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今年83歲了,五十年代末有一位家住鄰鎮,名叫李雲生81歲的李叔,是我爸中學求學時代,最知己的同學,幾十年來一直有來往。
畢業後由於家境貧困,各自回本地參加工作,當年根據上級指示精神,每個公社必須開辦一所農業中學(簡稱農中),李叔和他幾位同學,經當地公社邀請,參加了農中籌建工作。
農中轉入正常運轉後,李叔就在農中任教,和他在一起的五位老師,都是他高中同屆同學,互相配合工作齊心協力,步調一致都很合得來。
他們從來不計較報酬,公社經生產大隊通知有關生產隊,給各位老師記中等勞力工分記報酬。
學校共有兩個班級,李叔求學時代是團支書,工作能力強,公社委請他當農中校長。
學校工作在他安排下,一切都有序進行,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到談婚論嫁年歲,經熱心人介紹。為李叔介紹了一位,鄰村精通農活能幹的,婦女突擊隊隊長,她叫吳蘭英時年22歲,長得精巧水淋,給人有一付靈活,又有健康美的感覺。
雙方見面後都很滿意,一拍即合含笑點頭都願意,蘭英嬸子心直口快,知道李叔是農中老師,她坦言道:「我從小沒上過學,沒文化」若嫌棄也沒事。
李叔表示我一看你就是個,心地善良心直口快的好青年。
當年也不時興談戀愛,需要多長時間,男女交往很簡單,只要互相願意就行。
幾個月以後,雙雙去公社民政辦麼室,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了結婚證,當年春節就舉辦一個,既簡樸又隆重的婚禮,辦了幾桌酒就這麼結成夫妻了。
婚後嬸子負責一家人的燒茶煮飯,還要幹五畝地的農活,她心靈手巧整天忙忙碌碌,沒時間安下身子來。
過了幾年後,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各公社要開設一所,有縣教育局直接管理的中學,公社以農中為基礎。
建造了新的校區,農中老師全轉入X縣XX公社中學,除原農中5位老師以外,縣教育局分配來5位大專院校畢業生來校任教。
主管局委派了一名專職校長,李叔任付校長配合工作,學校辦得風聲水起,一片欣欣向榮新景象。
暑期招收鄉村小學畢業生,共三個班,三年後從初一至初三,發展為9個班級,而後又增設了高中部,學校學生和班級人數越來越多,各科老師分配也隨之逐年增加。
學校在老師中建立了黨支部,在學生中建立團總支和學生會,成為一所全面正常,有序發展的正規化完全中學。
清早傳來一遍朗朗讀書聲,老師們一心埋頭在教育工作崗位上,李叔被當選為付書記、付校長職務,整天忙忙碌碌不辭辛勞,為教育工作奔波。
李嬸婚後幾年,一連先後生了(2男1女)三個孩子,她整天更是忙個不停,公公婆婆幫著帶孩子。
一家幾口生活雖然艱辛,但三代同堂,孩子們的出生給家裡,增添了很多歡樂,帶來了一片新的活力。
李叔忙於教育工作,嬸子忙農活和家務,公公婆婆老了全靠她伺候。
家裡還養了一群雞鴨,生蛋給老人孩子增加營養吃,李叔只能趁當年一周一休,幫家裡一點小忙,管管自留地之類小活。
隨著教育事業發展,李叔轉為正式在編公辦教師,享受每月工資41元,給家裡有現款,增加了很多活率和生機。
夫妻倆配合默契,隨著歲月的消逝,夫婦倆先後送走了兩位老人。
擔起長兄為父長嫂為母,教育撫養,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的責仼,直至弟妹求學,成家立業為止。
而後又把精力放在,培養三個孩子身上,媽媽雖然說沒文化,但教育孩子有方,論理道德緊抓不放。
隨著歲月消逝,孩子個個大學畢業有出息,2個男孩都是中學高級教師,女兒是區政府公務員。
孩子們個個成家立業,也都當上了祖字輩,對父母個個都孝順有加。
李叔已有中學高級教師退休,由於他教育有方,被縣級專門技工學校,聘請又協助做了幾年。
為教育事業忙了一輩子,他常對李嬸說:這輩子我對不起你欠你太多了,如今該在家裡好好陪陪你了。
老夫妻倆早成空巢家庭,每周只盼周末兒女歸。
平時倆位從年輕到老,不離不棄幾十年同甘共苦,相濡以沬經歷了風風雨雨,走過了好多崎嶇、坎坷、不平坦的路好不容易走到今天。
如今老夫妻一輩子辛苦,沒白費換來了三個爭氣、有志氣、能成器的三個孩子,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幸福家庭。
現在老了夫妻雙雙,互相關愛相互扶持,從年輕走到了白頭偕老這一天。
感嘆萬千總有一種心裡滿足之感,倆個人從年輕攜手,直到如今真正成了一對少年夫妻老來伴,頤養天命夕陽生活無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