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的霸主(上)
拿份《世界地圖》找一下中國左下方,您就能看見印度。
從地圖上您能非常清楚的發現,海洋對印度來說有多麼重要。這個國家基本上是亞洲大陸刺進印度洋的一個劍頭,三面都是海洋,整個國土距離海洋最遠的地方也不超過1000公裡。保守計算他們起碼有80%以上的領土距離海洋在500公裡以內。
在飛彈時代來臨以前,這個特點算不得太大的劣勢。畢竟艦炮射程有限,幾十公裡而已,就算敵人軍艦堵在海岸線上,心胸寬廣、生性樂觀的印度人也能躲到遠一點的內陸,一邊感嘆敵人火炮轟擊造成的景觀多麼壯麗,一邊勸自己:早晚他們得走路,實在不行就靠怠工餓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那套逼他們走就是了。
可進入飛彈時代以後就不一樣了。來自海上的威脅越來越大,美國的「戰斧」、俄羅斯的「口徑」,射程都在好幾百公裡往上。如果印度自己不能控制印度洋,敵對國家軍艦往印度兩邊一卡,全印度人腦袋上就都能掉炸彈。那玩意兒恐怕靠印度大包頭是擋不住的。
為此,印度人立志要掌握制海權,把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
現代戰爭中,要掌握制海權就必須有制空權。這個道理印度人是懂的,所以他們下定決心要擁有自己的「海上霸主」——航空母艦。
早在獨立後不久的1957年,印度就從英國人買了一艘航母,經過4年之後在1961年服役,命名為「維克蘭特」號。這艘航母在不久後的印巴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成功封鎖了巴基斯坦海軍,還出動飛機轟炸過對方的港口等軍事設施。
嘗到甜頭的印度人覺得航母這玩意兒太給力了,一艘果斷不夠。考慮到印度洋確實被印度分割為東西兩個部分,印度也確實希望在東西各擁有一個航母編隊。於是決定再買一艘。
本來一事不煩二主,上回找英國買的,這回熟門熟路再來一艘就是了。可航母這玩意兒它不是大白菜,不可能滿地都是可著印度挑。印度看得上的人家未必肯買,人家肯賣的印度又未必看得上願意買。一來二去,耽誤上世紀八十年代,印度第一艘航母都服役25年了,1986年,印度才把第二艘航母請回家去。
這可是個大便宜。英國「競技神」號航母退役,才賣2500萬英鎊,放當時不夠買一艘先進驅逐艦的。這艘航母是1955年服役的,作為航母來說不算太舊。在剛剛結束的英阿馬島海戰中有過搶眼的表現,立過赫赫戰功。
英國競技神號航母早期狀態
您說這是多大的便宜?有便宜不佔王八蛋啊,印度人決不能當王八蛋,這個便宜當然必須得著。連貨都沒來得及細看,火速掏錢就把「競技神」請家裡去了。然後印度人就又發現了一個真理:英國人的便宜不是好佔不好佔的問題,問題是英國人的便宜你了也敢佔?
請回家的「競技神」一身的小毛病,93年更是發生了輪機艙進水的嚴重事故,一趴窩就是兩年。
這就奇了怪了,30來年的航母雖說不算正當年,可必須屬於寶刀不老啊。美帝的「企業」號航母服役半個世紀了,還苦逼一樣滿世界到處削人呢。為毛同是老牌帝國主義,造出船來差距就這麼大呢?
懵逼的印度人深入分析了各路八卦小道消息,終於發現一個驚天內幕:也許可能大概其,「競技神」老爺子在馬島海戰中挨過炸,英國人怕丟人沒聲張。又覺得這麼大歲數的船再吃了炸彈,修起來不值當的,這才拿印度當了冤大頭。
這個惡當上的,讓淳樸善良的印度人徹底出離憤怒了都:欺負人可以,這麼欺負就太過分了吧?不就是航母嗎?不光你們英帝國主義能造,還有別人呢。我們找別人買!
正好90年代初蘇聯解體,剩下的俄羅斯窮得兜比臉都乾淨,急等著用錢。印度人覺得老牌帝國主義的便宜不好佔,老牌社會主義國家留下的窮孩子應該比較好說話。就向俄羅斯提出要買航母。
這時候留給印度的選擇餘地不太大。後來賣給中國的「瓦良格」號根本沒完工,其他幾艘航母賣得賣拆得拆,印度能惦記的也只有「基輔」級的最後一艘,「戈爾什科夫將軍」號。
其實印度人對這艘船不大滿意,因為這艘航母只能搭載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不太符合阿三哥們的要求。而且九十年代這船發生過鍋爐爆炸的事故。可既然沒地方淘換別的,不管滿意不滿意也就只能將就著要了。
既然是將就著要,精明的印度人就決定儘量少花錢多辦事,把價錢壓得很低。可買的想少掏賣的想多賺乃是普世價值,俄羅斯人當然不想仨瓜倆棗就把航母賣了,還想指著這個大單狠賺一筆呢。兩邊就僵持下來了。
印度人能不能如願以償的低價買到俄羅斯航母呢?咱們下回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