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金庸先生一共寫了十五部經典武俠作品,自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女劍》一直寫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的《飛狐外傳》。如果這十五部作品沒有任何聯繫的話,那就成不了經典,金老先生將其聯繫在一起,自此十五部小說自成一個體系,融為一體,可稱為《金庸武俠史詩》,內容涵蓋了春秋戰國時期越女阿青到達摩東渡中原,其後兩宋時期蕭峰、五絕、楊過、張三丰等豪傑並起,再到清朝時期結束,金老先生用絕妙的文筆,為讀者譜寫了一部武俠史詩。
因十五部作品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遂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如《天龍》、《射鵰》分屬不同小說,但蕭峰的英雄事跡卻為洪七公所知,而虛竹留下的降龍十八掌亦被洪七公、郭靖二人學會。作為《神鵰俠侶》的續集,《倚天屠龍記》中有一位神秘高手來歷也非比尋常,此人便是青翼福王韋一笑,結合《倚天屠龍記》三大證據來看,此人或許是虛竹的傳人也說不定。
《倚天》真相之一:凌虛御風
韋一笑臉色立變,暗想這眇目老僧的內勁當真深不可測,不敢多所逗留,躬身斜讓,從一片長草上滑了過來,回到張無忌身旁。這一門「草上飛」的輕功雖非特異,但練到這般猶如凌虛飄行,那也是神乎其技的了。
北宋年間,武林中出了一個逍遙派,門派內神功無數,但均有一個特點:姿態優美。因而逍遙派的輕功也講究一個「神」字,《天龍八部》中逍遙派高手共有四位,即無崖子、李秋水、虛竹及丁春秋,丁春秋乃無崖子徒弟,深得無崖子真傳,令人意外的是,此人輕功特點與韋一笑大致相同:
丁春秋大袖飄飄,率先而行。他奔行並不急遽,但在這陡峭的山道上宛如御風飄浮,足不點地,頃刻間便沒入了前面竹林。
韋一笑如「凌虛飄行」,丁春秋似「御風漂浮」,二者輕功特點過於相似,令人遐想。
《倚天》真相之二:吸血回體
韋一笑因為修煉「寒冰綿掌」時,三陰脈絡受損,遂每次運功後,均要吸食人體鮮血,方能抑制體內寒毒,倘若未能及時吸食鮮血的話,自己將死於寒毒之下。《天龍八部》時代,天山童姥因修煉「天長地久不老長春功」時被李秋水偷襲,走火入魔身受重傷,自此她每個數十年便會返老還童一次,而每次練功都需要借鮮血來恢復功力。
韋一笑、天山童姥吸食人血的方式雖然不同,所練武功雖然不同,但其目的卻是一樣的,依靠鮮血恢復功力、體力,二者間的聯繫,同樣引人遐想。
《倚天》真相之三:韋一笑長居西域
書中代言,韋一笑常年居住在西域一代,極少到中原,因此他武功雖強,輕功雖高,在中原武林的名聲卻並不怎樣響亮,從這一點不難看出,韋一笑武功源於西域某一高人,西域有兩大山,一者崑崙山,一者天山,崑崙山中除崑崙派、明教總壇外,並無其他了不得的高手,而天山之上就不同了,當年這裡居住著一位大能,那便是《天龍八部》中後來與夢姑隱居天山靈鷲宮的虛竹。
虛竹隱居西域,韋一笑活躍於西域,二者間的聯繫,再次引人遐想。
綜合以上三點來看,韋一笑與當年那個神秘消失的逍遙派或許有著某些不為人知的關係,而《倚天》三大證據均證明韋一笑與逍遙派關係匪淺。因此筆者認為韋一笑的「寒冰綿掌」或許也源於逍遙派的「生死符」。眾所周知,「生死符」需以真氣將水滴凝結成冰:
童姥說道:「......你在手掌中放一些水,然後倒運內力,使掌心中發出來的真氣冷於寒冰數倍,清水自然凝結成冰。」
此凝水成冰的本領,與寒冰綿掌亦極為相似。寒冰綿掌中者全身無力,即韋一笑以一道陰寒內力侵擾對手經脈,與「幻陰指」很像,而「生死符」最大特點便是遊行於經脈之中,如此看來,二者亦頗為雷同。
結合全文分析來看,韋一笑極有可能便是逍遙派門人,而「寒冰綿掌」或許便是殘缺版「生死符」。當然這只是小編一家之言,若各位大俠有高見,望予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