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人物畫廊

2020-10-12 閒雲隨野鶴

知青記事 人物畫廊(三)

」 馬車客」謝老三

河西走廊

他為什麼叫謝老三,我不知道,大概因為他是排行第三吧,這是我的猜測,他的學名叫謝昌友。我和他認識是在一個知青歡迎會上,他是作為老知青代表向新知青致情文並茂的歡迎詞,所以我印象比較深。

他也是我們臨近生產隊點上的,是專門替生產隊趕馬車找副業的。

他的個子高大,胳膊粗大,體格健壯,人長得比較黑,頭髮好長,長方形的臉,一臉兇神惡煞的樣子,胳膊粗大,一看就是力量型人物。他那副樣子,讓人有點害怕,確實我初一看到他,心裡就有點發麻,我總覺得他抓我,如同抓一隻小雞。

我和他接觸多了,才感覺到他雖然是一個三大五粗的漢子,心地是非常地善良,可以叫他「大善人」。在一起的時間長了,我們就經常耀武揚威地坐他的馬車回城。

有一天,他徒步和我們去趕場,他看到一個農民挑一挑苕去場上買,看樣子有點吃力,他看到了,馬上把馬桶包塞給我,就去幫那農民挑,硬是一直挑到場上才放下擔子。

農民是一個勁地說謝謝了,說他是好人問他的名字,說苕賣了請我們吃餉午,他沒有答應,只是說:」別客氣了,我們都是坡前坎後的,好好賣你的苕,要注意場上的小偷。」然後就和我們一道趕場去了。

有一次他趕馬車去鎮上,在路途看到一個老大娘坐在路中間,背簍也放在路中間,神色很是難過。

他停下馬車,問大娘為什麼坐在馬路中間?大娘說她突然心口疼,不舒服。老三沒有再問什麼,把他扶上馬車,送他去區醫院,給她掛號,替她墊醫藥費,然後再問她是哪個生產隊的。問清楚之後,他就讓隔壁郵電局的好朋友狄哥騎摩託去接他的家人來照顧老大娘。

不久老大娘的兒子來了,他也是一個樸實的農民,他千恩萬謝,老三交代了幾句,才和狄哥離開。

幾天之後,老三趕馬車回來,忙碌了一天,正在點上吃夜飯,突然毛波波跑來說:」三哥快點,寨上來了一個老大娘、一個老頭和一個姑娘了是找你的找,你搞到事了!」老三納悶了:」老大娘、老頭子和一個姑娘來找我,莫是搞錯了,我哪裡有這樣的親戚啊?」

毛波波又說」那個姑娘姑娘說要看看救她媽的救命恩人是哪個?」老三這才明白了,是上次救的那個老大娘來感謝他來了。

他正想躲開,想不到老大娘、老頭子居然和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已經走到了他面前。「小夥子,吃夜飯了?高興您救了我媽!」那個姑娘開口就表示感謝,手裡還提著一袋點心。這個姑娘就是老大娘的閨女,平時有點嚴肅的老三居然有些害羞了,臉也紅了,說話也結結巴巴了。老頭子沒有說什麼,只是打量著他

他們幾個人在老三那裡坐了好久才走,走時老頭叮囑老三有時間來他們生產隊玩。

後來毛波波說那個老頭是大隊的書記,已經當了十多年了。那個姑娘是他閨女,也是一個民辦教師,在教毛波波的小孩。

後來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老三成了他家的女婿,馬車也不趕了,不久去師範大學讀書了,那姑娘也去某個師範學院進修去了。

