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曾經被禁的電影,原著更讓人絕望:恨是無法自愈的絕症

2020-09-07 蜉蝣半島


不知道為什麼,中國的文學作品裡總是充斥著一種悲苦的味道。


中國的作家和導演大多喜歡剖析人性之惡。


似乎不剝離人性中的灰暗面,就不能表達文學性的深刻。


中國的文學大多來自於鄉土的、原始的、帶著蠻荒的野性。

曾經有位導演說,中國人演什麼都不像,只有演農民、演底層的小人物,一演一個準。


蘇童的《米》是因為偶然看了電影《大鴻米店》。


評價「被低估的禁片」吸引了我。從這個標題上就已經體現了人性之惡的深淵。如果說這是「被低估的文藝片」,大概感興趣者寥寥無幾。但「禁片」就能吊足獵奇者的心理。


可見,人性中「向惡」比「向善」的誘惑,要大得多。向善是要克服利己本能的,而向惡,大多是極端利己。



《大鴻米店》論可看性,確實是值得看的,被禁的原因看過的人大概也都心知肚明:主角的人性太惡了……


在以暴制暴的世界裡,沒有人是永遠的強者。


不知作者是否認為人心向惡,故事裡的善都有目的,惡才是發自本性。


阿保給五龍的賞錢和食物,不是善,是為了羞辱;


米店對五龍的收留,不是善,是為了圖他的力氣;


六爺對米店的照顧不是善,是為了織雲年輕貌美;


織雲對五龍的小恩小惠,是為了徵服和炫耀;


綺雲怨天怨地的指責也不是正直,她是真的怨;


而五龍的每一次隱忍都是在積蓄仇恨的能量,翻身之後變本加厲地加以報復;


沒有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施捨善良,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算計著,從別人那裡承接仇恨,並轉嫁給其他人。


那種人性之惡的雜糅,就像是深夜之中,往更黑處行走,令人窒息且絕望。


電影將人性血淋淋的剝開,看的心驚膽寒,卻給了一個突兀且癲狂的結局。


於是找了蘇童的原著《米》來看。


但是《米》的故事,比電影更讓人絕望:這不是一個人的惡,是一代人與另一代人之間,傳承下的惡。


這個故事裡的主角,居然沒有一個人能讓人真正喜歡起來的。


剛開始的時候,看每個人都是可惡中帶著點可愛,看到中間,每個人都可恨,看到最後,又覺得每個人都可憐。


電影裡的情節,表現了五龍的隱忍和翻身後的囂張,將人性的惡扒開來給人看,讓人覺得人性可怖又可恨。


但是在《米》的故事裡,我覺得他們每個人都可恨,但每個人也都可憐。



小說裡,在五龍完整的一生中,他的惡貫穿一生,但到最後,這個惡人卻讓人從心底油然生出憐憫。


他本是一個鄉間少年,懷揣著對未來、對大世界的美好憧憬,但是那些嚮往被殘酷的現實粉碎後,他只得在夾縫裡求生存。他在夾縫中成長起來,身體和靈魂都因為夾縫變得扭曲殘破。


這就是一個相互報應的世界,五龍是他們的因和果。六爺死的時候,五龍結束了所有自己投射在別人身上的仇恨,他們都傷害過五龍,也被五龍荼毒。


但是仇恨並未止步,別人也將仇恨反射回到他的身上。像是作惡的宿命,五龍的種種惡行,點燃了下一代的仇恨,點燃了別人的仇恨,「惡」性輪迴,生生不息。


在這個五龍年少時夢想的城市,像是分泌毒物的墳墓,最終沒被毒死的人,也都成了毒物。


五龍的狠毒,以及他於綺雲之間的相互怨恨,製造了一個不幸的大家庭,這個家庭中的孩子,都沒能夠正常生長:


米生和柴生在父母的恨和怨中浸淫,都帶著精神或身體上的殘疾;年幼的婉兒是被米生悶死在米堆裡;雪巧淪落為妓女;乃芳是被日本人殺死一屍兩命……


追根溯源是五龍內心裡的陰毒害了他們,人心無定性,可塑性極強,吸收到了什麼就變成什麼。


五龍的毒也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長期吸收的仇恨讓他變成了毒物。


這種毒,就像一種傳染病,被感染的人,自己不痛快,身邊的人也都痛不欲生,最終也毒死了自己。大概這種毒是可以被真正的善治癒的,但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善良,沒有人有愛。所以這種毒就成了流傳的絕症。


但五龍只會覺得自己是死於梅毒。


五龍在死的時候,還回憶著楓楊樹村的稻田,稻田裡少年還是舊時模樣,楓楊樹村也是舊時模樣。


五龍心裡惦記了楓楊樹一輩子,卻在臨終時才想著回歸,他對故土的執著,如同他對米的迷戀。他搭著火車背京,又搭著火車歸鄉。他走時灰頭土臉一無所有,他歸來帶著一車皮的大米,一身綢衣成壽衣。


他活著躺在米堆上,死的時候依舊躺在米堆上。


沒有人愛他,他回不去的。


這種故事讀來總是令人心裡發苦,人性的惡似乎沒有底線,無論你能挖多深的罪惡深淵,都有人性的涉足。


好在我們會追問,為什麼人性能這樣陰暗?為什麼到處都是人性的惡與恨?人性的光輝去哪裡了?


