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七夕的夜,老王(那個時候,連小王都稱不上)就常常依偎在奶奶的懷裡,聽著她老人家講瞎話兒,聽著聽著,老王就打起了瞌睡,趴在奶奶的腿上睡著了。
奶奶講的瞎話兒,有牛郎織女的,有董永和七仙女的,還有許仙和白蛇的。都是凡間的窮小子和天上的神仙或者修煉成精的妖怪相愛的故事。對於愛情,那個時候的老王根本不懂。常常會發出「仙女吃飯不吃?」「蛇精會不會把許仙吃了啊?」之類的奇怪問題,這些問題,直到奶奶去世的時候,都沒有給老王解釋清楚。
不過,奶奶講的另一個瞎話兒,讓老王記憶猶新。
農曆七月七的這天晚上,人們用一個洗臉盆盛上清水放在空曠的院子裡,能看到天上牛郎和織女相會的畫面。站在葡萄架下,屏住氣息能聽得見牛郎織女說的情話。某年,某村有個光棍漢,七夕夜裡站在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說情話時,聽得心慌意亂迷了心竅,就想看看他們相會的畫面,抬頭瞪大雙眼,隔著濃濃的葡萄葉間的縫隙,依稀看到了織女依偎在牛郎的懷裡不停地抽泣著。這個光棍漢看得正入迷時,葡萄葉上的兩滴晶瑩的露珠滴落了下來,不偏不倚地正好滴進了光棍漢的眼睛裡,他的雙眼一下子什麼就看不見了。自此,這個光棍漢變成了一個瞎子。
因為這個緣故,人們流傳下了一個規矩:七夕夜葡萄架下聽情話的時候,只準偷聽不準偷看。
按照老王現在的理解,露珠滴瞎眼的故事,應該是人們對美麗愛情的呵護,勸誡那些不懷好意的人莫要驚擾有情人的甜蜜時分。
七夕節,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流傳下來的節日,但就是這個不放假的傳統節日,讓不少人對它充滿了嚮往,充滿了好奇,充滿了衝動。許多地方盛行著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一、葡萄架下聽情話
七夕夜,天上的月亮散發出皎潔的光亮,數萬隻喜鵲搭起的鵲橋上,牛郎和織女緊緊相擁,耳鬢廝磨著濃濃的情話。
「親,俺想你!」
「牛哥哥,一年都某見了,你能不能和我多說點?」
「親,俺想你,可是俺知道有三個人在想你。」
「啊,誰啊,快說都是誰在想俺啊?」
「是俺呀,是俺呀,還是俺呀!」
「啊,你真壞!」
「俺想你,俺想你,俺想你!」
聽著牛郎織女的情話,害羞的月亮悄悄地躲在了雲彩的身後,把這個空間讓給了這對有情人。
聽著牛郎織女的情話,葡萄架下的王小七的心砰砰地跳了起來,身中一股熱氣向上衝,往上頂,頂得他臉發燒,脖子粗,呼吸困難了。
聽著牛郎織女的情話,葡萄架下的劉小巧的臉紅了,懷裡仿佛揣了一隻小鹿,在不停地亂撞,那「砰砰」的聲音,震得頭頂上的一串紫紅的葡萄左右晃動,一不小心就會掉下來一樣。
天上的一幕,王母娘娘看的一清二楚。地上的這一幕,王母娘娘看得明明白白。
地上的凡間俗子竟敢偷聽她女兒的情話,這傳出去了還能了得。想到這,王母娘娘招來了雷公電母。
「娘娘,深夜招俺過來,有啥事啊?」
「你們看,凡間的人竟敢偷聽俺閨女的情話!」王母娘娘手向下一指,十分生氣地說。
「啊,是誰這麼大膽?」雷公電母順著王母娘娘手指的方向一看,看到了長長的葡萄架下的兩端藏著兩個青年男女,偷聽情話聽到入了迷。
「恁倆去把他們趕走。」
「得嘞,看俺的吧!」說完,雷公電母轉身就走。
「慢著,把他倆趕走就妥了,被嚇著俺閨女和其他的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王母娘娘突然間善心泛濫。
「好嘞,娘娘放心吧!」
話說,王小七和劉小巧倆人分別躲在村東頭葡萄架下的兩頭,聽牛郎織女的情話聽得正入迷的時候,突然間電閃雷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傾盆而下。跑啊!王小七扭頭跑到村頭一戶人家的屋簷下,嘟囔著老天壞了他的好事時,只見一個渾身溼透,烏黑頭髮被雨水貼在臉上的妙齡美女向他跑來,剛跑到屋簷下的時候,姑娘腳下一滑,整個身子向王小七撲了過去。王小七見狀,下意識地伸出雙臂,一下子將快要倒地的姑娘攬在了懷裡,倆人的身子一下子貼在了一起。
空氣,瞬間凝固了。這一對青年男女的大腦,空白了。
一瞬間太短,但在這個時候仿若萬年。回過神來的小巧姑娘,一把推開了正擁抱著她的小七,害羞得低下了頭。迷瞪過來的小七,回味著這突如其來的甜蜜,語無倫次地道著欠:「俺不是故意滴,俺真不是故意滴……」
偷偷瞟了一眼手足無措的小七,只見他身材壯實,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兩隻手不停地纏著衣服角,站不敢站,蹲不敢蹲,低著頭,抿著嘴,小聲嘟囔著,一身的囧相。看到眼前的這個人吖,小巧「噗呲」一聲笑了起來。這清脆而甜美的笑聲,讓剛剛緊張的無地自容的小七頓時緩過神來。
「那個,剛才真的不好意思啊,俺是怕恁摔倒了才……」
「嗯,要不是恁,剛剛那一下,俺可就慘了!謝謝你啊!」
「啊,不要謝,不要謝……」
