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50萬字長篇小說《鎩羽》於今年7月淮海書展上與讀者見面。作者張新科歷時8年業餘時間完成的這部大書,被評論家們認為是「填補了關於抗日戰爭重大戰役徐州會戰的文學書寫空白」 「是一部獻給江蘇和徐州的深情之書」。
張新科,河南上蔡人,留德博士,教授,博導,徐州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徐州市作家協會主席。《鎩羽》將故事發生地設在徐州及周邊,作者完成小說使命的同時,在作品中深情為第二故鄉徐州「帶貨」。
一、介紹徐州戰略地位
小說在第一部第一章就通過日諜英夫主動要求分配到徐州組工作的情節,將徐州重要的地理和軍事地位介紹給讀者:「
「第一,我看了中國地圖,徐州居於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交界之處,居一城可觀四省,立一地可走四方,此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第二,津浦和隴海鐵路是中國最重要的兩條鐵路線,徐州是這兩條鐵路的交會地,此乃交通要地。將來帝國與『支那』開戰,一定要對此地有深入的了解;第三,徐州是『支那』中原地區重要的煤炭基地,華東地區所需的煤炭大部分來自徐州,此乃能源重地,戰爭命門所在,不可不予以特別重視。」
作品通過日本間諜在警察學校的訓練,進一步介紹了徐州悠久的城市歷史及兩漢文化:「
「大禹治水後將中國分成九州,你們要去的徐州就是九州之一!號稱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徐州還叫『彭城』,這個名字由來已久,我在東京圖書館查閱過很多徐州史志資料,上面都記載著這樣的史實。堯帝時一個叫彭祖的人建立大彭氏國,因而得名彭城。夏商時代,大彭氏國鼎盛一時。彭祖其人被當地人奉為神靈,說其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始人,活了八百多歲,就連孔子也對他推崇備至,道家甚至奉其為奠基人之一。」
「徐州還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稱。中國秦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後來,爆發楚漢之爭,一介布衣劉邦打敗項羽一統天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漢王朝。中國人把自己的語言叫『漢語』,穿的服裝叫『漢服』,可見漢朝的影響有多大……」
「徐州位置的重要性,用中國人的話講叫『五省通衢』。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有『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之所』之稱。」
二、呈現徐州抗戰全景
「以史詩性書寫構成了對於徐州會戰的全景式文學呈現」,江蘇師範大學原黨委書記、徐州雲龍書院院長徐放鳴對《鎩羽》的評價,讓看過此書的人,都深有體會。
小說開篇就介紹了徐州學生參加抗日救國運動的一個真實事件:
(1931年)10月29日,徐州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請願團兩千餘人趕赴南京,先是拜謁中山陵,學生韓如純斷指血書「在生一日,誓與日寇對抗到底」,隨後隊伍浩浩蕩蕩齊聚國民黨中央黨部示威請願,蔣介石最後不得不出面接見安撫……
各地學生赴南京請願。