恨是惡的源頭,無法自愈。愛是恨的解藥,善是惡的救贖,在充滿罪惡的地方,就會渴望善良與愛。


如果一部文學作品,只是為了世人對人性失望,而不反省,無疑是一種意義上的倒退。它應該讓人看到自己身處絕境,但仍能看到希望。


- 完 -

相關焦點

  • 《唐山大地震》:與電影不同的方登,原著中她的自愈之路讓人心痛
    其創作靈感主要來源於作者在機場的書店裡,偶然看見了唐山大地震的資料後,便萌生了寫出一個關於地震給人帶來的傷害,以及受害者如何獲得解脫的故事。看完了整部電影,方登給人的整體印象,便是一匹行走的白眼狼。誰知楊志不願負責,方登也不願流產,於是她瞞著所有人玩起了失蹤,一走就是好幾年。不看原著不知道,原來方登並不是白眼狼,她只不過是一個有著心理陰影,同時被所謂的「家」傷的千瘡百孔的可憐人。
  • 《父母愛情》原著子女的不幸命運:學會自愈,才是成長的意義
    在《父母愛情》中,我又感受到了家庭裡有幾個孩子的熱鬧與親情,生活化的細節讓我對這部劇一再產生好感,關聯到自己身上的時候,深有同感。七個孩子,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色,成年以後,每個人也有自己不同的命運。劇中的子女,當兵的當兵,讀書考上大學的也有,江德福和安傑的一生,子女最終的結局都還不錯。
  • 看完《情人》電影,再讀小說原著,我在晦澀的語言裡感受到了絕望
    但《廣島之戀》這部1959年拍攝的電影,那是鼎鼎有名的。1959年,獲得過第12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1961年獲得過第33屆奧斯卡金像獎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1961年獲得了第1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的聯合國獎。
  • 這部電影狠狠的扇了舊社會的臉,卻被禁12年
    電影《狂》改編自現代著名作家李劼人代表作大河小說三部曲之一的《死水微瀾》。由許晴、尤勇主演,於1992年拍攝完成製作。但這部影片卻在當年沒有通過廣電審核,一直到2004年才解禁,得以在電視熒幕上看到。《狂》講述的是十九世紀末一個四川女人的人生故事。
  • 《風聲》:電影只拍了三分之一,原著的智鬥更精彩
    廣播劇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著的那種味道,很多人不知道,後來因為大牌雲集而聲名大噪的那部電影只拍了原著的三分之一,而且情節改動非常大,最明顯的就是電影把老鬼換掉,換成了周迅飾演的電影有電影的魅力,但要論敘事結構的精巧以及智鬥的精彩和複雜程度,原著小說絕對更甚一籌。
  • 電影《鬼吹燈之雲南蟲谷》,電影還原了原著多少?
    作為一個看了三遍小說的原著黨,懷著「不抱希望,又期望有驚喜」的心情去看了這部電影。只能說還可以吧,也許是之前看了太多吐槽的評論,潛意識對電影沒有了期望,也就沒有了失望。怎麼說呢,電影的前半部分已經在努力地無限跟隨原著的腳步,包括出場人物,出場的道具,竹筏上食人魚出場時的打鬥,怪獸的名字「霍氏不死蟲」。
  • 《知否》小秦氏狠毒下的絕望讓人無法去恨她
    《知否》中小秦氏是一個讓人恨得牙痒痒的反派角色,既可悲又可恨。是劇中最大的白蓮花,表面純潔善良,內心自私惡毒。精明如顧家大郎二郎都被她矇騙了多年,在老侯爺死後才看清她的真面目,至於候府其它人,則是在分家後才慢慢察覺,更不要說外人了。這份隱忍和智謀,不得不服氣!她成為一個面目可憎的人全然是因為婚姻,小秦氏本事東昌候府嫡女,身份尊貴,想必年少時也希望像姐姐一樣嫁個良人,夫妻琴瑟和鳴,兒孫滿堂。然而因為東昌候府逐漸沒落,兄嫂為了節省嫁妝,得到豐厚的聘禮,維繫家族的利益。
  • 看完《歡樂頌》原著,得知安迪那麼恨魏國強,其實只是在撒嬌
    導語:經典電視劇《歡樂頌》裡的安迪,的確很恨她的父親魏國強,幾乎看到這個人就差點讓她發瘋。安迪甩了魏渭,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魏渭擅自把魏國強帶到了安迪面前。可如果我們看完原著小說,就會發現安迪與其說恨魏國強,不如是在跟自己的父親撒嬌罷了。
  • 小說、電影、話劇,如果《活著》如此艱難...
    ,選了這部讓人觸目驚心、百感絕望的本子。孟京輝2012年拍話劇版《活著》的時候,已經可以遵從原著的情節,作出更加有代表性的舞臺效果了。一個人為的悲劇,變成了一個意外,表達力弱了很多。可即使如此,電影還是因為其他梗,被禁了好多年。而在話劇版中,這個情節被保留了下來,而且為了加大舞臺張力,黃渤飾演的福貴,跪在舞臺上,舉起裝滿水的礦泉水瓶瘋狂的砸在地上,全身溼透。
  • 進擊的巨人:電影級的分鏡,不著一字儘是絕望,讓人如何饒恕艾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狼伴歸途》這部電影,電影中原始人類狩獵,將野牛群一步步趕到懸崖,逼迫野牛互相擁擠,後面的擠前面的,最終原始人類不費一兵一卒便殺死獵物。但在巨人的包圍壓迫中,人類連野牛都不如,根本無法反抗也無力反抗,只能做待宰的羔羊,這種極度無力的絕望感實在壓抑無比。
  • 鬥破蒼穹,無法完全匹配原著的電視劇口碑兩極分化
