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看這個書名,會以為是女生類型的言情小說,卻沒想到這是一本紀實性的日記。在出版社的分類裡,它跟《茶花女》、《霧都孤兒》等並列的世界名著必讀經典。
開篇序言中說這本書之所以能暢銷這麼多年,歸功於她的真實性,看完後深深表示贊同。
這是在二戰期間、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大背景下創作的,獨特的時代背景讓她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因為這是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鐵證。
書中沒有直接描寫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畫面,因為他們是在藏匿。
記錄的內容也不是從前學過的歷史書裡那些乾巴巴的介紹,那些傳統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這裡都沒有,只是單純地寫藏匿的兩年裡身邊的人、日常發生的事。
他們通過廣播、通過善良的反猶人士的信息、通過他們親歷的頭頂轟隆隆的飛機和炮聲,還有必須時刻計算分配著才夠吃的食物、只有沒有生人來訪才能上的廁所等等,各種各樣的側面告訴你這是怎樣殘酷的戰爭年代,他們是如何如履薄冰地過著日子。
關於這種大背景題材的作品,說能感同身受是略顯牽強的,畢竟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它卻能讓人對當年的戰爭有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有血有淚。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本書的內容,很認真地在網上搜索了一下二戰的背景知識,這也是看過這本書之後最大的收穫之一。
書中的另外一條線索是女主人公安妮13-15歲這兩年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長變化,這真的讓我產生了很多的共鳴。
書中提到對自己媽媽的態度,似乎一直都是對媽媽不認可的。儘管她知道媽媽愛自己,但是她認為那只是出於母性本能的愛,她不理解青春期的自己,而且用了錯誤的相處方式。
看到這個特別感慨,因為我曾經也有這麼一個階段。同樣在安妮這個年齡、讀初中的時候,經常都跟媽媽頂嘴吵架,最嚴重的時候大概有整整一個月不講話,成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可就是黑著臉冷戰。
現在早已回想不起冷戰的原因了,但是卻對這件事印象格外深刻,因為日後常常憶起這件事,而且每次想起心中都會充滿歉意和愧疚。再怎樣,父母對子女的愛護都是本能的,最重要的是現在已經有很多事情都證明父母的教導和建議是正確的。
還有關於她和彼得的感情的描寫,很清新,可以讓人從戰爭的沉鬱中一掃陰霾,每次讀到這部分心情都稍微輕鬆些。
他們倆的感情,從發現自己愛上彼得開始,之後夢到他,然後兩個人的獨處聊天,再到雙方都確定心意,你會發現初戀真的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雖然這段懵懂的感情最後似乎是因為沒有得到雙方家長的同意無疾而終,但這卻是安妮非常寶貴的經歷,記錄下她自己非常豐富的心裡活動,那「不停揣測你心裡可否有我姓名」的過程,那妙齡少女為了感情時而的甜蜜、時而的憂傷,都很容易產生代入感。
書中安妮的個人性格也是很鮮明的。她只是個13-15歲的小女生,但是她除了堅持學習,還熱愛閱讀,熱愛寫作,有理想有目標。
在藏匿的兩年裡,面對千篇一律的生活,她都可以寫出二十萬的文字,可見她是個多麼善於思考善於總結的人。
雖然偶也有抱怨沒有素材可以寫了,但最終呈現出來的文章不但沒有讓人膩味,反而欲罷不能。她會從枯燥的生活中挖掘出不一樣的新意,進行細緻深入地自我剖析,所以偶爾的抱怨反而顯得更加真實和感人。
時常看到有人寫文說不知道該寫什麼,這是沒有正視自己寫作的初衷吧。
好比安妮,她在密室裡藏匿了兩年,活動的空間狹小,接觸的人有限,可卻能寫出風靡半個世紀的傳世經典,除了因為時代背景的特殊性,更大的原因是她寫日記目的明確——
她就是為了記錄日常生活點滴,寫自己的事,寫身邊的人。有感悟的親身經歷是最容易寫的,不但不怕詞窮,而且言之有物,甚至有幸的時候還可以讓人產生共鳴。
但是如果有的人有更遠大的目標,比如是為了獲獎、為了出書、為了養家餬口,那要求就會高很多,為之付出的努力也非一般人可比。有這樣目標的人,相信除了具備相應的寫作能力,還需要強大的心裡承受能力。
說了這麼多,都是關於作品本身的。其實蓋上書,最想說的還是和平年代得來不易,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眼前人。
上周聽聞一個初中同學因為肝衰竭過世,雖然跟他這些年都沒聯繫,不過還是難過了好幾天,到底生命無常。
兩個月前同學們都在為他募捐,高昂的醫療費用完全超出他的承受範圍,而且他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一病連唯一的生活來源都斷了。當時說情況還算樂觀,生命指徵暫時穩定,而且現在醫療技術發達,還以為很快可以治癒出院,沒想到再次聽到他的消息是真菌感染已經過世,真的讓人唏噓。
所以不要再隨便抱怨生命不公,感恩父母,珍惜愛人,關愛子女,然後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像安妮一樣,為了理想去努力去堅持,否則意外和明天真的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注: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