徐州會戰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設在徐州的道臺衙門,為保密起見,並沒有正式掛牌。小說根據徐州抗戰史籍,進行了詳細介紹:「
「第一,我看了中國地圖,徐州居於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交界之處,居一城可觀四省,立一地可走四方,此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第二,津浦和隴海鐵路是中國最重要的兩條鐵路線,徐州是這兩條鐵路的交會地,此乃交通要地。將來帝國與『支那』開戰,一定要對此地有深入的了解;第三,徐州是『支那』中原地區重要的煤炭基地,華東地區所需的煤炭大部分來自徐州,此乃能源重地,戰爭命門所在,不可不予以特別重視。」
救助徐州百姓的美國傳教士彭永恩夫婦
徐州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前沿,1938年5月淪陷,被侵佔8年。小說呈現了徐州淪陷前地方民眾、全國名流宣傳抗日的場景,徐州會戰中臺兒莊大戰、滕縣保衛戰、徐州突圍等重要史實,徐州淪陷後日軍製造的閻窩慘案、漢王慘案、棲山慘案等暴行,美國傳教士彭永恩夫婦救助中國百姓、德國人卡爾賈汪護礦等經歷,徐州從設置偽「蘇淮特別區」到成為偽「淮海省」省會等過程,以「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為原則,全景記錄了徐州抗戰的歷史脈絡。
三、聚焦徐州隱蔽戰線
徐州作為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在抗戰時期先後有魯中南、淮北、淮海、湖西地委、豫皖蘇五個區黨委和八路軍山東軍區、魯南軍區、新四軍三師和四師、華東軍區以及南京地區等八個系統的地下黨派入人員在徐州開展城市地下鬥爭。各級城工組織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形成了多方面、多渠道、多層次地對敵工作,並配合默契,這在其他城市是鮮有的。
《鎩羽》的主人公龍士宇的原型人物是根據石西巖(中共地下黨員、打入日偽內部擔任中校主任)和鄧葆光(董必武學生、留日學生、抗日軍統少將)兩名真實人物塑造而成。龍士宇起初被吸收進戴笠的特務組織,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與多位隱蔽戰線的勇士配合、五組抗日人馬共同作戰的經歷,與徐州多系統地下黨組織開展抗日鬥爭的歷史有著很高的相似度。
被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社長張在健譽為「寫出了諜戰小說的新高度」的《鎩羽》,頻繁出現的幾處地下黨的秘密聯絡點在徐州歷史上確有其事,例如雲龍山的山西會館、土山鎮的魏家布莊、快哉亭等。
雲龍山坡的山西會館
「快哉亭」名字由徐州太守、大文豪蘇軾所起。此處鬧中取靜,風景秀美,市民和遊人絡繹不絕,住在附近,茶餘飯後散步途中就可與同伴碰頭見面,是最好不過的接頭場所。
龍士宇的原型之一石西巖在徐州曾以培真中學教員的公開身份為掩護,進行黨的地下秘密工作。1942年,石西巖通過偽蘇淮特別行政公署警務處任職的同學吳尚斌,獲悉日偽軍準備對我淮北根據地大掃蕩的情報,趕在敵人掃蕩前,將情報送給我淮北領導機關。
在小說結尾雲龍山營救一節中,地下交通員道修和袁潔如在徐州歷史上真實存在,二人都是石西巖發展的地下黨員,為抗戰勝利和徐州解放做出過卓越貢獻。
四、用活徐州方言敘事
小說作者雖然不是徐州當地人,但描寫日諜徐州組語言訓練的情節時,方言的使用讓讀者忍俊不禁:
