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傳說中的生物,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普遍的說法是人們根據牛頭、鹿角、蛇身、魚鱗、馬鬃、鷹爪等多種動物的特徵組合起來,就成了傳說中的龍了。
當然不同國家傳說中的龍形象也是千差萬別的,比如西方國家中的龍,則多指作惡的怪獸,形似恐龍,但有雙寬大的蝙蝠翼。
而我們口中的龍則是長蛇般形態,體型龐大,能騰雲駕霧,是瑞獸、神獸,是江海河流的主人,司掌行雲布雨。
龍的存在與否,一直都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曾經的「營口墜龍事件」傳得沸沸揚揚,不過就目前的科學研究及化石發掘情況來看,無論是西方龍,還是東方龍,都是虛構的生物。
要說現實中哪種動物長得最像東方的神龍,毫無疑問就是洞螈了。早先信息傳遞還不夠發達時,洞螈還一度被謠傳為幼龍,而事實上它只是一種兩棲類動物,通體呈灰色、粉紅色,主要棲息在地下水脈的巖洞中。
印度有怪魚,神似東方龍
隨著科研的繼續發展,人們在印度南部的地下水域中發現了一種怪魚,它在某些方面上,甚至比洞螈更像東方龍。
這種魚身體細長且布滿鱗片,背部和腹部都有「加長」版的魚鰭,而尾部則呈火焰狀,與傳說中神龍尾極為相似,整體來看,除了頭部像魚及沒有四爪之外,渾身都透露出龍的神韻,這也難怪發現它的科學家說:「所有看過照片的人都說它像極了傳說中的龍」。
這種怪魚主要棲息在印度南部的西高止山脈上一些多孔洞的含水層裡,是一種地下魚類,基本上極難發現它們,只有當下大雨洪水泛濫的時候,它們才會被衝出水面。
其實這種怪魚的發現,可追溯到2018年,當時印度社交媒體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印度喀拉拉邦漁業的研究員拉傑夫·拉格萬的注意,因為那篇文章上的配圖中,就出現了這種怪魚,是印度一居民在自家院子的井裡發現的,而這些井抽取的正是地下水,難免會混入地下魚類。
後來吸引了更多科學家前來調查研究,終於確定了這就是一個新的物種,並將其命名為「咕嚕謎鱧(lǐ)」,發表在《動物學分類》雜誌上。
值得一提的是有科學家估計,印度南部的西高止山脈附近,大約有600萬口井,這可能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從而影響棲息在那裡的生物。
咕嚕謎鱧,名字來源於《指環王》
咕嚕謎鱧,正如它的外形一樣,聽起來也十分奇特。其實這個名字來源於《指環王》中生活在地下的角色「咕嚕」,與生活在地下水域的怪魚十分貼切。
起初根據外形及一些特徵,人們將咕嚕謎鱧歸類為鱧科,畢竟它與烏鱧、月鱧等鱧科物種還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後來科學家們對這種魚進一步解剖及遺傳學研究時,發現它與現代鱧科魚類差異較大,已經不能歸為一科了,於是科學家們為其創造了一個新的魚科,命名為謎鱧科。基因分析顯示,早在1.2億年前,鱧科與謎鱧科就已經發生分化了。
咕嚕謎鱧與其他鱧科魚類相比,不僅魚鰾更小,身上的脊椎骨和帶肋骨也更小,這與一些史前魚類的特徵類似,所以咕嚕謎鱧亦被科學界稱之為「活化石」。
發現咕嚕謎鱧並為其設立新科時,該科還只有這一個物種,但之後又有科學家根據標本發現了另外一種謎鱧科魚類,命名為「曼氏謎鱧」,所以迄今為止,謎鱧科已經有兩個物種了。
當然後續還會不會發現更多謎鱧科的物種,這個我不敢妄下結論,畢竟從「天圓地方說」,到現在的「人類探月」,科學一直在發展,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也一直在繼續,我相信只要地球上還存在這類生物,被發現就是遲早的事兒。
渾身紅棕色且有眼,異於地下魚類
一般來說,生活在地下水域或者洞穴裡面的物種,由於常年見不到陽光,基本上都通體發白,眼睛也逐漸退化,或者乾脆這一特徵就消失了,畢竟在極度黑暗的環境裡面,眼睛的用處不大。
但是咕嚕謎鱧的發現,顛覆了人們的這一認知,因為它不僅不是白色,反而是亮眼華貴的紅棕色,這讓它們看起來更像龍了。另外,咕嚕謎鱧還長有眼睛。
至於咕嚕謎鱧為何會長出這些與地下生物完全不一樣的特徵,目前科學研究還尚不能解釋清楚,專家認為可能是它們並不完全生活在地下。
鱧科魚類,大多都有一個叫「鰓上器」的結構,能夠幫助它們脫離水面呼吸空氣,烏鱧也正是憑藉這項技能成功地擴散到了很遠的地方,成為一些國家的入侵物種。
但研究表明咕嚕謎鱧並不具備這個結構,也就是說它們是無法直接呼吸空氣的,所以為什麼在一些未與地表水連接的地下水系裡,咕嚕謎鱧依舊呈紅棕色,且有眼睛?這就很迷了,期待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
咕嚕謎鱧背部和腹部都長有長長的魚鰭,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在富含孔洞巖石的地下含水層裡面,空間往往比較狹小,不便於像蛇一樣扭動身軀來遊泳,於是它們就利用擺動魚鰭,向鰻魚一樣遊動,這極大地縮小了活動空間,便於在地下水域裡面穿梭。
目前對於咕嚕謎鱧的研究並不多,但它的發現已經讓我們感受到驚喜了,繼洞螈之外,沒想到世界上還有這麼一種動物,長得跟傳說中的龍那麼像。
(關注我,看科學又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