    《鬥破蒼穹》電視劇版熱播,該原著小說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很多小白觀眾和鬥破迷們也是對這部電視劇褒貶不一,電視劇版在劇情上有很多與原著不一樣的地方,更是引來了鬥破迷的無數吐槽,甚至有些劇情,鬥破迷們還拿出動漫與電視劇進行比較,但是對許多沒看過原著的觀眾來說沒有所謂的差距。下面我們來看,電視劇中有哪些地方引起無數原著粉的不滿?
  • 《鐵血崑崙關》:一部被禁多年的國軍精銳將士鐵血抗日戰爭電影
    《鐵血崑崙關》這是一部有爭議的抗日戰爭題材電影。根據小說《魂歸崑崙關》改編,由楊光遠執導的,反映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日的作品,著名的抗戰電影《血戰臺兒莊》也是出自楊光遠的手筆。但《鐵血崑崙關》這部作品從拍攝到上映,可謂是一波三,由於當時兩岸關係及崑崙關戰役戰果存在爭議等原因,這部片被禁了足足11年。
  • 美國電影徵服大陸觀眾竟然是從這部爛片開始的
    原著作者大衛·莫瑞爾並沒有去過越南戰場,他寫這部小說時,美國民眾的反戰情緒依然高漲,所以他塑造了退伍老兵蘭博這個人物,寫他從越南歸國後如何受到虐待,逼得他奮起反擊,用自己在越戰中掌握的遊擊戰術對付警察。
  • 高分電影《返老還童》:淺析如何成功改編原著,與三個人生道理
    大衛·芬奇導演的電影《返老還童》(又譯作《班傑明·巴頓奇事》),改編自美國著名作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1922年的同名短篇小說。說到菲茨傑拉德,他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而這部短篇小說,在改編為電影後,對世界各地的觀眾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這部海南本土電影有國家一級演員參演,更厲害的是……
    教育扶貧作為阻斷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讓每個貧困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電影《穿過雨林》正是紀錄了這一段曲折艱辛而感人肺腑的扶貧歷程。今年範雷也接了不少扶貧題材的戲,但是參與拍攝電影《穿過雨林》對他而言格外有意義。範雷向記者透露,多年前他曾計劃籌拍一部描寫鄉村孩子和支教老師之間故事的劇作,最後因客觀原因沒能拍成,因此這部《穿過雨林》也是圓了他未完成的夢,「我也會像村長對孩子一樣,竭盡所能詮釋好這部作品,讓大家看到一個質樸、善良的海南黎族村長形象。」
  • 電影《喜寶》毀亦舒原著?不,原著已是"瑪麗蘇"本尊
    而當勖存姿因嫉妒而射殺她的情人後,喜寶陷入絕望並荒廢了學業。她對勖存姿又愛又恨,卻怎麼也離不開他,只好陪著他直到他終老,最後,喜寶還得到了他巨大的遺產。以上故事梗概,就是作家亦舒的經典作品《喜寶》。喜寶曾經無比堅信"錢可以取代愛",但後來又在情人和勖存姿之間猶豫了,很顯然,她的生存哲學與她的行為是不匹配的——貪婪是人的本性之一,喜寶也不例外。
  • 飯圈粉們,可以看看這部印度電影
    雖然花花不算肖戰的粉絲,但是也知道,一個在娛樂圈沉浮多年,好不容易紅了的人,有多不容易。再加之娛樂圈有時傳來的與網絡暴力有關的消息,更是讓人心悸膽寒。希望肖戰早點渡過這次的危機。而相比肖戰,花花其實更心疼那些粉絲。義正言辭捍衛偶像的是你,最後看到偶像利益受損,出來道歉的也是你,心疼。
  • 《熔爐》十年:旁觀者無視更可惡?還是正義者的妥協更讓人絕望?
    ,卻總想逃避的「東西」——是旁觀者的「無視」更可惡?還是那些「正義」者的妥協更讓人絕望?有意識和勇氣去正視那個曾經不願意面對的,作為惡的旁觀者的自己「真面目」。他們僅僅因為看不到未來的「正義」的希望,感覺力量微弱,無力回天就退場,那種在絕望之時,給予唯一希望,然後在孩子們滿懷希冀,全新信賴,燃起生的希望之時,又親手「狠心」打破的行為,難道不是更殘忍的絕望之惡嗎?
  • 播出5集就被禁,幾乎沒有人看過
    播出5集就被禁,幾乎沒有人看過《封神榜》是我國古代神話小說當中的經典,曾經被無數次翻拍成影視劇作品搬上熒幕,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魅力,但大多數會給觀眾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然而89版的《封神榜》,卻恐怖得僅僅播出了5集就被禁,甚至沒有幾個人看過這部電視劇。我們今天就來一起看一看它到底有多恐怖。
  • 豆瓣9.1《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無法再看第二遍的電影
    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無數觀眾給予了同一個評價:無法再看第二遍的電影。因為它夠壓抑,夠殘酷,夠讓你心底發寒。這部《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節奏最為平緩柔和,卻是最令人不能釋懷。導演的鏡頭僅僅是從孩子的視角講述了一段純真的友誼,就連影片名,都用了條紋睡衣這樣無害的字眼,以至於在觀看之前,許多觀眾一度以為這是一部描寫親情和友情的溫情電影。殊不知,孩子有多天真,現實就有多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