對英夫五人來說,徐州話的學習是最難的……白天不放過任何練習漢語的機會,到了晚上,英夫五個人關燈躺在床上,仍然練習著對話。
佐佐木對山本說:「恁屙的屎橛子瘟不臭(你拉的大便真臭)!」
山本回答:「俺呼恁一耳巴子(我扇你一耳光)。」
小林朝野口喊:「恁個肉頭,俺不揉恁(死腦筋的傢伙,我不理你了)。」
野口回答:「恁是個啥黃子,搜比摳子一個,骯囊人(你是個什麼東西,小氣鬼一個,噁心人)。」
五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對練至深夜,英夫才叫停,最後他說:「管!管!咱幾個黑不楞騰摸黑兒練得血苦,吐沫星子像石渣子一樣,把屋當門的地都砸出了凹克騰,蝎虎子都嚇跑了,打明再接著拉呱……」
徐州方言在小說中成為甄別日諜的重要手段。為了挖出混在運輸隊中的日本特務,我方人員用方言對話以觀察各人的反應,這段也頗為精彩:
「都聽好了,抬擔架運東西時別穿得滴嘍打掛的。看起來不知道是什麼黃子(什麼東西)!走路要不吱拉聲(不說話),別搞得卜土槓煙(烏煙瘴氣)的。
還有,大夥都忙活了好幾天了,肯定累了,但還得堅持!賣糖糕的住大樓——都是熬出來的。咱們不能光腚戳馬蜂窩——光能搗不能撐,得癩蛤蟆墊床腿——死撐,反正日本鬼子在咱們這兒也是兔子尾巴——長不了啦。咱們得學習人家南蠻子云南兵,負傷手術時個個一聲不吭,不像咱們活嚎拉顯(大聲叫喊)的。
還有,走時間長熱了,可以停下來歇口氣,但不能赤精巴子(光脊梁);坐得時間久了,可以起來咕凝咕凝(活動活動),但不能胡天倒督(糊裡糊塗)地亂拉呱……」
五、引入徐州美食民俗
小說對徐州美食的展示不吝筆墨,雖未見其物,亦讓人垂涎:「
英夫愛聽龍士宇介紹中國特別是徐州的民俗民諺,喜歡吃龍士宇做的中國飯菜,蒜爆魚、辣子雞、三鮮水餃和小蔥煎豆腐是他的最愛。只有這個時候,英夫才會難得地抿嘴一笑,說:「沒有想到中國還有這麼好吃的東西!」龍士宇說:「我老家徐州還有很多好吃的東西呢,比如烙饃卷饊子、辣湯就煎包、紅燒羊肉和地鍋土雞,可惜我不會做,只能等您今後去吃了。」「
龍士宇說:「在我老家徐州,進了臘八就是年,家家戶戶掃屋子、炸果子、磨豆腐、蒸饅頭,還有衝旱船、舞獅子、耍龍燈、跑竹馬,從臘月一直要忙活到被稱為『龍抬頭』的二月二。」
就這樣練了兩個月,英夫能一次喝下去半斤「老白乾」。……五個人聚在一起喝酒,一盤涼拌藕、一盤臭「鹽豆」、一盤花生米、一盤焯菠菜,在亂鬨鬨酒令聲中,贏者手指對方,輸者仰脖吞下,和一個徐州普通家戶招待親朋故友的場面毫無二致。
龍士宇秘密加入黨組織後的當夜,激動不已,無法與人分享,獨自慶祝的方式,就是「從柜子中取出一瓶窯灣『綠豆燒』,找遍房間沒有找到一點下酒菜,只得剝開一頭蒜,就著蒜瓣自斟自酌起來。」
龍士宇還以「徐州八大碗」宴請過兩位自己的同志——荷葉蒸肉、皮肚丸子、滑嫩裡脊、大碗千子、燜蒸魚塊、燒椒皮蛋、清湯全雞、八寶甜飯。
連日諜接頭對的暗號,用的也是地方美食:
「俺們睢寧也不差,吃的是十孔水藕、白山羊和水粉皮,看的有落子舞和漢畫像石。」佐佐木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俺們睢寧的『鍋燒老豆腐』是用鹽滷點的,最正宗的吃法是用蒜泥和辣椒醬蘸著吃,滑溜筋道,沒有半斤八兩不過癮。」
六、鉤沉徐州人文史話
小說在波瀾迭起、懸念叢生的情節間,將徐州的人文史話適時帶出。這些可載入徐州甚至中國歷史的「知識點」,既為作品增色,也顯示了作者豐富的知識儲備。
作品通過沛縣保安大隊招考人員之口,提到了「閻萬」,即明末清初的徐州二移民閻爾梅和萬壽祺:
「『閻萬』之一的閻爾梅是沛縣人,1644年清兵入關,他受聘史可法幕府,明亡後,堅持反清,散盡萬貫家產網羅各地義士,立志復明。奔走十幾年後終未得志,鬱鬱而終,臨死前囑家人『按明俗築方墳葬之,以示死不降清』。『不為王侯生,甘為布衣死』的閻爾梅堅守氣節的一生,為沛縣鄉民世代景仰。」
