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6日晚,在江蘇隊與東莞新世紀的比賽中,25歲、身高2米13、體重約130公斤的唐正東,儼然一個內線猛獸。
之前一場與福建隊比賽,他22中15,狂砍37分15個籃板。
與東莞新世紀的比賽,唐正東延續了之前一場比賽的火熱狀態。整場比賽,讓對手無可奈何。最終,31中19,進攻端手感滾燙的他興之所至,還命中那個賽季首個三分球,狂砍51分14個籃板。
本土球員單場砍50+,並不容易。在王哲林之前,本土球員只有6人7人次砍下50+,本土球員得分紀錄是「虎王」孫軍保持的70分。此外,李楠59分位居第二,還有巴特爾的58分,劉玉棟57分、56分,胡衛東55分,以及王治郅同樣在06-07賽季砍下的51分。
而自唐正東打出那場50+的比賽後,外援兇猛,邦奇-威爾斯、馬布裡、麥迪、肯揚-馬丁等湧入CBA。外援名氣越來越大,能力越來越強,馬布裡、哈德森等都帶隊得過CBA冠軍,外援中的得分高手們先後237次砍下50+,麥克魯姆曾單場砍下82分,為CBA球員單場得分紀錄。
相反,本土球員卻再無人單場得分50+,這種情況持續了長達13年,準確的數字是4728天。直到王哲林面對八一隊砍下現役球員中最高的51分,本土球員才又現單場50+。
4728天的時間中,外援砍下237次50+,而本土球員僅1次,差距巨大。
其實論50+次數方面,不只是與外援有差距,與前輩們也有差距。在CBA元年至2007年的12年時間裡,本土球員有7人8人次砍下50+,其中八一隊李楠、劉玉棟、王治郅3人4次砍下50+。
為什麼會這樣?
本土球員確實沒有體現出一代更比一代強。上周的CBA全明星賽上,參加首屆全明星賽的巴特爾、王治郅、劉玉棟、鄭武、李曉勇、阿的江這些中國籃球的名宿,當年都身懷絕技、在賽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都登臺。而在三分球比拼環節,劉玉棟和朱芳雨作為名宿登臺亮相,儘管久疏戰陣,身體發福,但他們的投籃技術和柔和手感還在。
而自從2008年後,中國籃球走入一個低谷。姚明退役、王治郅退役後,易建聯依然是中流砥柱,但他卻孤立無援,其他國內年輕球員難與前輩相比。在屬於中國籃球的美好歲月,男籃不止一次殺進奧運前八,湧現過朱芳雨、李楠等出色的射手,劉玉棟、胡衛東等在國際賽場上也曾風光,而姚明、王治郅、巴特爾都曾在NBA徵戰。可如今,日本有八村壘、渡邊雄太等進入NBA,而我們卻沒有一個人進入NBA,並沒有一代更比一代強,反而在國際比賽中三分、罰球差,把曾經男籃的優勢也丟掉了。
其次,如今本土球員出現50+少,也跟優秀球員處於實力較強的隊有關。易建聯在NBA賽場也砍下過31分,但因為他在廣東隊,球隊實力基本上一直處於奪冠隊伍中。而跟NBA一樣,球員砍高分情況的出現,多數是在弱隊中,比如科比砍81分,是因為當時奧尼爾離隊,缺少幫手,只能靠自己的實力硬扛其球隊;布克單場70分,球隊卻人見人欺;大衛-羅賓遜單場71分,也是在鄧肯來馬刺之前。
跟阿聯的情況相同,還有新疆隊、遼寧隊這些強隊中的出色本土球員。
此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此消彼長。本土球員並沒有一代更比一代強,與之相反,來CBA的外援整體質量卻是越來越強。
從NBA邊緣球員,到NBA輪換球員、NBA冠軍成員、NBA全明星,越來越多的出色外援湧入CBA賽場。他們在球隊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多數是球隊的核心,掌控著大量的球權,砍高分也水到渠成。
本賽季CBA得分榜,排名居首的是多米尼克-瓊斯,場均37.3分,本賽季已經4次砍下50+。得分榜前20位中,19位是外援,唯一一位本土球員正是王哲林。
CBA全明星賽上,外援僅林書豪和鄧蒙兩名外援入選,CBA全明星舞臺也成為國內球員綻放的舞臺。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如果真是按照球員的實力和表現選出CBA全明星,結果有可能出現兩名本土球員入選全明星。
在競技場上,4728天內,本土球員砍下1次50+,外援則是237次50+,這是巨大的差距,也是本土球員與外援之間存在的差距。
在這樣的差距下,中國男籃過去十多年的低谷,籃球世界盃上的輸球,也就不難理解了。
面對這樣的差距,國內球員其實遠遠沒有資格自滿,抑或驕傲。只有沉下心來,不驕傲,也不氣餒,腳踏實地,敢夢敢當,也許,本土球員才能湧現出更多的50+,中國籃球才能一點點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