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慧大棚助高原高寒區農戶脫貧,果蔬澆灌手機輕鬆搞定

2020-12-22 騰訊網

室外零下25℃時大棚內還能種出鮮菜果蔬,如今不僅京郊農戶可以用上這樣的扶貧高科技,內蒙古、新疆、西藏等高原高寒氣候惡劣地區也可有效推進大棚種植拓展蔬菜產業發展,助力當地實現產業脫貧。

9月4日,市屬國企北京時尚控股及所屬光華集團分別與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政府及興和縣政府籤約,共同推進農牧業現代化。作為合作投資項目,京興新材料科技園項目落地興和縣後將為當地帶來5.7億元投資。光華集團旗下佳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將得以開足馬力生產「智慧溫室大棚」,為當地帶來每年上千萬元稅收,創造上千人的就業機會。

「智慧溫室大棚」助京郊農戶增收

通州區西集鎮車屯村是鎮裡最小的村,人均只有四分地,不依山不傍水,今年卻因為在兩座溫室大棚裡種植出綠色健康的有機草莓成了「網紅村」。

先進的設備、科學的種植技術讓村民嘗到了科技種植的甜頭。這得益於村邊兩座科技含量極高的「智慧溫室大棚」,使得綠色健康有機草莓等精品蔬菜水果的種植如虎添翼,帶動種植戶實現增收。

「智慧溫室大棚」是什麼?它採用了光華集團旗下佳泰公司和啟明烽兩家公司推出的陽光保溫棚房和「網際網路+」智慧溫室大棚控制系統,村民通過手機或電腦能遠程監控棚內各項數據,系統即可實現澆灌、施肥、採光、通風。

能種出綠色健康的有機草莓並不是件簡單事。從種植到成熟近3個月的時間裡,草莓對溫度和溼度都有著很高的要求,「智慧溫室大棚」良好的通風設施、大棚外圍牆體保溫材料的應用,以及可升降的「棉被」等都為草莓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

大棚採用高強滌綸絲PVC雙軸向塗層布柔性材料作為牆體,並配以保溫棉作為填充物,具有搭建方便、可移動、保溫效果強、能耗成本低、抗氣候性好等特點。相比傳統日光篷房(土坯、磚混)可提高土地利用率30%至50%。

「以前大棚需要人為根據天氣情況手動進行棉被鋪蓋和澆灌。現在下載個小程序,在手機上就能遠程操作,真是太方便了。」村民小李說。

不為人知的是,這些科技含量極高的「智慧溫室大棚」,是1956年成立的北京帆布廠歷經60餘載轉制重組為北京佳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由昔日北京工業一面旗幟的「老紡織」,在新時代打造出的「新材料」與「新科技」。

三年研發千次試驗攻關扶貧科技

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從雍和宮到方莊,再到大興瀛海和魏善莊,接著是順義高麗營,直到如今的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佳泰公司為了擴大產能尋求更大的發展,不僅靠五次搬遷壯大自己,也成了光華集團產業扶貧的急先鋒。

作為佳泰的拳頭產品,「智慧溫室大棚」不僅落地京郊通州、房山、順義等地,更以產業扶貧的形式,在內蒙古、新疆、西藏、甘肅、寧夏等地的農牧業發揮了更大作用,助力當地經濟發展並打贏脫貧攻堅戰。

沒有一磚一瓦,不怕颳風下雨,厚度只有10釐米,即便夜間室外低至接近零下30攝氏度,且棚內無任何取暖設備,大棚仍可保持零上約8攝氏度,照常種植黃瓜、西紅柿等果蔬,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工人在生產智慧溫室大棚的原材料

神奇的大棚用了什麼硬核科技?「它的核心在於保溫隔熱材料,就是這些像棉花一樣的東西。」佳泰公司總工程師魏曉軍拿著新材料說。看似不起眼的一團「棉花」,卻耗費了魏曉軍及其團隊三年心血,進行了上千次試驗。

魏曉軍回憶,普通保溫棉過軟,時間長了易塌陷喪失保溫性,剛性較強的保溫棉過於透氣效果也大打折扣。

身為做布料起家的老紡織企業,魏曉軍及其團隊反覆試驗確定以高強滌綸絲為主材並增加塗層和添加劑,採取無縫熱合工藝,搞定了「智慧溫室大棚」最重要的保溫棉。而佳泰公司也成功申報下3項國家專利。

如今在內蒙古興和縣、新疆和田縣等低收入地區,農戶們即便在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季節,仍能在大棚內收穫新鮮的蔬菜瓜果,不少農戶因此走上脫低致富的康莊大道。

「我們還在進行技術革新,持續降低『智慧溫室大棚』成本,讓更多低收入農戶有機會勤勞致富。」佳泰公司董事長劉苗說。

高原高寒地區用上京產扶貧大棚

距北京240公裡的「七環」外,陰山北麓下是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這裡年平均氣溫不過4攝氏度,冬季最低氣溫低於零下30攝氏度。興和縣地處「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區,也是北京市延慶區的對口幫扶縣。

