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姓氏之林氏

2021-02-08 縉雲優生活


林氏源出有二:一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幹諫紂而死,其子堅逃到長林,周武王克商,賜姓林氏,食採博陵。二出自姬姓,為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因以為氏。

林氏望出西河、南安、下邳三郡。據縉雲儲樹坪、黃龍、金鼓堂《林氏宗譜》所載,縉雲林氏源出子姓,以西河為郡望,相當於今山西、陝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


據清光緒《縉雲縣誌》所載,有林彥祥,北宋時縉雲人,善書畫,摹李公麟《虛鴻草堂圖》,米友仁為之作跋;又有林熙,至道進士。可知北宋時已有林氏。今之林氏,最早於南宋末入縉,有儲樹坪林氏、黃龍林氏、金鼓堂林氏三支。

儲樹坪林氏

據徐琛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林氏)宗譜溯源序》,本支林氏先世居於福建莆田,系唐「莆田九牧」後裔。有林炙,官制史,娶浙江大族仇氏為妻,遂居嶽家錢塘。其五世孫林居敬又從錢塘遷永嘉西角,其時在唐代。元初,有裔孫林德濤,字光遠,「遭元兵燹,自甌遷括,住縉南儲樹坪,俗名枚西頭(今山坑村)」,為本支林氏遷縉始祖。

明初,林德濤孫林善易(1364 -?),字文吉,「歸祖家,道經十七都霞嶺(今名嶺頭,屬大源鎮)。其地有王公,見而奇之,日:『此吾東床也。』因無嗣,遂以女妻焉。厥後相與同居。」不久,有林德濤五世孫林遂成,從儲樹坪抽充山西潞安府校尉軍,就外遷為軍戶。

至清初,霞嶺林善易十世孫林芬籙( 1682 - 1750)、林德柞(1693 - 1751),於乾隆八年(1743)遷往前園(今名麻車,屬大源鎮)。林德章(1688 - 1760)於雍正年間遷往仙居二都高畈(今屬縉雲大源鎮);乾隆二十一年(1756),林德章堂弟林德聰(1698 -1767)亦遷高畈。其後本支林氏尚有散居本縣金坑和蘭溪等地。

本支林氏遷縉已歷廿四代,1997年嶺頭718人,麻車451人,其中均以林氏為多數;高畈670人,其中林氏為主要姓氏之一。

黃龍林氏

本支林氏亦系「莆田九牧」後人。至唐末,有林寶,字惟賢,因監修甘棠港有功,擢忠正侯,受朝廷派遣鎮守處州,因而遷居麗水官橋,後裔有遷張村街、師古等地。元末,林寶十一世孫林彬祖,字彥文,先任青陽縣尹,繼任縉雲縣尹。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部將耿再成、胡大海屯兵黃龍山欲取處州,其時林彬祖佐元將石抹宜孫屯兵葛渡與之對壘。胡深降明後,言處州兵弱易取,耿、胡遂出兵猛攻葛渡,石抹、林事敗,彬祖隱居黃龍,為黃龍林氏始遷祖。

林彬祖有孫五人:長孫林文泉,字文清,由黃龍遷古塘下;第三孫林文皎,字世明,由黃龍遷金弄;其餘三孫仍居黃龍。後裔有分遷新屋、白峰嶺前和遂昌等地。

本支林氏自入縉迄今已歷廿六世。1996年黃龍978人,其中林氏為主要姓氏之一;古塘下785人,其中林氏為多數;其餘各地多屬散居,人數不多。

金鼓堂林氏

據譜,金鼓堂林氏先世居閩。至宋,有林秀,字輝章,「自幼侍父宦遊,乃佔籍於婺。讀書登第,授宣教郎。徙居華溪之古麗坊,是為永康林氏之始祖。」林秀五世孫林大中(1131 - 1208),官殿中侍御史,拒絕權臣韓侘胄籠絡,陳疏救援彭龜年、呂祖儉,以直言罷歸。「後人以其在臺諫時風節凜然,故名其譜日『林氏風節家乘』」。明中期,大中十三世孫林天南(1546 -?),字河明,從永康古麗坊遷縉雲金鼓堂(今名今古塘,屬城北鄉。但民間有傳言,說金鼓堂林氏是朱元璋部將耿再成之後,清康熙時因耿精忠之亂而避嫌改姓。)清前期,天南曾孫林道天( 1668 - 1734),字汝生,從金鼓堂遷黃龍。

本支林氏自入縉迄今已歷十四世。1997年,金鼓堂村540人,其中林氏為主要姓氏之一。


人物

科舉時代,林氏有進士二人:宋代林熙、元代林彬祖;闢舉一人:元代林公繹;歲貢一人:明代林萬載;例貢一人:清代林攀桂;邑(郡)庠生十七人,太學生三十二人。林彬祖任青陽、縉雲縣尹,林公繹任縉雲縣尹,林德淵任湖口縣丞,林伏生任遂昌教諭。

