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故事。
外公臨死之前痛惜小女兒遠嫁後不幸離了婚,把那套最貴的位居省城的房子留給了她,大女兒和二女兒條件相對好一些,但也不過小康之家,各自分得老家的房子一套,一套裝修一套未裝修。
三套房子價值各異,明眼人都知道省城的那一套房子要值錢的多,老家裝修的那一套也比未裝修的值錢。
處理完後事,該執行遺產方案了。
大女兒自有一種長姐如母的責任感,絲毫不覺得外公這樣分有什麼不妥,欣然接受。
小女兒並沒有認識到自己得了最佳遺產,一句好聽的話都沒有。
二女兒對外公這樣分配,表面上沒說什麼,心裡卻隱隱約約覺得哪不對勁。
這時,大女婿一句話「爸爸這樣分不公平」 捅了馬蜂窩。
外公晚年一直是跟著大女兒、大女婿住在一起,他們兩口子對外公的照顧和陪伴比任何一個女兒都要多得多。且不說自己要多分一點遺產,他認為至少要均分吧,誰也不佔誰便宜,這樣才公平。
為這事,大女婿和大女兒沒少吵架,一個是利益受損,一個是嫌外公一碗水端不平,沒把他們這些年照顧的情誼放在心裡過,而大女兒心裡又是偏袒父親和妹妹的,堅稱父親的安排她沒有任何意見,他在這斤斤計較要不得。
合著三四十年過去了,自己到底是這個家的外人,大女婿心裡更覺得委屈了。
家務事誰都不想對簿公堂,誰來主持公道呢?
爭執不下,公認情商高會計出身的朋友站了出來。
首先她私下安撫了大女婿,調和了兩口子的內部矛盾,又當著一眾親人的面肯定了大女兒大女婿多年對這個家庭對外公的付出,尤其誇讚大女婿的稱職,家人一致的肯定稍稍撫平了大女婿內心的不滿和委屈。
解決了一干人的情緒問題,再來解決具體的問題就變得容易得多了。
大女婿認為不公平,是把事實說了出來,三套房子價值不一,目前的估價以及未來的升值空間都不一樣,怎麼分才公平,大家坐在一起商討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一是聽天命,抓鬮,分到哪套就哪套,二是按市場價對房產進行估值,再相應的補差價,總是要在錢財上做一個均分。
表面上說是抓鬮也可以,其實心裡暗戳戳地都想著公平起見,找第三方估值再進行多退少補,你分了100萬的房子,我分了50萬的房子,那你就得再給我25萬現金,算得門兒清看似最公平實則大家都忽略了:過世的外公的意願以及姐妹之間近60年的深厚情誼。
公平與否並沒有大女婿想像中重要,外公一家三姐妹多年來感情深厚,一大家子其樂融融,外公對她們疼愛有加,臨死前的遺囑也是再三斟酌,做父母的都痛惜條件不好的孩子,明面兒上的偏心在他看來也是理所當然,哪個女兒過得不好,泉下有知的他都不會安心。
若姐妹之間計較到如此地步,情誼又何在呢?
朋友把外公搬了出來,委婉道來,不明說,時時刻刻點醒一下利益到底沒有情感重要,大家都是退了休的人,兒女各自發展也都不錯,實在不需要為錢大動幹戈。
一干人等心裡不服氣,為錢傷了和氣,到頭來傷的還是辛辛苦苦為她們攢下家業的老父親,還有姐妹連襟之間的情誼,這樣一換算,值得嗎?
好在三個女兒和女婿都認可情誼更重要,在遺產的分配上也就更能心平氣和地去接受老父親的安排了,不帶情緒敞開了來談,有異議也能好好地溝通,最後大家有商有量,多分的讓一讓,少分的也不計較那麼多,大家商量好,不至於精打細算到一分一釐,總算是平了這場風波。
畢竟家庭這本帳,是誰也算不清的,有時候難得糊塗一下也好。
遺產本就是老父親留下來的家產,如何分配首先該尊重他個人的意願,公平與否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評判的,想明白錢財乃身外之物,都是至親手足,一碗水沒端得那麼平,心裡有委屈,也總歸是可以釋懷的,人這一輩子,要學會放過自己,體諒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