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最近空閒時,重讀《三國演義》.
讀到三國三大戰役中之一的官渡之戰.
在這場曹操與袁紹兩大勢力集團所進行的對決中.
最終以曹操的勝出而結束.
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之戰。
開戰前總體的形勢是,袁強曹弱,力量懸殊,普遍是看好最後會以袁的勝出結束.
開戰前連曹操集團中有不少人都秘密寫信給袁隨時想棄曹投袁的.
論出身,袁紹可是四世三公,門多故吏;部下能事者極多,當年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是總盟主.
而反觀曹操非常卑微的,他的父親曹嵩本來不姓曹,姓夏侯氏,為了巴結權貴。
曹嵩認了中常侍曹騰作為義父,中常侍在當時是宦官麼,權力很大。所以曹嵩為了巴結權貴,認了曹騰作為義父,所以就冒姓為曹了。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曹操本來就不姓曹,所以在這一點上連曹操自己都非常忌諱自己的這種出身。
而最終的結果是走向反面.
細細品味當中曹操的卓越的政治領導能力與袁紹在政治上稚嫩是導致這一結局的關鍵的原因.
首先,曹操具有雄圖大略,在政治上不斷借勢,挾天子以令諸侯 達到四兩拔千斤的效果,且關鍵時刻足夠果斷.
反觀袁紹則是優柔寡斷、志大才疏、刻薄寡恩、膽略不足;
其次,曹操知人善任,從善如流,甚至更是不計前嫌地接納敵方人員為自己所用,讓人印象最為深刻是許攸就是叛袁投曹的,向曹操獻計火燒烏巢,斷袁糧草,可以說,此人決定了官渡之戰的勝敗.
而袁紹則是剛愎自用、有能人不用,自毀長城,田豐,沮授,許攸紛紛出謀獻策,結果全部沒有被採納,他們個個不是被入獄,就義就是棄袁而去,反倒對 逢紀,郭圖的讒言,袁紹則是言聽計從.
順便來說說許攸這個對官渡之戰的最終的走向出現劇變起關鍵的人物.
官渡之戰後,他就開始居功自傲,處處作死,當著文臣武將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瞞,終終 在魯莽的一介武夫許褚面前顯擺時,被許褚所殺.
他的這一結局對當代人在為人處事方面有深刻的警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