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
當下,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已升級為國家戰略,對中國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全國人大代表張天任在兩會上提出建議,在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建設的同時,可以支持地處長三角腹地的浙蘇皖交界地區建設浙蘇皖高質量一體化協同發展試驗區,探索和積累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加速一體化進程。
長三角是全中國市場主體最活躍、創新意識最強烈、城鄉發展最均衡的區域之一,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將會成為全國甚至全球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城市引領者。
長三角發展機遇下不無「隱憂」
張天任經過調查分析,認為在一體化戰略利好下,長三角不同城市將迎來各自發展機遇,但也隱藏著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隱患,部分區域將面臨著邊緣化、空心化、低端化的問題,從而產生新的一體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
首先,距上海都市圈較遠的部分區域發展會被「邊緣化」。從對浙蘇皖幾個毗鄰地區調研情況來看,該地區的部分市縣距離上海太遠,不僅難以充分接受上海的輻射效應,還可能會被一些先發優勢地區特別是距離上海較近的地區搶得更多資源,從而被日漸邊緣化。
其次,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城市發展會被「空心化」。優質的要素、資源會被優先配置到一二線城市和先發優勢地區,導致部分三四線城市特別是欠發達地區不僅難以享受到高端輻射效應,反而會遭遇虹吸效應,造成本區域人才、資本等更多優質資源的流失,出現「空心化」現象。
再次,部分省際毗鄰地區的產業發展會被「低端化」。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更多的投資項目會優先投到資源要素和政策條件更為優越的地區,進而導致本地區只能留下和只能招進一些低端產業和低端企業。
在長三角腹地打造「五個區」示範區域
張天任認為,一旦上述的擔憂成為現實,將有違最初的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目標。因此需要立足長遠、提前布局,建議不僅要加快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建設,還要同時支持地處長三角腹地的浙蘇皖交界地區建設浙蘇皖高質量一體化協同發展試驗區。
具體來說,就是在長三角區域內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選擇合適的地方,再打造一個先行示範區,形成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東西策應、兩頭髮力、雙輪驅動的良好效果。初步考慮試驗區範圍包括浙江省長興縣、安吉縣,江蘇省宜興市、溧陽市,安徽省廣德縣和郎溪縣(包括上海飛地白茅嶺農場),在參照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有關做法基礎上,著重打造「五個區」。
1、打造長三角「兩山」轉化實踐樣板區。以「兩山」理念為指導,發揮該區域生態資源優勢,探索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向生態經濟發展轉化的新路徑,積極引導生態經濟集聚,率先實現生產、消費、流通各環節的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
2、打造長三角腹地高端外資集聚區。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加強與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戰略合作,主動承接上海自貿區資源溢出效應。同時加大試驗區內的國際產業合作園建設力度,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新興市場,打造長三角「一帶一路」樞紐的重要節點和重要引擎。
3、打造長三角產業轉移承接首選區。以建設先進位造業產業鏈基地為目標,以承接產業跨區轉移為重點,形成關聯度高、功能互補的產業集群。積極承接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產業梯度轉移,打造高能級產業集聚平臺,防止更多投資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
4、打造長三角協同科技創新先行區。聚焦周邊城市人才集聚優勢,探索建設城市「創新飛地」,建立健全科技型小微企業就近孵化引進機制。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依託高端研發資源,建設完善區域性科技大市場,實現高端研發資源與實體市場的有效對接。
5、打造長三角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以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提升居民獲得感為目標,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健全社會治理體系,重點培育建設一批小城市、特色小鎮、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