「嘻嘻,俺就要謝,就要謝……」
俏皮的話語,頓時化解了剛剛的尷尬。兩個人,屋簷下,你一言,我一語地拉起了呱。
看到這一幕,天上的雷公電母會心地笑了,揮一揮手,悄悄地走了。
雲開處,月亮悄悄地露出了笑臉。鵲橋上,牛郎織女相依相偎,說不盡地相思。屋簷下,小七小巧再次相擁,你儂我儂地說開了情話。
此正是:
架上累累懸瓜果
風吹稻海蕩金波
夜靜尤聞人笑語
到底人間歡樂多
據說,這則源自漢朝的傳說故事就發生在鄢陵縣陳化店鎮一帶。至今,每逢農曆的七月七日這天晚上,鄢陵縣陳化店鎮一帶還保留著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談情說愛的少男少女在葡萄架下相會的習俗。
二、牛郎織女的傳說
牛郎織女的傳說,據說起源於上古時代,興於漢朝,鼎盛於宋。
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與《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和《白蛇傳》並稱為我國的四大民間傳說。
傳說,古時候,天帝有七個孫女,其中七仙女尤為擅長織布,每天為天空編織的彩霞,把天空裝飾的十分美麗。日復一日的勞作,讓七仙女厭煩了這枯燥的生活。於是,在姐妹們的鼓譟下,趁著天帝休息的空隙,七位仙女偷偷地下到了凡間。在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仙女們下河遊泳洗澡時,七仙女的衣服被牛郎偷走後,二人相互產生了情愫,私自結為夫婦,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生活。在為牛郎生了兩個孩子後,發現此事的天帝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將將織女捉回了天宮。牛郎知道後,挑著兩個孩子,騎著老牛上天追去。天帝大手一揮,在天際上劃出了一條寬闊的銀河。自此,牛郎織女隔河相望,難以相聚。後來,天帝特許,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牛郎和織女可以相會一次。他們的愛情故事感到了凡間的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銀河的橋,讓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流傳最早、傳頌最廣的民間傳說,這個傳說也有很多版本。但在河南鄢陵縣的只樂鎮流傳這一則這樣的傳說:
在鄢陵縣城南15裡美麗的清潩河畔,古代清流河北岸居住著一戶姓孫的人家,務農為生,世代為善,所生二子,長子名守仁,次子名守義。兄弟二人由於父母下世早,相依為命,情同手足,兄長守仁到了成家的年齡,娶妻盧氏。此女性情剛烈,心地不善,過門不久便產生了獨霸家業之野心,清流河南住著一戶張姓人家,靠養蠶吐絲織綾羅為生,張姓有一女,名喚織女,長得美若天仙,當時都傳說是上天王母娘娘的七仙女。
孫守仁的妻子盧氏事事虐待弟弟守義。待到有一年夏天,把守義趕出了家門,偌大的家業只分給守義一頭瘦骨嶙峋的老牛和一輛破車,守義趕著牛車往南正行至清流河岸邊的時候,老牛突然說話了:「牛郎,前邊清流河裡張家的織女正在洗澡,你快去把織女的衣服抱過來。」牛郎守義聽到老牛說話,心中非常驚奇,他就照老牛的話把織女的衣服抱了過來,最後織女羞澀地找衣服時,老牛從中說合,織女同意嫁給了牛郎。兩人成婚後,就住在清流河南岸的織女家,牛郎和老牛一起耕種收穫,織女在家紡織綾羅,後來,人們就把牛郎織女居住的地方,叫織羅,經過演變,成了今天的只樂。
這個優美悽宛的牛郎織女的傳說,據說其出處是根據《荊楚歲時記》所記載,發生地就在今天的鄢陵縣只樂鎮。
三、故事起源地的爭議
流傳了千百年的「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陝西省西安市、山西省和順縣、河南省魯山縣、河南省南陽市、山東省沂源市等地爭執不休。中國民協先後命名山西省和順縣與河南省魯山縣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
在眾多的起源地之爭中,河南的魯山縣尤為被大眾所認可。傳說,魯山縣辛集鄉境內的露峰山西南有個孫義村,該村千餘名孫姓村民一直以來把牛郎孫守義作為自己的祖先敬奉,村裡多年來流傳不演《天河記》(關於牛郎牛郎織女的戲)的習俗。
牛郎白天放牛,夜宿露峰山山洞,後經老牛指點,放牛郎巧盜下凡到蓮花潭洗澡的仙女的紅衣,兩人得以成親,生育一雙兒女。後人們將孫守義住的這個村叫孫義村。
