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 安妮,可惜你看不到現世安穩

2020-10-13 晚來舟

粗看這個書名,會以為是女生類型的言情小說,卻沒想到這是一本紀實性的日記。在出版社的分類裡,它跟《茶花女》、《霧都孤兒》等並列的世界名著必讀經典。

開篇序言中說這本書之所以能暢銷這麼多年,歸功於她的真實性,看完後深深表示贊同。

01 這是戰爭的年代

這是在二戰期間、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大背景下創作的,獨特的時代背景讓她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因為這是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鐵證。

書中沒有直接描寫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畫面,因為他們是在藏匿。

記錄的內容也不是從前學過的歷史書裡那些乾巴巴的介紹,那些傳統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這裡都沒有,只是單純地寫藏匿的兩年裡身邊的人、日常發生的事。

他們通過廣播、通過善良的反猶人士的信息、通過他們親歷的頭頂轟隆隆的飛機和炮聲,還有必須時刻計算分配著才夠吃的食物、只有沒有生人來訪才能上的廁所等等,各種各樣的側面告訴你這是怎樣殘酷的戰爭年代,他們是如何如履薄冰地過著日子。

關於這種大背景題材的作品,說能感同身受是略顯牽強的,畢竟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它卻能讓人對當年的戰爭有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有血有淚。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本書的內容,很認真地在網上搜索了一下二戰的背景知識,這也是看過這本書之後最大的收穫之一。

02 這是美好的青春

書中的另外一條線索是女主人公安妮13-15歲這兩年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長變化,這真的讓我產生了很多的共鳴。

書中提到對自己媽媽的態度,似乎一直都是對媽媽不認可的。儘管她知道媽媽愛自己,但是她認為那只是出於母性本能的愛,她不理解青春期的自己,而且用了錯誤的相處方式。

看到這個特別感慨,因為我曾經也有這麼一個階段。同樣在安妮這個年齡、讀初中的時候,經常都跟媽媽頂嘴吵架,最嚴重的時候大概有整整一個月不講話,成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可就是黑著臉冷戰。

現在早已回想不起冷戰的原因了,但是卻對這件事印象格外深刻,因為日後常常憶起這件事,而且每次想起心中都會充滿歉意和愧疚。再怎樣,父母對子女的愛護都是本能的,最重要的是現在已經有很多事情都證明父母的教導和建議是正確的。

還有關於她和彼得的感情的描寫,很清新,可以讓人從戰爭的沉鬱中一掃陰霾,每次讀到這部分心情都稍微輕鬆些。

他們倆的感情,從發現自己愛上彼得開始,之後夢到他,然後兩個人的獨處聊天,再到雙方都確定心意,你會發現初戀真的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雖然這段懵懂的感情最後似乎是因為沒有得到雙方家長的同意無疾而終,但這卻是安妮非常寶貴的經歷,記錄下她自己非常豐富的心裡活動,那「不停揣測你心裡可否有我姓名」的過程,那妙齡少女為了感情時而的甜蜜、時而的憂傷,都很容易產生代入感。

03 這是勇敢的前進

書中安妮的個人性格也是很鮮明的。她只是個13-15歲的小女生,但是她除了堅持學習,還熱愛閱讀,熱愛寫作,有理想有目標。

在藏匿的兩年裡,面對千篇一律的生活,她都可以寫出二十萬的文字,可見她是個多麼善於思考善於總結的人。

雖然偶也有抱怨沒有素材可以寫了,但最終呈現出來的文章不但沒有讓人膩味,反而欲罷不能。她會從枯燥的生活中挖掘出不一樣的新意,進行細緻深入地自我剖析,所以偶爾的抱怨反而顯得更加真實和感人。

時常看到有人寫文說不知道該寫什麼,這是沒有正視自己寫作的初衷吧。

好比安妮,她在密室裡藏匿了兩年,活動的空間狹小,接觸的人有限,可卻能寫出風靡半個世紀的傳世經典,除了因為時代背景的特殊性,更大的原因是她寫日記目的明確——

她就是為了記錄日常生活點滴,寫自己的事,寫身邊的人。有感悟的親身經歷是最容易寫的,不但不怕詞窮,而且言之有物,甚至有幸的時候還可以讓人產生共鳴。

但是如果有的人有更遠大的目標,比如是為了獲獎、為了出書、為了養家餬口,那要求就會高很多,為之付出的努力也非一般人可比。有這樣目標的人,相信除了具備相應的寫作能力,還需要強大的心裡承受能力。

說了這麼多,都是關於作品本身的。其實蓋上書,最想說的還是和平年代得來不易,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眼前人。

