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與辰說
01
我始終不相信,一個人能為一件事記恨二十多年,甚至現在說起來,還氣得咬牙切齒。
她是我老家的一個很普通的女人。
普通到就連名字,都有好幾個和她一樣的,長相、家境都很一般,沒讀過高中,念到初二的時候,她母親便不讓她再念了,說是家裡供不起她,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需要上學。
早些年她外出打工過一段時間,本想繼續留在城裡,不料母親得了一場大病,她只好回家。
在村子裡,姑娘如果不上學,一到了二十二左右,就會有媒人上門說媒,她也不例外。
婆家有兩個兒子,她嫁這個是老大,兄弟倆僅相差三歲。嫁過去沒幾年,老二也結婚了。
公公早些年在蓋了幾處院子,所以,結婚後,公婆和兒子兒媳們全在一個院子裡。
她男人是個木匠,收入不高但基本可以維持生活。她也很勤快,每天早早地起來給家裡人做早飯,家裡種著十幾畝地,秋天掰玉米,她一個人就可以扛得動一袋。
農村女人潑辣,不怕累,為了生活,她啥苦都願意吃。
那些年,她對婆家也是盡職盡責,沒有絲毫懈怠。
02
結婚後,婆婆一直催她要孩子,甚至還懷疑她身體有問題,找村醫給她開藥。
說來也巧,老二家剛懷孕沒幾天,她也懷孕了。
這段時間,婆婆對老二家尤其好,甚至讓她都有點嫉妒,但是她又想了想,畢竟老二家比她小几歲,身子骨也若,婆婆對她好也是應該的。
雖說是同一天生的孩子,但產房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
老二家的父母都來了醫院,婆婆怕招待不周,就陪同親家一起等候。
即便她生完孩子,她也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沒事就好」。她記得出產房的時候,看到的只有她男人一個人。
都說長輩疼誰,心就在誰那兒。
兩個人生的都是兒子,但是受到的待遇卻千差萬別。坐月子的時候,婆婆大部分時間都在伺候老二家,她時不時地能從老二家的屋子裡聞到雞肉的味道。
婆婆為了不讓她起疑心,編了一個理由,「這是人家母親帶過來的雞,你要是想吃,也讓你母親給你送一隻。」
其實她不饞那些東西,只是覺得婆婆如果能問她一句,「你喝不喝」也足以讓她感到欣慰。但即便是這樣的一個小小的要求,她都無法得到滿足。
然而,比起婆婆對她做的那件事,這些其實都不算什麼。
她剛出月子沒多久,地裡就開始收割莊稼了。由於生產完還沒有徹底恢復,所以在婆婆提出讓她下地幹活的時候,她拒絕了。
但沒想到這件事讓婆婆銘記於心,覺得自己喪失了威嚴,在生活中變著法地為難她。
03
那時候他們家裡有一個洗澡的地方,婆婆不知怎麼看見了她進入浴室。於是在她洗到一半的時候,故意把熱水關掉。
當時正好是寒冬臘月的,凍得她直發抖,沒洗乾淨就出來了了。她始終記得,婆婆看她的眼神,似乎在和她說,「活該,誰讓你不聽我的話。」
從此她落下了病,腰部著涼,一到天冷的時候,就疼得站不起來。
她也找過醫生,醫生則讓她自己平時穿得多點,只能自行緩解。
一到疼的時候,她總會想起婆婆。準確來說,是恨,恨得咬牙切齒。
她不明白婆婆為什麼要這樣做,好歹自己也是他家的兒媳,自己落下一身病難道對他們有好處嗎?
經歷過那件事後,她對婆婆的態度就冷淡了許多,再好心也餵不飽一頭「白眼狼」。
老二家在兩年後就搬到城裡住了,院子裡就剩下婆婆和他們一家人。
他們在一個院子裡生活了將近二十年,她的孩子都已經上高中了。
這些年她與婆婆之間的矛盾,已經數不清了。
而她婆婆在得了一場大病後明顯憔悴了很多。本來她打算讓兩家人輪流贍養老人,不曾想,婆婆怕連累二兒子、二兒媳,拒絕了這個提議,堅決要讓她贍養。
這一次,她再也忍不住了。看著癱瘓在床的婆婆,她覺得可氣又可笑。
在婆婆搬過來的第一天,她就和婆婆說了一句狠話,「你當初怎麼對我,現在我就怎麼對你。」
每天的一日三餐,她都照做,然而一到吃飯的時候,她就開始數落婆婆的不是。就連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她也記得一清二楚。
她的目的很簡單,我管你吃喝,但是堅決不會讓你順氣。
她的效果達到了,婆婆每次吃飯的時候,都要和她懺悔一番。
04
但是她的內心又何嘗不難過,當初婆婆對她的所作所為,依舊曆歷在目。但凡婆婆能夠對她好點,她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報復。
我不覺得她的做法正確,也不覺得錯誤,因為我們不是當事人,無法真實地體會到他們所受的委屈。
對於每一個女人來說,都希望自己能被關愛,尤其是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
坐月子時,婆婆對自己不管不顧,甚至連一碗雞湯都捨不得端給她,換做誰心裡都不會好受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婆媳之間亦是如此,婆婆在兒媳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竭盡全力,同樣兒媳也會在婆婆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
有時候我們對不認識的人都能夠以禮相待,而對那些最親近的人,為何不能多一點耐心。
珍惜身邊那些對我們好的人,一旦錯過了,很可能會是一輩子的遺憾。
想了解更多內容,點擊上方「關注」,為您講述世間情感
(本文由亦與辰說作者原創,未經說明,請勿轉載)
今日話題:
你覺得她的做法對嗎?
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