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起義。9月,太平軍在永一安封王建制,聲勢大振。朝廷派賽尚阿為欽差大臣統率各路清軍對太平軍圍追堵截。1852年4月,太平軍圍攻桂林不克,轉攻全州,值江水猛漲,於是順流而下。新寧江忠源率團勇在蓑衣渡伐木為樁,阻塞河道拒戰。太平多遭此伏擊,損失慘重,南王馮雲山中炮犧牲。太平軍乃棄船登陸,由東岸小路馳人湖南,進攻永州。
但永州江面寬闊,太平軍不能渡江,於是轉趨道州。6月12日,攻佔道州。太平軍在道州發布檄文,鑄造火炮三百餘尊,縫製各色軍裝,每日前來投軍者以千計,軍隊增至五萬人。經過50天休整,太平軍重整雄風。8月17日,太平軍攻克郴州。28日,蕭朝貴率軍自郴州出發,一路勢如破竹,攻克安仁、故縣、茶陵、醴陵等地。
1852年9月11日,太平軍在長沙城南石馬鋪突襲西安鎮綠營兵,陣斬其總兵和副將。駐守金盤嶺的副將朱瀚不戰而逃,大量軍需落入太平軍之手。次日,太平軍進攻黃土嶺,清軍潰退長沙城內。太平軍乘勝進駐城南妙高峰,佔領西湖橋和金雞橋,控制堅固民房和制高點,從12日至18日,太平軍炮轟長沙城。
由於江忠源率部搶佔了城東南蔡公墳高地,太平軍兵單力薄,只能屯集在城南一隅攻城。城內清軍雖然人數不多,但能集中兵力據險固守。西王蕭朝貴身先士卒,執旗督戰,不幸為敵炮擊中,壯烈犧牲。不久,清軍鄧紹良部從湘潭開抵城外,太平軍腹背受敵,攻城受挫。
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在郴州聞知長沙告急,立即率部兼程趕赴長沙。10月5日,太平軍前鋒抵達長沙,會合蕭朝貴餘部,對江忠源蔡公墳陣地發動猛攻,向榮用大炮轟毀近城民房,使太平軍失去掩護,不能近城,進攻失利。10月11日,洪秀全與楊秀清抵達長沙,在城南、井灣子、洞井鋪等地與清援軍交戰,亦未取勝。
此時,長沙城內清軍已增至四五萬之眾,匯集的文武大員有幫辦事務大臣1人、巡撫2人、提督4人、總兵8人,還有副將、道府十數人:並有各地援軍兼程趕來,自天心閣至新開鋪一帶紮營結壘,深掘大壕。太平軍背水為營,三面受敵,情況危急。
洪秀全改變戰略,分兵西渡,佔領河西地區。10月17日,翼王石達開率部自朱張渡、猴子石一帶渡湘江,佔領水陸洲、靳江、嶽麓山、瀟灣鎮一帶,收穫陽湖垸晚稻為軍糧。打造湘江浮橋,使兩岸陣地連成一體。河西為長沙西通常德、北入洞庭湖要道,由此全盤皆活,太平軍再次贏得了主動權。
清軍十分驚恐,多次遣兵渡江作戰,均遭石達開部擊退。10月31日,向榮親率精銳之師進攻水陸洲,年僅21歲的石達開足智多謀,在樹林中埋伏重兵,擊斃清軍數千人,向榮逃脫,經此一戰,清軍再也不敢輕易渡江作戰。城南太平軍加緊掘地道攻城。由郴州礦工組成的土營善於掘地道,他們將地道打到城牆下面,然後裝填火藥引爆,曾四次炸坍城牆。
左宗棠時任湖南巡撫張亮基幕僚,他從長沙富商黃冕、孫燦臣等手中籌措餉銀12萬兩。當城牆缺口時,凡向缺口拋石一塊者賞錢一千文。頓時石如雨下,在缺口處混戰的太平軍與清軍被同時埋葬,缺口隨即被填塞。清軍還召集城內的算命瞎子伏在城牆根「聽地」,密切偵探太平軍土營的掘地道活動。一發現動靜,即用火炮將其炸死於地下。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此期間,洪秀全一面指揮楊秀清攻城,一面整軍建制,設置詔書衙,整編部隊,提拔賴漢英、林風祥、李開芳等將領分別為指揮、將軍和侍衛,並頒制太平天國玉璽。此時,太平軍已進攻長沙城持續81天,既不能殲滅城外之敵,也不能合圍破城,而各地清軍不斷趕來,形勢越來越不利,洪秀全審時度勢,決定由楊秀清率主力渡江與石達開部會合,準備北驅直進,攻打金陵。
撤圍前,太平軍使疑兵計,佯裝要掘地道炸天心閣,使清軍忙於在城內掘壕防地道。在暴雨初歇、夜色茫茫之時,太平軍主力迅速渡江,等清軍回過神,追擊已來不及了。此後,楊秀清派小股部隊向南佯攻湘潭,主力則直趨寧鄉、益陽、嶽州方向。
1853年,太平軍攻克武昌,順江東下攻克南京,建立了天朝政權。1854年,太平軍為鞏固天京政權,又派石祥禎、林紹璋率軍西徵,先後在嶽州、寧鄉、湘陰、靖港、湘潭等地與曾國藩的湘軍激戰,計劃在攻取這些地方後再圍攻長沙。太平軍在靖港痛擊湘軍水師,曾國藩愧憤交集,三次投水自盡,為部下救起,逃回長沙。但太平軍在湘潭慘敗,傷亡1萬餘人,在其他各地的勝利化為烏有,被迫撤圍,退出湖南。
太平軍兩次攻打長沙都以失敗告終,但給清朝統治者以沉重打擊,鍛鍊了隊伍,推動了湖南反清革命鬥爭,奠定了天朝政權的基礎。同時,清軍長沙守城之役的勝利和湘軍的興起,使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以此為契機,嶄露頭角,成為晚清「中興名臣」,湖南民風士氣為之一變,對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