上周聽聞一個初中同學因為肝衰竭過世,雖然跟他這些年都沒聯繫,不過還是難過了好幾天,到底生命無常。

兩個月前同學們都在為他募捐,高昂的醫療費用完全超出他的承受範圍,而且他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一病連唯一的生活來源都斷了。當時說情況還算樂觀,生命指徵暫時穩定,而且現在醫療技術發達,還以為很快可以治癒出院,沒想到再次聽到他的消息是真菌感染已經過世,真的讓人唏噓。

所以不要再隨便抱怨生命不公,感恩父母,珍惜愛人,關愛子女,然後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像安妮一樣,為了理想去努力去堅持,否則意外和明天真的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注: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改名慶山的安妮寶貝:無安妮 不青春
    走吧 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愛的代價》 終於看完慶山(原筆名是安妮寶貝)的新書《夏摩山谷》。我可以說是安妮寶貝的書迷,談不上忠實,但她的書陪伴我走過好幾年。《夏摩山谷》是安妮寶貝改名後的第一本小說,挺期待的,但看完後卻心情很沉重。為什麼呢?
  • 粉絲福利:1984-百年孤獨-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安妮日記-安徒生童話
    1984,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安妮日記,安徒生童話集,安妮日記《安妮日記》是德籍猶太人安妮·弗蘭克寫的日記,是其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安妮日記的最後一則,所標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戰爭結束,安妮的父親奧託·弗蘭克決定完成女兒的夙願,將日記出版問世。
  • 綠山牆的安妮
    這裡面有馬修、馬瑞拉、安妮,安妮以前是一個孤兒,被馬瑞拉他們收養之後,他們應該收養一個男孩兒,但他們收養的是一個女孩兒,他們就想把安妮賣給哈德蒙太太,馬修不同意,就把安妮給接回來了,他就用自己的努力上了學,有一個男孩非常的壞,但他的學習非常的棒,他給安妮起外號叫&34;,安妮頓時火冒三丈,直接用磚朝他腦袋扔了過去,老師讓他罰站,站了一天,他非常生氣,決定不上學,下了課,同學們盡情的玩耍,有人說:老師來了,安妮不理睬老師,老師讓他看著
  • 從孤兒院走出來的安妮,長大後學會了感恩,來自《綠山牆的安妮》
    陰差陽錯的情況下,馬修把安妮給接回來了,安妮對於這個新家非常的喜歡。瑪麗拉一開始看到安妮的時候就不喜歡她,加上安妮的話太多了,總是喜歡胡思亂想。還長得一頭紅色的頭髮,臉上還有斑點,鄰居林德太太也來挑安妮的刺兒,所以瑪麗拉打算把她送回去。
  • 《綠山牆的安妮》:一顆有趣的靈魂離不開生活的滋養
    你可以想自己是在一個大理石的大廳裡嘛,是吧?況且即使您今晚不來,明天一早也肯定會來接我的。」在我們的印象中,沒有父母呵護的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內心敏感而脆弱,性情憂鬱。但是安妮是個例外。如果你以微笑面對生活,生活也會回饋你一個微笑。正是安妮的這種陽光心態觸動了馬修那顆柔軟的心,為她爭取來了機會。馬修不忍心告訴她真相,當下決定帶她回家。這種隨時隨地將痛苦轉化成快樂的能力是安妮在一次又一次面對生活窘境時鍛鍊出來的。
  • 豆瓣9.1小說《綠山牆的安妮》告訴你:男女平等,還有多遠?
    對於《綠山牆的安妮》來說,正是如此。這部由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瑪利創作的《綠山牆的安妮》是一部兒童小說,但這本小說自出版以來就在歐美文學界引起廣泛的關注。所有這些相互矛盾的解讀,既為讀者提供了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時代認識安妮的新角度,也為如何從安妮身上解讀女權主義提供借鑑。觀念的辯駁並不是你死我活的廝殺,所有的觀點都很難跳出批評家的主觀囿見,也很難說沒有前人成果的影子。
  • 《綠山牆的安妮》:我只要浪漫美好的人生,拒絕任何其它可能
