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素材不多,於是今天去翻了翻孫儷的微博,翻到了一篇孫儷記錄兒子等等和等等表哥的對話的帖子,平平無奇的帖子,卻被等等的最後一句話點亮,翻看評論區,都在叫好和感慨,甚至戳到了成年人的淚點。對話內容大致是等等和他的表哥說起自己的爺爺。
表哥說:「他的爺爺在他5歲的時候去世了。」
等等說:「我都沒見過自己的爺爺。」
表哥說:「的爺爺對我很好,會帶我去公園,給我買很多玩具車,不過那些玩具車我已經不玩了。」
等等問:「你有沒有把玩具車收起來,把它們放在一個地方,因為它們已經不是玩具了,是你們的一起的快樂時光,你要把它們收起來。」
等等把具象事物抽象化,把玩具當成美好回憶收藏起來的想法,不僅讓網友驚嘆於一個9歲孩子成熟、美好的思想和樂觀心態,還讓許多網友淚灑評論區,紛紛感慨自己的童年回憶。類似於這種的還有「萌派詩人」姜二嫚的詩「燈把黑夜,燙了個洞」、「老鼠偷東西,只是人類的說法,在老鼠那裡,這叫覓食」。乍一看真實可愛,細品起來似乎能帶給成年人有無限感慨。
這些孩子極富想像力,內心對這個世界有著很多美好的憧憬,也能從自己天真爛漫的角度對某事得出和大人完全不一樣的見解。嗯?好像這些本就應該是一個孩子該擁有的優點吧,為什麼會顯得那麼獨樹一幟的優秀?大概是每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這樣的孩子很稀少吧。
不是每個父母都容得下孩子的想像力、樂觀和美好期許。想像力的前提是好奇心、開發智力、拓展知識面,一般都會是給孩子講故事和玩小遊戲來輔導完成,不過這些都交給幼兒園的老師了。忙碌的父母玩不了幼稚的過家家,忍受不了孩子不停追問「為什麼」,也沒耐心去陪孩子找答案——孔雀的尾巴為什麼三種顏色?孩子上學後就必須一心撲在分數上,更不允許幻想了。
而樂觀的心態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在父母生氣的時候就會瓦解,因為在他們生氣的時候看來是沒心沒肺,甚至是沒出息……等等,為什麼學長又在吐槽?父母都是這樣的嗎?應該不是吧?學長也聽說過優秀的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吧,是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