這次在延慶區委區政府搭橋引線下,北京光華集團決定赴興和縣投資建廠,為當地培育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以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伴隨著京蒙對口扶貧工作的推進,金秋九月兩地產業互補結出碩果。9月4日光華集團與興和縣政府籤約,京興新材料科技園項目正式落地。科技園總建設用地29.6萬平方米,預計項目總投資5.7億元。

光華集團旗下佳泰新材料、燕陽新材料等入駐企業,將為當地帶來新材料、農牧業設施、輕體節能建築、進口替代產品等產業,中遠期該集團還將有更多高新技術企業轉移至此。

「我們的『智慧溫室大棚』能很好替代傳統大棚實現高效農牧業,在高原高寒氣候惡劣地區有效推進大棚種植拓展蔬菜產業發展,還能改造用於蒙古包、小木屋等旅遊項目,助力當地實現產業脫貧。」劉苗說,「預計明年我們在興和縣可實現產值近3億元,為當地帶來上千萬元稅收,創造上千人的就業機會。」

相關焦點

  • 「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七裡河區打造有機綠色蔬菜直供車 農家果蔬...
    近幾年,蔬果大棚種植已成為七裡河區很多農戶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但受今年疫情影響,部分農戶出現了蔬菜水果滯銷的情況。對此,七裡河區政府積極組織轄區龍頭企業,打通銷售渠道,以提高農產品銷量、助力脫貧攻堅。「多虧了農業產業基地有機綠色蔬菜直供車,他們開車直接到大棚門口收購我的蔬菜,真是幫了我的大忙了。」郭雲感慨地說。在大棚門口,工作人員現場稱重、收購、付款,直供車收購了郭雲現摘的182斤新鮮黃瓜,足有滿滿兩大筐。
  • 運鴻集團:引產業扶貧源頭活水 澆灌脫貧致富希望之花
    運鴻集團董事局主席李玉保作為湖北省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法人代表,多年來附身實踐作為,堅守脫貧攻堅戰線,成為扶貧力量中一名老兵,他結合自身企業的優勢產業,與扶貧攻堅事業實現共融共生,將產業扶貧打造成當地助貧助農的「民心工程」。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加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 大棚經濟富農家 「果蔬拼盤」助塔縣農牧民增收
    近年來,為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步引領群眾利用地緣優勢發展蔬菜種植業,提孜那甫鄉通過「溫室大棚蔬菜基地+農戶小拱棚」模式,培育並支持提孜那甫鄉昌茂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在帕米爾高原種出了南方水果火龍果,通過大棚蔬菜也解決了當地新鮮蔬菜供應的問題。
  • 西藏日喀則市白朗大棚 長出幸福生活
    人民網日喀則10月12日電(記者 徐馭堯)行走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白朗縣,一座座現代化大棚在田野上星羅棋布,那是近些年白朗推廣現代化農業的成果。「如今,我們的蔬菜大棚能生產30多個品種的果蔬,大棚裡果蔬滿枝,我們曾經難以想像。」西藏珠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巴桑頓珠說。
  • [感恩奮進 決戰脫貧攻堅] 邱新明:大棚果蔬託起致富夢
    11月11日,安福縣彭坊鄉任頭村貧困戶邱新明和妻子在大棚果蔬基地裡採摘蔬菜。辣椒、包菜、白菜……說起自家的果蔬,邱新明頗為自豪。「去年嘗試種西瓜,今年試著種辣椒,都挺成功,這兩年收入多了,日子好過了!」今年60歲的邱新明是河南人。因為不識字缺技術,夫妻倆一直靠種6畝水稻為生。「以前窮啊,偶爾養點蜜蜂增加收入。」邱新明說。2015年,一家人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 新疆塔縣:寒冷高原結出「熱帶果」 設施農業助民增收
    新疆塔縣通過「溫室大棚蔬菜基地+農戶小拱棚」模式,培育並支持果蔬合作社發展。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農牧民在豐富自家「果蔬拼盤」的同時增加了收入。圖為塔吉克族牧民阿依木汗·夏買克在溫室大棚內摘火龍果。 記者從塔縣了解到,當地近年來積極發展設施農業,通過「溫室大棚蔬菜基地+農戶小拱棚」模式,培育並支持果蔬合作社發展。通過此舉,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農牧民免費學習到了種植技術,豐富自家「果蔬拼盤」的同時增加了收入。新疆西南部帕米爾高原上的塔縣區域內冰川雪山遍布。高原耕地少,全年無霜期不足60天。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民勤:大棚升級助農戶種上「高端」果蔬
    正在大棚內忙碌的侯正龍說,土牆全鋼架結構三代日光溫室棚長100米、內跨10.5米,有效種植面積達到1.5畝,是原有二代標準日光溫室有效種植面積的2.35倍,且透光好、升溫快,保溫能力強,方便機械化耕作,既減少了勞動力,又節省了生產成本。和侯正龍一樣,民勤縣蔡旗鎮沙灘村村民時平德的兩座土牆全鋼架三代結構日光溫室每年都能給他帶來十多萬元的豐厚收入。
  • 赤壁東柳村 2260個大棚實現「脫貧夢」
    9月18日,記者走進赤壁市赤壁鎮東柳村,一座座大棚映入眼帘。大棚裡,到處都是綠油油的一片。「現在村裡閒逛的人少了,大棚裡忙碌的身影多了。」東柳村黨支部書記吳會堂介紹,我們的西瓜剛剛下市不久,現在全力育苗和移栽西蘭花。
  • 藏鄉新景——甘肅天祝脫貧觀察
    新華社蘭州5月29日電 題:藏鄉新景——甘肅天祝脫貧觀察  新華社記者 王博、白麗萍、何問  今年初,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記者近期來到脫貧後的天祝縣,感受祁連山下雪域藏鄉的深刻變化。