三哥趕馬車居然撿到一個好媳婦,成了知青中間的一段佳話。

哎!好心人有好報,可惜我沒有那個運氣。

相關焦點

  • 知青記事(人物畫廊一)
    知青記事(人物畫廊) 我的朋友」行長」 河西走廊 」行長」屬於老知青了,是另外一個生產隊的。我也不知道他姓什麼,也不知道他為什麼叫」行長」,只因為老知青叫桓哥他」行長」,我們入鄉隨俗,也跟著桓哥叫他「行長」。 他最愛到我們點上玩,來玩時不忘帶點小吃之類的。
  • 知青記事(人物畫廊二)
    知青記事人物畫廊(之二) 大個子大平 河西走廊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混就是幾十年了。我開始並不認識楊大平的,因為那個時候他是在二中讀書,我是在一中讀書,我們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學校,當時沒有認識的可能。
  • 知青軼事(三)
    知青軼事 人物畫廊(三) 」 馬車客」謝老三 河西走廊 他為什麼叫謝老三,我不知道,大概因為他是排行第三吧,這是我的猜測,他的學名叫謝昌友。我和他認識是在一個知青歡迎會上,他是作為老知青代表向新知青致情文並茂的歡迎詞,所以我印象比較深。 他也是我們臨近生產隊點上的,是專門替生產隊趕馬車找副業的。
  • 京城百裡畫廊的黑龍潭又名烏龍峽谷
    沿延慶西北行,則漸入佳境,直到百裡山水畫廊。沿畫廊主道東南行,可達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名烏龍峽谷。幽深的峽谷內有一奇潭,曰黑龍潭,這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 《今夜有暴風雪》|知青文學的電影改編
    在小說《今夜有暴風雪》中,作者以知青鬧事為主線,以曹鐵強、裴曉芸與鄭亞茹之間的情感糾葛為副線,穿插馬團長、劉邁克、小瓦匠等人物事件,豐富人物群像與敘事內容。而電影中也沿用了這樣的敘事邏輯,將知青鬧事作為敘述重點,並用閃回的方式講述每個人物「曾經的故事」,塑造出一個個少年英雄人物。
  • 女知青 | 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泉州長途抵達葛坑知青點後, 我與知青點的另兩名男知青Y和C第一次見面認識。隨後, 一名落單的男知青S也匆匆趕到。接下來的日子, 我們六位知青在同一屋簷下, 開始了共舀一鍋飯的生活。男知青住在廚房東側的樓下, 房門正對著廚房那張湊合擠下六人的小餐桌。小屋約八平方米, 曲尺型搭著大小兩張床。知青Y和C合睡一張大床, S獨自睡小床。屋內昏暗, 南頭有小窗。有時男知青厭煩廚房外間嘈雜時, 就會關上門, 自個兒對著南窗眺望。女知青住在閣樓上。閣樓是男知青小屋及與小屋相連的後外廊的上夾層。
  • 知青生活故事:嫁給當地農民的上海知青
    就在這個春寒料峭的日子裡,柳樹河大隊來了兩名上海知青,她倆是到柳樹河大隊插隊落戶的。 這兩名知青一名是初中畢業生,十七歲,她叫楊柳絮(她父親姓楊,母親姓柳),高高的個頭,長得蠻漂亮。另一名知青是高中畢業生,個頭不高,她叫江鈴,19歲,長得很白淨。一笑就露出兩顆小虎牙,還有兩個小酒坑。
  • 《重生》——「知青作家」的虛構另類抗日記錄
    《重生》——「知青作家」的虛構另類抗日記錄中國自古以來便以小農經濟為主,統治階級的森嚴統治導致社會階層固定,下層民眾無法實現階級上升。生存資料匱乏,影響了物質生活。缺乏受教育的機會,剝奪了他們的精神生活。佔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長期失聲,這種狀態延續到今天,總算稍有改善。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多災多難,最令華夏子孫印象深刻的恐怕還是日本侵華戰爭。
  • 知青小說之一
    知青短篇小說之一 」意 外 收 獲」(一) 河西走廊 劉亞西是我們田間大隊家田灣生產隊的知青,他雖然是和我們一批下鄉的,不過他是讀完高中下鄉的,而我和金宇、三妹是只讀了兩年初中就糊裡糊塗下鄉的。 亞西經常對我們點上的金宇、三妹說:「我們雖然是同一天下鄉的,但是我們的『級別』還是有差別的啊」。
  • 「知青往事」在墳窩裡找到失蹤的女知青
    忽然,幾位新會女知青慌慌張張地跑來說,汕頭知青張秀卿、陳玉英、顏愛媛說同宿舍的林瑞英收工後到現在還沒回來,不知出啥事了。我讓她們把事情說細點。原來割完稻收工時,林瑞英說草帽落在工地上,便一個人回去拿,還叮囑幫她領飯,但現在眼看天都黑了,還未見人回來。女知青們心裡很急,怕出什麼事,讓我們一起去找她。那時,我們剛到連隊還不到兩個月,人生路不熟,怎麼找呢?
  • 知青積肥進城
    具體落實到每一個知青,每個月 要完成20桶糞水的任務。為了獎勵提前完成的,可以回城休息幾天。芳芳和幾位姑娘。謝絕去農場部, 排練樣版兒戲的邀請。執意的要和金寶他們男知青們, 搭配組合一起進城積肥去。知青們都是城市長大的。城市中的家屬院兒裡的廁所。他們都清楚。然而每個公廁門前。都有帶著紅袖箍的, 環衛職工把守。拉著車轉悠一上午。大多空載而回。
