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上河圖密碼2》中是未見馮賽,先聞其名,吳蒙嘴裡說:「姓譚的不見人影,我們不能染那姓馮的也跑了。」
他是汴京城的牙人,專門替人說合生意,買賣雙方都離不得他這一行中間引介人。馮賽今年三十二歲,麵皮白皙,樣貌溫雅,自幼讀了些書,加之生性隨和,目光中自然透著和悅,身上看不到一般牙儈的黠滑氣,又極愛整潔,從頭到腳,從來都乾乾淨淨。連座下那匹白馬,每天出門前,也都要讓家裡僕役阿山仔細梳洗一道。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做這一行,言為心聲,衣為心貌,你多淨一分,便是多敬人一分,別人自然也就會多信你一分。
——《清明上河圖密碼2》
後來才有了對馮賽的正面描寫,一個靠嘴皮子吃飯的底層中介人員躍然紙上。那麼有很多人就要問了,這「牙人」到底是幹什麼的呢?
在《資治通鑑》裡是這樣解釋的:「牙郎,駔儈也;南北物價,定於其口,而後相與貿易。」跟我們現在的中介是一個概念,他們又被稱為牙商、牙郎、牙儈、牙保等,在商品經濟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關於牙人的起源也有好幾種說法,最主流的有以下三種:一是說在《周禮》中就有了與「牙人」性質一樣的「質人」,掌握著城市中各種商品的經濟貿易活動;二是在司馬遷的《史記·食貨列傳》及《漢書·貨殖列傳》中都記載有「節駔儈」這一行當,從字的形式上來看,這種職業應該是更早些時候從牛馬交易的中介人上領域擴展而來的;三是在《呂氏春秋》中有「段幹木,晉國之大駔也」,被註解為段幹木就是晉國的買賣交易的中間人。
那麼這三種說法中哪一種更加合理真實呢!我覺得是第一種說法中的「質人」職能只是維護市場交易的秩序,更像是我們現在的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而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三種說法的延續,其實在春秋的時候就有了牙人的雛形。
那麼「牙人」這個稱謂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在唐人薛用弱的《集異記》中記載 有「鬻馬牙人曲神奴」,這是最早出現的「牙人」稱謂。據考證,「牙」字是唐人「互」字的俗寫,在宋代人曾糙《類書》卷中說:「今人謂駔儈為牙, 謂之互郎主互市事也。唐人書互作牙。牙似牙字, 因轉為牙。予考肅宗實錄, 安祿山為互市牙郎監軍事, 然則以為牙, 唐已然矣。」在唐之前,牙人並沒有危及到政府的利益,所以,對這個群體也是不管不問。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唐朝,為了避免三人偷稅漏稅,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政府開始頒布專門的法令對牙人進行管制,而在宋朝商業發展的新高度,牙人已經成為政府管理系統中的重要部分,要有正規的入職資格,還有專用付身牌。牙人成了政府監督商人合法納稅的力量,其社會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馮賽照官府明令的規矩向兩人宣讀牙牌上所刻文字——牙人馮賽,籍貫江西洪州,主攬茶鹽、絲帛、瓷器、香藥、柴炭等物貨鈔引。凡說合交易,一、不得將未經印稅物貨交易;二、買賣主當面自成交易者,牙人不得障礙;三、不得高抬價例、賒賣物貨、拖延留滯客旅,如是自來體例,賒作限錢者,須分明立約,多召保壯,不管引惹詞訟;四、遇有客旅欲做交易,先將此牌讀示。
——《清明上河圖密碼2》
上文是《清明上河圖密碼2》中馮賽對自己職業的闡述,提到了「牙牌」,這就像現代商業中的營業執照一樣,是牙人從事說合生意的合法憑證。有的人可能有誤解,認為牙人是低買高賣,賺商品中間的差價,其實不然,牙人只是撮合買家和賣家達成交易,賺取佣金罷了。
但是你還別以為牙人是誰想當就可以當得,必須具備以下幾點素質:
因為大宋周邊有西夏、遼、金及東南亞很多國家,與他們的貿易也極為頻繁,作為交易的說合人,沒有紮實的外語功底,如何進行工作呢!
作為中介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信譽是最重要的,而牙人這個行當興起的時候也是因為交易雙方對中介人是信得過的。牙人的主要職責是為委託人報告訂約機會或為委託人尋找交易對象,並促使雙方契約的訂立。宋代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台州等海外貿易頻繁,海外客商不熟悉情況,需要有人做中介人。因此牙人很活躍,他們可以為客商尋找主顧。比如在《清明上河圖密碼》中,胡商易卜拉想要買瓷器,但不知道去那裡購買。而馮賽的朋友,從閩西來的瓷商賈慶恰好有一船的瓷器,於是他就將兩人撮合。
只要一個人在社會上,不管是什麼職業和職位,都要在享受權利的同時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宋代的牙人也一樣。宋代法律規定牙人在契約的訂立、履行、擔保方面須承擔的責任,並且對牙人參與違法交易規定需要接受嚴厲的處罰。《宋刑統》規定:&34;。
而在《清明上河圖密碼2》中的牙人馮賽這些素質都具備,但她畢竟還是社會中的普通人。也是因為幫助巨商汪石做中人,另外三家富戶做保,向朝廷借了一大筆貸款。結果在第二個月巨商就跑路了。這種事情朝廷可不會按照壞帳處理,按照宋朝的法律,馮賽和三家富商每人要承擔一部分。富商們家底厚,對於賠償的部分還好處理,至於馮賽則是挖空心思去還貸,也沒有想出辦法來,最終落得個被抄家充公的下場。
一代&34;,最終栽在一個精心設計的騙局上面,真是時也命也。而牙人這個行業的發展也並不一直是在良性的軌道上發展,任何事物都有物極必反的時候。在宋朝後期與吐蕃等少數民族貿易往來的時候有些牙人就只為了自己的利益精心算計、中飽私囊,使買方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在那個外患虎視眈眈的年代,這個人的行為必定會產生蝴蝶效應,影響兩國的關係。
而隨著政府有關決策開始侵蝕牙人利益空間的時候,市場也會隨著向著混亂甚至難以控制的方向發展,市場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民生,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隨之增加,最後導致一個國家的衰敗也不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