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飆快車送貨拿命換錢,想到個心酸的故事。
老舍先生年輕時寫過個小說,《二馬》,故事發生在英國。
老派人老馬先生,到倫敦開古玩鋪,還指望在倫敦也能過上北平的舒坦生活。
他的僱員、在當地積極闖蕩的青年李子榮,卻這麼幹了:
自覺去賃了輛破自行車,拚命飛跑各處送東西。
老馬一見李子榮騎著破車在汽車群中擠,便閉上眼替他禱告上帝,還叮囑李子榮:
「別那麼飛跑呀!那是說著玩兒的呢!在汽車縫兒裡擠出來擠進去!」
李子榮,作為老舍先生努力塑造的正面人物,這麼回答:
「謝謝馬先生的好心!不要緊,我已經保險,多咱撞死,多咱保險公司賠我母親五百鎊錢!我告訴你,老馬,由兩個大汽車間夾擠出去,頂痛快的事了!要不是身上背著古玩,還能跑得更快呢!昨兒晚上和一群騎車的男女賽開了,我眼瞧著眉毛已經和一輛汽車的後背挨上了,你猜怎麼著,我也不知道怎股勁兒,把車弄立起來了,車輪子和汽車挨了個親兒。我,噗咚,跳下來了!那群男女扯著脖子給我喊了三個『好兒!』幹!沒錯!」
這已經是老舍先生塑造的積極上進青年了:
可勁兒拼,撞死了也有保險賠錢。
當然,的確,那代太苦了,那一代青年想出頭,也只能如此。
順便:《二馬》電視劇裡,李子榮是梁冠華老師演的——我們熟悉的張大民。
到後來,我們都很熟悉的《駱駝祥子》,故事更慘一點。
祥子也是個拼命的:玩命拉車,不交朋友,節衣縮食。
覺得自己比誰都勤奮,一度看不上那些不勤奮的。
不刻意融入車夫群,指望自己拼命攢錢,就能買上自己的車,從此不用交車份子。
再努努力,甚至能有自己的車廠子:
「努努力,我也能從掙工資的變成老闆!」
他的節衣縮食,自我苛待,真是很典範很勵志了。
可惜,我們都知道:
因為車夫的弱勢,他掙的錢買的車,分別被各色強勢給奪了。
因為太弱勢了,誰都能欺負他一把。
他也結過婚,也有過自己的車,但一場難產,一場送葬,又全沒了。
小說裡有某位值得一提的小角色。
祥子有位僱主曹先生,是個教授,大概是本書裡唯一完美的大好人,但今兒不說他。
曹先生有個傭人,高媽。
她跟祥子一樣,底層生活,也苦過,咬著牙熬出來了,熬出來了點手段。
她曾勸祥子,掙了錢最好存銀行——祥子沒聽,所以積蓄後來被捲走過一次,唉。
話說,高媽指點過祥子兩條掙錢的路子:
一是放高利貸。看準了,放出去,堵門要債。祥子不肯做這種事。
二是「起上一隻會」,擱現在,大概就是集資眾籌,讓祥子眾籌點錢,買輛自己的車,以後每個月還個兩塊大洋。但祥子還是覺得不踏實。
像高媽這樣,已經算是懂得靠些不正經手段,以錢生錢的了。
老舍先生說話:資本有大小,主義是一樣的。
大概在那會兒,高媽也知道,單純拼命幹,抵不過錢生錢吧?
先前,有過三十多塊錢時,祥子還在琢磨,勞動致富,攢錢買車。
後來虎妞死了,車賣了,還剩三十多塊錢時,祥子不想買車了,因為知道努力沒什麼用了。
他將那三十多塊大洋縫在一塊白布裡,擱貼身的地方。不想花,也不想再買車,當然也不會像高媽那樣,聰明地投資。
只是預備著未來的災患。
不能怪他沒遠見:他被欺負失望太多次了。
大概,這就是《二馬》到《駱駝祥子》的變化。
《二馬》是1920年代寫的,老舍先生那時還年輕,創作了李子榮這樣一個人物:
拼命工作,飆車,拿命換錢。
比起老邁保守的老馬先生,這算是個積極上進的人物,相信勤勞致富。
到1936年寫《駱駝祥子》時,祥子也還是積極上進,拿命換錢,但買的車被搶走了、攢的錢被卷跑了、結個婚丈人不肯認了、一場難產一場送葬家底空了。
絕望了,不努力了。
大概在那個時代,掙錢開廠、壓榨苦人(老舍先生用這個詞代替「窮人」)、放高利貸、搞眾籌的,都比賣力拼命的過得好。
後來祥子墮落了,老舍先生也對他表達了沉痛的悲憫:
苦人的懶是努力落空了的結果,苦人的耍刺裡頭含著些平等。
《駱駝祥子》至今,也有八十三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