  • 全區「智慧廣電」助脫貧奔小康隆林現場會現場觀摩活動在巖場村舉行
    7月22日上午,全區「智慧廣電」助脫貧奔小康隆林現場會的現場觀摩活動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天生橋鎮巖場村舉行,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自治區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虹,百色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黃彩畢,自治區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承武、朱為範,一級巡視員朱日榮、二級巡視員李曉泉,廣西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李紹榮
  • 北京龍湖公益助農季|四大航道聯動,助力農戶增收
    活動歷時兩周,覆蓋北京、石家莊兩大城市,1.5萬居民齊參與,創造了逾5.1萬的助農銷售佳績。創意農品市集,將產品運出大山據悉,此次活動合作縣域為四川平武縣,平武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因接連不斷的暴雨洪災,導致產品運不出大山、供應商不斷壓價,大部分生產農戶因此遭受了重大經濟損失。北京龍湖了解到詳情後,立即篩選出包含平武花菇、平武茶葉、花牛蘋果、愛媛果凍橙等三十餘款農副產品供展銷售賣,以期緩解農民遭受的損失。
  • 改造升級大棚、專家指導種植 平谷東高村鎮培育高品質西紅柿助農增收
    據悉,崔家莊村位於京平高速沿線,有設施溫室大棚330棟,佔地面積470.8畝,年產蔬菜200萬公斤、大棚桃16.2萬公斤。全村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設施溫室大棚種植,前幾年棚體結構老舊破損嚴重,田園基礎環境較差。
  • 左權縣芹泉鎮下莊村:大棚西紅柿種植助力農戶奔小康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張文軍)左權縣芹泉鎮下莊村,按照左權縣和芹泉鎮建設設施蔬菜產業園區的總體規劃,積極鼓勵引導農戶發展大棚西紅柿據下莊村黨支部書記、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尚向軍介紹,合作社對農戶種植西紅柿實行統一訂苗、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提高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 運用產業扶貧持續「造血」運鴻集團高質量完成扶貧助農任務
    在湖北省「兩幫兩助」年初工作動員視頻會議上,動員了湖北省各級工商聯、商會組織、廣大民營企業,以湖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2020年決戰5.8萬人脫貧」為幫扶對象,對每個貧困人口幫扶全覆蓋(每人按2000元標準幫扶),幫助一批貧困人口就業,深入開展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行動。
  • 從「玻璃溫室」到「家庭陽臺」 種植「高原夏菜」富了榆中6萬多農戶
    榆中是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和蔬菜重點生產區域,也是蘭州高原夏菜的發源地和主產區。蔬菜產業已成為榆中農民脫貧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目前,全縣有6萬多農戶24萬人參與蔬菜產業,蔬菜種植對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 出頭嶺裡奔「出頭」,天津濱海農商銀行助力出頭嶺鎮農戶「出頭」
    在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天津市薊州出頭嶺鎮的農戶們,在天津濱海農商銀行的金融「活水」澆灌下,依靠食用菌產業這個「致富傘」,真正「出了頭」,小康之路越走越寬。金融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天津濱海農商銀行在對口支援和結對幫扶的工作中,盡銳出戰、精準施策、盡責擔當,把黨的領導貫穿扶貧工作,創新金融扶貧模式,以產業扶貧為治本之策,用金融「活水」提升「造血」能力。
  • 雲南迪慶:培育生態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
    【摘要】 原標題:培育生態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香格裡拉位於雲南迪慶高原。
  • 【脫貧門道】脫貧、致富、奔康!香巴拉鎮唱響脫貧奔康的鏗鏘之歌!
    【脫貧門道】脫貧、致富、奔康!香巴拉鎮唱響脫貧奔康的鏗鏘之歌!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香巴拉鎮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等要求,狠抓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責任導向,通過政府引導、項目整合、社會參與等措施,採取「集體組織+農戶+基地」「支部+企業+基地+貧困戶」「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下足繡花功夫攻 堅中之堅,匯聚各方力量解 困中之困,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