在日本培訓時,徐州組間諜學習了有關沛縣的歷史,譬如劉邦大風歌、呂布射戟臺、黿汁狗肉、郭家燒雞、泗水亭、琉璃井等,但漏掉了「閻萬」這個知識點,差點讓日諜暴露。在這一章節中,還介紹了張良圯橋納履的典故:「
「好漢張良隱姓埋名藏匿在俺們下邳,也就是古代的睢寧。其間有幸遇到了圯上老人黃石公,老人送給他曠世奇書《太公兵法》。張良深研細讀,日夜揣摩,蒼天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成為一位胸懷韜略、足智多謀之人。再後來,正是在他輔佐之下,劉邦擊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
《徐州詩徵》和《徐州續詩徵》是清末民初刊刻的地方詩歌總集。這兩部鮮為現代徐州人所知的重要地方文獻,在小說中也有體現:
接頭的那天,龍士宇坐在書店一隅,要了一壺清茶,翻起清末徐州知府桂中行編印的《徐州詩徵》來。半個小時後,門外走來一位文質彬彬的青年,在書架上找了一本書,坐到龍士宇的對面,同樣點了一壺清茶,津津有味地閱讀起來。龍士宇抬眼看清了書名,是張伯英甄選的《徐州續詩徵》。接頭暗號對上了。
七、復活徐州非遺場景
《鎩羽》中描述了許多已經消失或漸行漸遠的徐州老行當,比如賣琉璃嘣嘣的、拉洋片的、炸米花的等等,還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邳州紙塑獅子頭等民間工藝:「
「兩位小兄弟,看回西洋鏡吧,保證你瞧一眼一輩子不後悔!」老人嘴裡所說的「西洋鏡」,徐州人也稱為「拉洋片」,道具為一個帶三條腿的箱子,箱子一側開有兩個小洞,眼睛湊上去觀看時,旁邊的人就會搖動手柄,裡邊各式各樣的西洋景就會活靈活現地躍入眼帘。
龍士宇在日本寄宿在英夫家中時,對英夫一家這樣介紹家鄉的「炸米花」:「
「小時候,我最愛聽的聲音不是別的,就是炸米花的鐵鍋『嘭』的一聲響,響聲過後,撲鼻的香味就會隨之而來。炸米花可以用大米、小米和玉米做原料。我們那裡不種大米和小米,所以都用玉米。長大以後,我在徐州上學,吃過大米和小米炸的,但我認為,還是玉米的最好吃,吃一粒甜掉牙,再吃一粒香掉牙。」
臥底魔窟的龍士宇時常回憶起家鄉邳縣的風情民俗、兒時的和平美好:
那是多麼令人難忘的童年啊!古老的大榆樹逢大集,父親馱著妹妹,媽媽牽著自己,一家四口穿梭在人山人海之中。大集實在太誘人了——記憶中有蛙魚、煎餅、擀麵皮、羊肉湯、鹽豆炒雞蛋、辣椒炒小魚等各種特色小吃,有剪紙、年畫、繡花鞋、泥玩具、布老虎、紙塑獅子頭等民間手工藝品,有大鼓、漁鼓、唱花相、拉魂腔、梆子戲和說不完道不盡的「胡打算」等各色曲藝。他和妹妹流連於雜要、花車、踩高蹺、撐旱船、舞獅子、跑竹馬的表演現場,還會跟著光著膀子打鐵花的漢子,跑啊,跳啊……
最讓幼小的龍士宇感興趣的,是聲聲入耳的各式各樣的號子,船工號子、搬運號子、爬坡號子、打夯號子等。
八、展示徐州老街風情
小說的主要發生地設在抗戰期間的徐州市區,書中實錄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同街等街區的商業百態,這些老街也是民國初年徐州經濟繁榮的見證:
大同街被徐州人稱作「小上海」,鋪上了全城第一條柏油路——平坦鋥亮的馬路兩旁,茶館、酒店、客棧、金鋪、銀樓一家挨著一家,當鋪、綢店、澡堂、錢莊、銀行一間接著一間。白天,大同街車水馬龍,煕來攘往;夜幕降臨,店鋪門前的霓虹燈閃耀炫目,把整條街道裝扮得流光溢彩。
統一街是徐州古老的街道,始於項羽建都彭城時,有「自古彭城第一街」的稱譽。小說借用老徐州人的回憶素材,再現了這條千年古街的盛景:
統一街與大同街一樣,是徐州城另一條繁華街道。統一街自北而南,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商鋪、廟宇、宅院、餐飲店、娛樂場所雜陳其間。街北端牌樓一帶,是徐州城「南豐儲、西博愛、北牌樓」三大糧市之一。附近區域商鋪林立,惠春堂中藥店、蘇家煙號、馬家「德源」槽坊、曹家「協泰」酒坊、劉家「聚樂居」飯館、李家的醬菜店以及萬盛客、德安客棧、江北旅館等鱗次櫛比。街南鼓樓西巷、太平街一帶,是竹器店、槽坊、捲菸廠、餐館、銀器鋪、綢緞莊的集中地,恆興餘竹器、孟記竹器、陳記竹器,餐飲名店慶合園、廣盛園、聚樂園、鳳和園、滕記辣湯等一家挨著一家。
戶部山位於老南門外,在明清時代頻繁的水災中,商賈富戶紛紛到此擇高地而居,徐州百姓中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叫「窮北關,富南關,有錢人住在戶部山」。書中描述:「
毗鄰項羽戲馬臺的戶部山是徐州城的黃金寶地,商鋪林立,官紳富戶的大院鱗次櫛比,李蟠狀元府、崔燾翰林府、鄭家大院、餘家大院、翟家大院和號稱徐州「第一樓」的李家大樓等譽滿彭城,家喻戶曉。
九、巡攬徐州古剎名山
徐州地勢「崗巒環合」,《鎩羽》一書中,敵我雙方在徐州群山中開展了迂迴鬥爭,作者也藉此將徐州名山古剎的風俗典故一一鋪陳:
徐州泰山雖不比山東泰山那般巍峨挺拔,但千百年來在黃淮平原一帶也聞名,自古就留下了北有「北嶺泰山」、南有「徐州泰山」之說。徐州泰山之巔建有泰山寺,清初以來,香火鼎盛,朝拜者整日絡繹不絕。每年農曆四月十五這一天,進香拜佛達到高潮,方圓百裡的信眾接踵而至,山上山下人頭攢動,場面蔚為壯觀,再加上雜耍、說書、草臺戲班、佔卜算命、小吃攤點等各色人等推波助瀾,形成了聲勢浩大熱鬧非凡的泰山廟會。
彭門古會圖(泰山廟會) 張菲菲手繪
「九裡山不光景色好,作用可大了去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呢!你肯定聽說過韓信在九裡山下設十面埋伏圍困楚霸王的事,還有,俺們村老老少少別的詩詞不會,但《水滸傳》裡一首歌謠卻個個知曉。」「九裡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
小說介紹日諜所生活的邳縣時提到了著名的土山:「邳縣西南三十多裡有一古鎮,名曰土山。」「鎮西頭有因《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而出名的關帝廟。」
雲龍山是緊鄰市區的名山,小說的末尾,龍士宇在雲龍山被日方發現後藏身於興化寺大佛耳內而脫險,作者在此處向讀者介紹了興化寺的獨特建造史:
日軍佔領徐州後在雲龍山興化寺大佛前。
興化寺原名石佛寺,龕山為寺,削峰為佛,寺內一尊巨佛最為出名。這尊巨佛始鑿於北魏時期,當時僅有寶相莊嚴的佛頭,明朝依山崖建造大殿加以遮蓋,清康熙年間添鑿佛身。巨佛三丈四尺有餘,僅一隻耳朵就比一個站立的人還高。巨佛所在的大殿依山順勢,巧妙地利用巖崖築牆覆頂,後壁部分只砌了三塊磚,因此有「三磚殿供三丈佛」之說。
《鎩羽》作者張新科
7月27日在徐州工程學院召開的《鎩羽》作品研討會上,來自南京、北京、瀋陽等地的高校學者、文學評論家就小說情節、人物塑造、學術價值等方面展開了討論,與會者對作品中鮮明的地方性作了專業的點評,本文僅以一個徐州讀者的視角,做些簡單歸納。
認識一座城市需要讀多少書?需要用多少年?理工出身、留學海外的作者就職徐州7年間,以《鏖戰》和《鎩羽》兩部長篇小說分別書寫了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和抗戰時期的徐州會戰,以廣博的閱讀和不輟的寫作,表達了對徐州的深情與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