在這裡,還流傳著很多關於牛郎織女故事的後續內容。織女被抓回天宮,織彩霞雲錦,整天悶悶不樂,思念牛郎和兒女。牛郎攜兒女在凡間度日,愁苦難言。他們的居住地距魯山坡頂南天門只有5華裡路,一雙兒女在家想念母親,時不時順山嶺走到南天門要「娘親」。南天門的把門將軍同情他們的遭遇,少不得行個方便,讓他們進進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歡外孫們,聽任他們來來往往。王母娘娘也放鬆了對織女的監管,兩家的關係也就慢慢融洽起來。牛郎死後葬於魯山坡南麓牛郎墳。孫義村牛郎的後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
後來,牛郎後裔繼承了魯山坡一帶家產,並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臘八、春節、二月八、菜花節、三月三、七夕等十多個節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孫義村旁的魯峰山,魯峰山上的「牛郎洞」,西側的「九女潭」,山頂的「瑞雲觀」……似乎都在講述著牛郎織女動人的故事。
魯峰山一帶自然環境優越,當地百姓自古就養大黃牛。但是與別處養牛不同,辛集鄉孫義村不僅家家戶戶養牛,但養牛不殺牛、牛死後掩埋的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另外,魯山自古盛產絲綢,魯山絲綢又名「織女織」。
辛集鄉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基地。這也與牛郎織女故事有關。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時,人間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兩個人的私語。而魯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這天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雖然發源於鄢陵清流河畔的傳說並沒有被大多數人或者官方認可,但鄢陵與普遍認可的傳說發源地魯山只有150多公裡的距離,地域相鄰,生活習俗相近,傳說故事自然而然也就會相似。
四、對美好愛情的嚮往
在我國古籍中,最早關於牛郎、織女的記載是《詩經小雅大東》篇,但是文中只說織女和牽牛是天河中相近的兩顆星宿,兩者並沒有什麼關聯。直到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班固在《兩都賦》中說:「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意思是說,漢宮昆明池邊有牽牛、織女兩座石人像。
最早記載牛郎織女是夫婦的文學作品,要算《文選洛神賦》了,文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由此來看,牛郎、織女的故事並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漸漸被古人所意會的。
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從古到今,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被歷代文人撰寫詩文稱頌,這些詩文在民間流傳,對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進行了再加工、再演繹,賦予了牛郎織女傳說眾多的美好願望,也從另一個角度上說明,自古以來,追尋美好的愛情,是人們一直以來嚮往的夢想。
但是,按照現在的社會評判標準來說,牛郎織女的傳說中,織女是天帝的孫女,貴為仙界公主,貌美、賢淑,是典型的「白富美」;牛郎則是凡間一個懦弱無能的窮小子,被兄嫂趕出了家門,生活依靠都沒有著落,是典型的「黑窮醜」。兩者懸殊的差距,在一頭老黃牛的支招兒下,居然結成了姻緣。這樣的故事,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成功機率都是微乎其微的,很大程度上是屬於遠古時代人們的意淫行為。
這種意淫式的想像,一方面源自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另一方面也源於人們對美麗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雖然明明知道是遙不可及的想像,但在眾人的追捧和弘揚中,逐漸形成了寧可信其有的祈願。於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也因此發展成為了一個節日——七夕節。每到過節時,古代女性會向著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與美好的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