕·失剌》到《寫給海日汗的21封信》,中年以後,「鄉愁」成了她創作的另一動力。而她的寫作風格在深情婉約之餘,也逐漸變得更加深沉開闊。
用法解析:
適用於思鄉,鄉愁,民族文化等立意。如2013年湖南卷《闖蕩/歸家》。
示例:
無論我們到哪裡闖蕩,歸鄉的衝動和對故鄉的眷戀都是我們難以擺脫的鄉愁。中國人好像生來就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我們被束縛在土地上,同時我們也依戀土地。席慕蓉曾在《時光九篇》裡表達對故鄉的深情眷戀,「餘生將成陌路,一去千裡。在暮靄裡向你深深俯首,請你為我珍重,儘管他們說世間種種最後終必,終必成空。」按照席慕蓉自己的話來說,「鄉愁是一種偏執的愛惜。」已然成為體內最深刻的文化基因。
人 生 ,倒 酒 即 盡,杖 藜 行 歌
從無垠的蒙古草原一路到寶島臺灣,席慕蓉的情感、文風總在變化。她不像李白、辛棄疾那樣豪放不羈,「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她不像杜甫、賈誼一樣主動擔負時代的重擔,關心民生疾苦,悲天憫人,憂國憂民。她寫道,「我只是個戲子,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淚。」她也不像李商隱、溫庭筠那樣,辭藻華麗,穠豔精緻,而只執著於最直接、最真切的情感,「所有的悲歡都已化為灰燼,任世間哪一條路,我都不能與你同行。」
這就是席慕蓉,如果要說她跟哪位中國古代的詩人最為相似,那也許會是李清照。她們一樣敏感細膩、滿腹才情,她們一樣心中有著少女的詩篇,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了極致,也一樣在經歷過人生的悲哀和沉鬱之後,迸發出沉鬱磅礴的歌吟。
你很難用所謂什麼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來嚴格劃分席慕蓉的作品,但是她那種敢於直面悲歡、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自始至終貫穿在她的每一篇作品當中。
用法解析
適用於善從生活細節感悟人生,品性淡然,人間有味是清歡等立意。如2015年浙江卷《文章和人品》。
示例:
筆下有道德文章之人,心中常懷良知璞玉,我們常說的「文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的人品性格是可以從他的思考和創作中略窺一二的。真摯如席慕蓉,字裡行間皆是對生活獨特的細膩感知。
經歷過生活的悲痛和蒼白,她仍認真而努力地熱愛生活:「其實,歲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總是會變成明日的失,今日的補贖也挽不回昨日的錯誤,今日朦朧的幸福也將會變成明日朦朧的悲傷,可是無論如何,我總是認真而努力地生活過了。」
席慕蓉所寫的文字,就是她在生活中所捕捉到的種種細膩幽微的情感,她所心心念念的高原之上、藍天之下的故土,還有她對整個民族藝術和文化的關懷與思考。在她的詩裡,你總能遙遙地想起薄妝淺黛羞回頭的姑娘、群嵐之上或隱或現的明月、古寺青燈裡僧人的木魚敲響、闔眼靜坐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