相關焦點

  • 縉雲姓氏之陳氏
    陳在縉雲讀作zen.陳氏系出媯姓,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陳,子孫遂以國為氏。至公子完奔齊為田氏。秦並六國,齊王建之子田軫,複姓為陳,是有老新陳之分。傳至梁末裔孫霸先以軍功起家,代梁為帝,以姓為朝,至是有君派、臣派、民派、奴派之別。北魏鮮卑又有侯莫陳改漢姓為陳,郡望河南,故又有虜派。北宋起世家大族皆立各自宗譜,所謂各家其家,各族其族。現特錄縉雲諸宗陳氏,以示聯宗別族雲。
  • 福建林氏丨一個人才輩出的姓氏,他們身體裡流淌著「比幹之血」
    「陳林半福建,黃鄭排滿街」,這句話形容了福建各個姓氏的佔比,林氏作為福建第二大姓氏,有著悠久的歷史痕跡。宋朝傳奇女子「林默」(媽祖),清朝銷煙英雄「林則徐」,民國才女「林薇因」,以及林覺明、林祥謙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名人,他們都姓林,他們都是福建人。
  • 縉雲姓氏之呂氏
    縣內各《呂氏宗譜》所載,縉雲呂氏主要有壺鎮、方川、西岸、谷川、雙龍五支,皆出自姜姓,西岸支以河東,其餘以東平為郡望。有呂克炎者居台州仙居,有十二子,長子至五子留居原籍,後七子:世平居仙居巖前珠溪,世華居永康太平,世章居縉雲壺鎮溪頭,世恭居溫州窖下,世銓居臨海黃檀,世演居永康,世隆居金華。居縉雲壺鎮的呂世章(1131 -1197),名盛,世章為其字。其遷縉原因,據明隆慶元年(1567)範堪《呂氏宗譜序》稱,乃「往臨安侍養,道經縉雲壺溪,相其為利用懋遷(貿易)之地,遂徙家之」。
  • 縉雲姓氏之施氏
    據《左傳》所載,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為衛侯,分到「殷氏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為制旗幟的工匠。二、以國名為氏。夏代,諸侯國有施氏之國,在今湖北省恩施縣一帶,其後有施氏。三、出自姬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孫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
  • 【林氏】林氏族譜
    僖公公字克柔生於唐武德三年公元六二零年娶李氏生子一墓長樂城東外巉川林氏屬於唐九牧纁公號雁賓 南宋明經及第 授秀水令 子森公號宗甌 南宋工部員外郎芙蓉林氏輩行:文與光世大,玄一明良泰,時興秉國成,定天景佳昌,英賢維帝佐始遷祖諱瑞,號習之,行壬六,乃南宋吏部侍郎林蓮嶼六世孫。
  • 天下林氏一家親,比幹公為世界林氏之太祖
    另外日本姓氏亦有「林」,羅馬字母Hayashi。林姓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和臺灣,是兩地的第二大姓氏。海外華人中林姓也為大姓。此姓氏(임)在韓國亦有分布,約佔當地人口1.66%。另外日本姓氏亦有「林」,羅馬字母Hayashi。
  • 林氏個人簡歷大曝光,林家人必看!
    林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林堅為得姓始祖。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2010年,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林姓總人口達到1280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96%,林姓在中國姓氏人口排行中位列第20位。周武王滅商紂王建周,命閎夭封比幹之墓。賜比幹之子泉為林姓,賜名為堅,封河清公,食採於博陵(今河北省安平縣一帶)。封西河郡。林堅為林姓的始祖,比幹為林姓的太始祖。
  • 《姓氏賀州系列報導》林氏源流、遷入賀州歷史、支系分布情況...
    一,林氏源流 林氏與其他姓氏一樣,都是中國五帝時代炎黃繁衍派生過來的。 成都公於1775年遷徙到富川,歷241多年 橫山林氏原籍廣東省興寧縣深塘寨,公元1790年間第12世孫成鬱之子載華、載元、載容、載餘兄弟四人遷移廣西富川白沙鄉橫山定居,分別在河背、大坪、水口、石墩等自然村,至今有226年,傳世人口有800多人。
  • 《林氏宣傳片》獻給全球2000萬林家人,林家人頂起來!
    一字成林,天下為森林氏,一個古老的千古望族,一個顯赫的家族,據姓譜載,殷比幹後,避難長林山,因氏。林姓是中華民族第十六大姓氏,堅公是林姓的始祖,比幹公之子,亦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之三十三世孫,今已有3102年。
  • 中江林氏名人
    自林氏出現過後,較其他的姓氏一直是默默無聞,到唐朝才逐漸壯大有聲勢,到宋朝才基本變成大姓,在中江的歷史上,宋朝之前,沒記載有林氏定居的記錄(可能有,但是也消失老),只有北宋飛烏縣(倉山鎮)有一任縣令叫林太微(
  • 《姓氏賀州系列報導》林氏源流、遷入賀州歷史、支系分布情況、宗祠建築