  • 紀念承德知青集合(歲月蹉跎),承德的知青們你還記得他們嗎?
    下鄉插隊的時候,男女知青雖然已經到了性成熟的年齡,但似乎還都不大清楚男女之間那點兒事。那時候的女知青純,比現在的純淨水還純。那時候的男知青傻,比《天下無賊》裡的傻根還傻。我不能說出這個女知青的網名,相信她也會看到這個帖子,自己偷著樂去吧。那是下鄉插隊後不久的事,隊長尋思女知青也幹不了啥累活,安排她去坡上照看覓在那裡的幾匹馬。隊長對她說:「小心馬拽跑了橛子,吃了莜麥,有啥事吆喝我。」隊長沒想到他剛回到村口,那個女知青就跑了回來,氣喘籲籲地說:「不好了!隊長!馬腸子出來了!」隊長一聽也著急了,莫非馬讓狼給掏了?」隊長帶著這個女知青急忙跑回坡上,一看,明白咋回事了。
  • 知青中發生過的那些趣事
    二、鎖門偷雞吃這個故事是我們自己知青組發生的事。在男女混搭的知青組裡,一般女生管的事比較瑣碎,像養豬養雞這些事一般都是女生在操心。據說就發生了這麼一個小故事,我們組最漂亮的這個女生去另外一個知青組玩耍,吃完晚飯她要回來(那個年代治安很好,我們女生也經常走夜路的),結果對方知青組的幾個男同學爭著要送我們這個漂亮女生,得到這個機會的這個男同學當然很激動也很興奮。儘管有了一個多小時的相伴而行的機會,但還是羞於開口。結果被沒有得到這次機會的其他男生認為他浪費了這個機會資源。這個沒有結局的暗戀故事,至今都經常被男生們當笑料說起。
  • 我的知青生涯(41)串門
    ,在生產隊勞動,新鮮感一過,倍覺枯燥,有人就想去別的知青點兒串門,和老同學、老街坊們談談天敘敘舊,使單調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於是,便呼朋喚友一起去串門。 到了別的知青點兒,見了面都異常親切,家長裡短的說個不休。那時候人們都指望著工分生活,串門也是有時有晌,不可能常去串門。下鄉五年,我一共去外大隊串門兩次,而且都是有原因的。 一年夏末秋初,我弟去了我那,要到另一個大隊看望同學,我就和他一起去。那個大隊離我們那有八裡地,那個知青點兒有以前的老三屆知青,後來又去了幾個73屆的初中畢業生,其中就有我弟的同學。
  • 知青短篇小說之五
    知青短篇小說之五 」意 外 收 獲」(二) 河西走廊 緊接上文 由於亞西有點愛炫耀,愛吹牛,整個公社的知青基本上都覺得他有點裝模作樣、南腔北調、油腔滑調的,所以都有點煩他。特別是那些女知青,更是如此,他一看到她們,就熱情洋溢,但是迎來的多半是白眼。但是他不以為然,照樣是我行我素。
  • 「知青往事」一個長沙「留守知青」的愛情幸福生活
    但在八年之後,饒哥娶妻成家,紮根農村,成了留守知青。她平時對知青都有好感,特別是對我,總是多打點菜,或把自己的飯分點給我,格外上心。說自己受恩惠必要回報,於是就幫她劈劈柴,洗洗碗等或做點子事。我們倆這樣一來二往,天長日久就有了意思。
  • 我的知青歲月 13
    按照慣例知青們先進飯店買飯,車把式在外面抓緊時間餵牲口,然後換班吃飯。我們在陶叔的帶領下進了飯店,那時是不需要點飯菜的,飯菜很單一,都是大鍋飯菜,飯店有啥只能吃啥,只要吃飽就很滿足了。早晨沒吃飯,又在車上凍了大半天,我們早已是飢腸轆轆,當我們正要吃飯時,突然外面傳來了消息,我們的白菜車悉數被市場管理所扣下。開始我們沒有把問題看得很嚴重,誰會無緣無故的扣留知青的白菜車呢?出去解釋一下應該沒問題。
  • 知青歲月|瓜田往事
    種 瓜說起聞名遐邇的農場西瓜,靈魂人物我們十幾個知青和幾位農工坐在裝滿稻草捆敞開式的早土隊二樓大廳,用玻璃瓶子作模子,幹稻草為原料,製作西瓜育苗用的"營養缽"。隊裡最小的女孩秀英只有十五歲,說話幼稚嫩氣, 成為大家的開心果。一天,秀英在女生中不知為何冒出一句我還沒發育的雷人話語被外傳到全隊。正好對著西瓜王的名字發育,因此有調皮鬼眼睛一邊盯著隊副,一本正經地打趣秀英,"秀英,今天發育沒有?
  • 知青故事(六)
    再加上我是先來考察然後到各校去動員再帶隊來的,又早早就參加了工作,無形中增添了領導的意味,所以在知青中就有點高高在上的感覺,除了我們隊的知青以外和其他人接觸很少,更別說男同學了,那次在車站偶遇,一位男生毫不客氣地對我說:「你就是張立華呀?如雷貫耳啊!」大家對我的芥蒂可見一般。
  • 知青歲月中大雪封山的那些故事
    (同班同學知青姐妹在知青閣前合影。知青閣裡面的牆壁上刻滿了在炎陵縣插隊知青的名字。)我們插隊當知青的4-5年中,好像有兩年的冬天特別冷,雪非常大。炎陵縣是一座小山城,遇到特大雪則必定大雪封山,這時交通就幾乎都斷了,路上一輛車也沒有。這種情形下,知青們也別想回家。有一年大雪封山時,正是年關前。大雪天,在農村是沒有辦法幹活的,我們知青也就不用出工了,大家都在知青點上玩。因為快過年了,大家都很想家,但是雪太大,而且短期內還看不到交通有恢復的可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