    我的大女兒特別喜歡公主和魔法,每次讓她選書她都會選擇魔法、公主這一類主題的書,但有一天我問她最喜歡的書是哪一本,她卻說:「是你給我讀過的那本《綠山牆的安妮》。」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安妮,即使對生活充滿了抱怨,也沒有人忍心責怪她。可是當她初到綠山牆農舍,馬瑞拉(卡思伯特小姐)詢問她託馬斯太太和哈蒙德太太對她怎麼樣時,她卻說:「唉,我知道她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也想儘可能地善待我。如果別人有這份心意,即使做不到,你也不會介意吧。你知道她們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
  • 陪孩子讀《紅髮安妮》,讓我重新認識了工作與生活
    孩子的寒假期間,迫於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吧,陪著孩子讀了一本《紅髮安妮》。由於託馬斯太太的家庭變故,八歲的時候,安妮又被蒙德太太領養照顧她的三對雙胞胎,兩年後由於蒙德太太家的不幸,萬般無奈之下去了孤兒院。這期間安妮遭遇的種種苦難與艱辛,或許對於我們這些擁有幸福童年的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 |小小安妮
    此劇改編自加拿大小說《綠山牆的安妮》,這本小說應該是很多人兒時的讀物。《綠山牆的安妮》改編成電視劇早在1985年就有,劇名是《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按照書名來的,這個譯名我也是醉了)。
  • 安妮寶貝——一顆沉墮的雪
    安妮寶貝是一顆沉墮的雪,我是一隻迷離的魚。 安妮寶貝是一顆沉墮的雪,我是一隻迷離的魚。 她是波峰,我是波谷,迷離。
  • 小說:「是啊,親愛的安妮小姐,想我沒啊?」
    「是啊,親愛的安妮小姐,想我沒啊?」「想死你了呢?」安妮上前,給了曲素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次回來不走了吧?」「嗯,回來把學業完成,剛去辦理了手續,不過我不住學校宿舍了。」「啊,不住宿舍啊,還是我一個人獨守空閨啊,曲素你好狠心啊!」安妮和曲素鬧成一團。凌皓軒在車上,一言不發。
  • 安妮寶貝《蓮花》:殘缺燃燒的女性靈魂與男性成長的交融與碰撞
    閱讀安妮寶貝的這一本書,常泛起一股陰涼的感覺,仿佛作者那綿密而細膩的訴說是水中細密的漁網,罩著周身的細胞,不得解脫卻又不得不繼續。這並不是一個很具有故事性的小說,只有當閱讀進入到稍微深入的層次之後,才又覺得這是一個只為殘酷人生而講的精彩的故事。
  • 安妮海瑟薇搭檔「一美」,終身不嫁文藝女青年,愛上無能富二代
    傳記電影《成為簡.奧斯汀》上映於2007年,正值安妮.海瑟薇和「一美」是那種遺憾的白月光,你我都懂得的那份懷念與難忘。 不少觀眾表示,《成為簡.奧斯汀》和《傲慢與偏見》幾乎是一個故事啊,其實簡的作品就是實際生活的一面鏡子,但結局是鏡子的反面。 除了讓她心動的湯姆,她再沒遇到愛情。她的生活半徑很小,就像在家卯足勁寫甜寵小說的作家,自我的憐惜和對美好的憧憬,成就了奧斯汀的寫作風格。
  • 《七月與安生》: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會怎樣選擇
    安妮寶貝曾說:想在彼此的靈魂裡尋找一條通往世界的途徑,而這個進入的切口,只能是給予彼此的愛。故事以兩個女性為主體,當七月把那扇門關上,家明被阻擋在門外,就已說明家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安生想在這份感情中免於被動,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她不願一直被七月施捨,正如七月所說「你的一切都是我給的,你憑什麼跟我爭。」
  • 小說:我不說你不說,還會有誰知道呢?
    蘇皖神色平淡,只是聲線裡帶著涼意,乍一聽似乎還有些許悲恨:「安妮已經很久沒有管過我們公司了,你難道真以為,隨便賠點股份,我就和原先沒什麼分別了嗎?現在不知道多少人看我的笑話!」沈彥銘蹙眉,抬手摁了一下內線電話。外面安妮就走進來。乍一看到蘇皖,安妮的臉色都跟著白了一下,卻看到蘇皖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才緩過來,淡淡的一點頭:「沈總。」
  • 故事:全世界都知道我喜歡你,只有你,裝不知道
    石頭面帶輕蔑地咕囔,「你別聽她的,他們家最有問題的是她,阿叼是同情她孤獨才留下的。」「你這個石頭找死呢?」安妮氣不過,拿起書本跟石頭打了起來。我跟石頭說我想高考完就跟安妮表白,他若有似無地嗯了一聲,接下來的幾天裡無精打採,叫他不應,罵他也不理。倒數四十天,大家都趕著複習,安妮仍是忙著吃喝睡三點一線,石頭嘲笑她這樣完完全全像只豬。她憤憤地回了句,「好過你,從小到大都是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