    一,林氏源流林氏與其他姓氏一樣,都是中國五帝時代炎黃繁衍派生過來的。林姓得姓較早,始於商末,址在「朝歌」,太始祖比幹,姓祖林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家族號稱7000多萬,分布在全球29個國家和中國30個省及直轄市,中國林姓佔全球林姓總人口四分之一。
  • 林氏原來這麼厲害!
    兄弟三人墓址俱在澄渚(烏石)後壟之原,即在莆田福平山(今西天尾鎮壓林峰村),九丘九壙。韜公之孫攢,唐德宗立雙闕以旌表其孝,時號"闕下林家"。(宋代,闕下林家支派宋九牧林在泉州發跡,林杞生九子:景淵、景佑、景默、景輝、景泰、景瑞、景元、景貞、景亨,分別為知州,與唐代九牧林同稱「九牧林氏」、「九牧流芳」、「九牧傳芳」,為閩林光輝一頁,此處介紹唐代莆田九牧林。)
  • 林氏家族是為紂所戮的比幹後裔
    293個姓氏中的1651家被定為士族。但是,這部《大唐氏族志》後來失傳了。 20世紀初,在敦煌石室的殘卷中發現了《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奏章的抄本(今藏北京圖書館),這是高士廉等為編寫《大唐氏族志》而收集的原始資料,當時收集了85郡的398個姓氏的家譜。溫彥博的《林氏正宗源流族譜序》正是為《大唐氏族志》而收集的原始資料之一。
  • 【尋根問祖】福安林氏 商朝比幹之後,源於姬姓
    比幹為紂所滅,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比幹(前1125年四月初四~前1063年),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紂王)的叔父,官少師(丞相)。殷商沫邑(今河南衛輝)人,殷商宗室,商紂時丞相,紂王三大忠臣之一,《論語》中稱微子、箕子、國神比幹為「殷三仁」。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史稱「三代孤忠」。
  • 林氏子孫 傳承祖訓
    ( 祠堂 林氏家族 和 堂口 除外)我想對全國的林氏家族,成員說不管搬到哪, 不管有多困難, 不管在那安家, 都有義務 把林家祖訓 傳承給下一代我們的孩子,一出生 在小學之前,要告訴他 我們 老祖宗是誰, 我們林姓精神,是什麼,林氏祖訓有哪些! 祖訓成就了那些家族名人林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7位,在現今中國姓氏中排第17位。
  • 林氏後裔齊聚祖地朝歌 共同參加比幹公誕辰紀念活動
    值此比幹公誕辰紀念日,淇縣隆重舉辦比幹公誕辰紀念活動,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北京、香港、廣東、廣西、福建、江蘇、江西、浙江等地的數百位林氏宗親會代表、林氏後裔及各地遊客齊聚祖地朝歌,尋根謁祖,共同緬懷比幹公忠貞報國的偉大情懷,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美德。
  • 林氏族譜---我的家譜
    殷商紂王時,紂王暴虐荒淫,其叔殷太師比幹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     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幹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    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幹剖視其心,終年63歲。
  • 【林氏支派】-九牧林家
    武王克商之後,比幹那個生於長林石室裡的兒子被周朝剛姓林——以地得姓;賜名堅——以物之義得名。林堅為林氏得姓始祖。中國從此有了「林」這個姓氏。發祥於河南中州的林姓,壯大很快,開始向東、向西、向北、向南發展,至晉代永嘉年間開始進入福建省。由司馬氏建立的晉朝,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積弱最腐朽的朝代。建立政權沒安定幾天,王室內部便為爭奪王位和權力互相殘殺。
  • 林氏」西河舊家」與」九牧世家「的由來
    潮汕地區自古乃蠻夷之地,原始居民並不多,現今的居民大部分是由華北地區遷入。林氏亦是如此,傳說西周時期林氏始祖堅被周王拜為大夫,食邑博陵。博陵乃今河南蠡縣,淇河之西。 西河舊家也因此而來。武王克商之後,比幹的兒子被周朝賜姓林——以地得姓:賜名堅——以物之義得名。中國從此有了「林」這個姓氏。林堅為林氏始祖。     林姓,很快發展壯大,開始向東、向西、向北、向南發展,至晉代永嘉年間,中原地區陷於戰火之中,晉朝士大夫階層和一般平民百姓紛紛南下避難,林姓開始進入福建省。
  • 八成多的姓氏發源於姬姓,這個最「牛」的姓氏為什麼現在這麼少?
    姓氏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秦漢之前姓與氏是分開的,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到了宋朝時期,《百家姓》這本蒙學教程的出現,記載了許多人數眾多影響深遠的姓。那麼是不是人數多排名前的姓氏影響力就大,人少的姓就沒有影響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