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下地回來錯過了飯點,兒子三娃從屋裡端出一碗早已坨了的麵條給老李吃。看著碗裡這缺油少菜的面,老李長嘆一聲。
兒媳巧鳳拉著臉在廚房抱怨:人家父母都外出打工掙錢,你瞧你爹要錢沒錢要房沒房,還不少吃。三娃讓她低點聲,她還不樂意了。
老李在外聽得清楚,他有些難過地放下碗,拿起鋤頭起身向外走。兒媳拉著三娃跑出來對老李說,家裡想壘個豬圈養豬,讓老李上山拉石頭,老李看向兒子,三娃懦弱地低下了頭。
沒辦法老李拉著板車拖著一雙老邁的腿,上山而去。在搬石頭時,腳下一滑摔倒在地,腿被擦破了,鮮血流了出來,老李抓起一把泥土想往傷口上敷,恰巧被下鄉普法的建軍撞見,他阻止了老李的這種錯誤做法,並用紗布給老李做了包紮,老李與建軍聊了會天,拉著石頭一瘸一拐回家了。
然而,剛進家門,兒媳便埋怨上了,老李有些生氣,說自己為了這點石頭還受傷了,三娃捲起老李褲腿查看傷口,巧鳳看到紗布,便問誰給的紗布。當得知老李和建軍的聊天內容,巧鳳埋怨老李「告狀」說她們不養老李,兒子三娃也有些生氣。
巧鳳生氣地嚷嚷著,引來村民的圍觀,村長過來解圍,巧鳳得理不饒人,氣勢兇兇地說,今天要不老李走,要不她走。老李無奈,收拾行李,進城打工。
親爹被逼離家進城打工,三娃的名聲也臭了,他在村裡也呆不下去了。懇請包工頭飛哥帶他一起進城打工,飛哥說我什麼人都帶,就是不帶你這種沒良心的,碰了一鼻子灰的三娃,也被老婆趕了出來,掙不來錢,就別進這個家門。
進了城的三娃看著別人舉個牌子攬活,他也照樣學樣,結果被同行擠兌,還挨了頓揍,晚上回家發了頓牢騷與老婆大吵一架,巧鳳氣得回了娘家。村長讓他把老李找回來,然後再想辦法,三娃聽了村長的建議一邊找老李,一邊找工作。
幸運的是他找到一份給一家餐館賣饅頭的活,這天餐館老闆給父親過大壽,餐館熱鬧非凡,等老闆的父親一下車,三娃定眼一看,那不正是自己正在找的父親嗎?怎麼成了別人的爹?三娃也沒敢與老李答話,偷偷回家,把這事告訴了巧鳳。巧鳳竟然荒唐地認為餐館老闆是老李的私生子,拉起三娃到餐館大鬧。
面對這種狀況,老李只好含淚向眾人講述了事情的來攏去脈。當初老李離開家後,在路上暈倒,是賣饅的的郭虎路過,將他救回了家,並收留了他。讓老李留在家裡幫忙照看孩子,郭虎夫妻也把老李當父親看待。
然而,巧鳳反咬一口說老李拿了錢幫郭虎開的餐館,想要分錢,郭虎氣憤不過,雙方動起了手,最後,三娃夫婦被趕了出來,巧鳳不服,揚言要告狀。回到村裡,正好碰到在村裡做普法的建軍,巧鳳惡人先告狀,對建軍一頓訴苦,可巧鳳的話全是捏造,沒有一點根據。建軍找到老李了解情況,一切真相大白。
儘管如此,巧鳳還不死心,跑到餐館前鬧事,郭虎有口難言,只好暫停營業。離家一年多的老李再次回村,把自己平時攢下的零花錢給了兒子,三娃不忍心要。老李先後,巧鳳把線數了幾遍,不僅不感激,反而還嫌少。
郭虎夫婦心地善良豁達,他們尊重老李的選擇,讓他可以常回家去照看三娃。從那以後三娃家門口經常有老李送來的錢物,有了錢,三娃夫妻生活明顯好了許多,也可以炒肉吃了,村長提醒他們,不能老這麼啃老,自己有手有腳,有地可種也能生活。然而,二人到地裡沒幹兩下,就嫌腰酸背痛,正好天要下雨,二人好似找到了藉口,趕緊溜回了家。
老李又來給三娃送東西,回去時淋了雨,生了病住進了醫院,三娃夫妻第二天來醫院看老李,正好碰到郭虎,郭虎對他們說,你們現在才來,來晚了。三娃夫婦以為老李過世了,就哭了起來。郭虎氣得大罵,你們怎麼就不能盼點好,老人已經出院了。
二人回到村裡,建軍帶著法院的人在村口正等著他們,不贍養老人、誹謗他人該懲,二人慌了神。老李聞訊趕來,他不懂律,也不知道什麼起訴書,他只知道三娃不能有事。老李跪下苦苦哀求建軍,求他饒過三娃和巧鳳,老李說當初是自己自願出走的,不是三娃夫婦不贍養他,建軍理解老李的苦衷,也就依了老李。
三娃與巧鳳這才幡然醒悟,當著全村人的面跪在老李面前認錯。
這是電《那山那水》的故事情節。養兒防老,是農村老人的傳統思想,可老李被兒媳趕出家門,養兒防老,成了笑話。當然這種局面的形成也與老李的過度溺愛有關,讓兒子啃老,變成一種理所當然。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子女的愛當然值得肯定,但一旦過了度,對子女的成長也是不利的,該負的責任一定要讓他們負,否則,就是給自己在製造悲劇與苦難。
而作為子女,萬萬不能「娶了媳婦,忘了爹娘」,父母撫育了我們,我們也應盡孝,百善孝為先,烏鴉尚知反哺,更何況我們人呢?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