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林氏源出有二:一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幹諫紂而死,其子堅逃到長林,周武王克商,賜姓林氏,食採博陵。二出自姬姓,為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因以為氏。
林氏望出西河、南安、下邳三郡。據縉雲儲樹坪、黃龍、金鼓堂《林氏宗譜》所載,縉雲林氏源出子姓,以西河為郡望,相當於今山西、陝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
![]()
據清光緒《縉雲縣誌》所載,有林彥祥,北宋時縉雲人,善書畫,摹李公麟《虛鴻草堂圖》,米友仁為之作跋;又有林熙,至道進士。可知北宋時已有林氏。今之林氏,最早於南宋末入縉,有儲樹坪林氏、黃龍林氏、金鼓堂林氏三支。
儲樹坪林氏
據徐琛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林氏)宗譜溯源序》,本支林氏先世居於福建莆田,系唐「莆田九牧」後裔。有林炙,官制史,娶浙江大族仇氏為妻,遂居嶽家錢塘。其五世孫林居敬又從錢塘遷永嘉西角,其時在唐代。元初,有裔孫林德濤,字光遠,「遭元兵燹,自甌遷括,住縉南儲樹坪,俗名枚西頭(今山坑村)」,為本支林氏遷縉始祖。
明初,林德濤孫林善易(1364 -?),字文吉,「歸祖家,道經十七都霞嶺(今名嶺頭,屬大源鎮)。其地有王公,見而奇之,日:『此吾東床也。』因無嗣,遂以女妻焉。厥後相與同居。」不久,有林德濤五世孫林遂成,從儲樹坪抽充山西潞安府校尉軍,就外遷為軍戶。
至清初,霞嶺林善易十世孫林芬籙( 1682 - 1750)、林德柞(1693 - 1751),於乾隆八年(1743)遷往前園(今名麻車,屬大源鎮)。林德章(1688 - 1760)於雍正年間遷往仙居二都高畈(今屬縉雲大源鎮);乾隆二十一年(1756),林德章堂弟林德聰(1698 -1767)亦遷高畈。其後本支林氏尚有散居本縣金坑和蘭溪等地。
本支林氏遷縉已歷廿四代,1997年嶺頭718人,麻車451人,其中均以林氏為多數;高畈670人,其中林氏為主要姓氏之一。
黃龍林氏
本支林氏亦系「莆田九牧」後人。至唐末,有林寶,字惟賢,因監修甘棠港有功,擢忠正侯,受朝廷派遣鎮守處州,因而遷居麗水官橋,後裔有遷張村街、師古等地。元末,林寶十一世孫林彬祖,字彥文,先任青陽縣尹,繼任縉雲縣尹。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部將耿再成、胡大海屯兵黃龍山欲取處州,其時林彬祖佐元將石抹宜孫屯兵葛渡與之對壘。胡深降明後,言處州兵弱易取,耿、胡遂出兵猛攻葛渡,石抹、林事敗,彬祖隱居黃龍,為黃龍林氏始遷祖。
林彬祖有孫五人:長孫林文泉,字文清,由黃龍遷古塘下;第三孫林文皎,字世明,由黃龍遷金弄;其餘三孫仍居黃龍。後裔有分遷新屋、白峰嶺前和遂昌等地。
本支林氏自入縉迄今已歷廿六世。1996年黃龍978人,其中林氏為主要姓氏之一;古塘下785人,其中林氏為多數;其餘各地多屬散居,人數不多。
金鼓堂林氏
據譜,金鼓堂林氏先世居閩。至宋,有林秀,字輝章,「自幼侍父宦遊,乃佔籍於婺。讀書登第,授宣教郎。徙居華溪之古麗坊,是為永康林氏之始祖。」林秀五世孫林大中(1131 - 1208),官殿中侍御史,拒絕權臣韓侘胄籠絡,陳疏救援彭龜年、呂祖儉,以直言罷歸。「後人以其在臺諫時風節凜然,故名其譜日『林氏風節家乘』」。明中期,大中十三世孫林天南(1546 -?),字河明,從永康古麗坊遷縉雲金鼓堂(今名今古塘,屬城北鄉。但民間有傳言,說金鼓堂林氏是朱元璋部將耿再成之後,清康熙時因耿精忠之亂而避嫌改姓。)清前期,天南曾孫林道天( 1668 - 1734),字汝生,從金鼓堂遷黃龍。
本支林氏自入縉迄今已歷十四世。1997年,金鼓堂村540人,其中林氏為主要姓氏之一。
![]()
人物
科舉時代,林氏有進士二人:宋代林熙、元代林彬祖;闢舉一人:元代林公繹;歲貢一人:明代林萬載;例貢一人:清代林攀桂;邑(郡)庠生十七人,太學生三十二人。林彬祖任青陽、縉雲縣尹,林公繹任縉雲縣尹,林德淵任湖口縣丞,林伏生任遂昌教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