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封神,道封神,千修萬載得道行,只因興亡劫運至,封神榜上定遊魂。
在上期的節目中,咱們主要是通過入宮後的妲己所作惡事中比較典型的三件案例,來分析此時被狐妖附身的蘇妲己已經跟蘇護之女扯不上任何關係了,也不存在所謂的意識共存形態。那麼,這一期,咱們就通過剩下兩件案例中的制蠆盆來繼續聊一聊真假蘇妲己。
蘇妲己
制蠆盆以滅人性——
關於蠆盆,作者在演義中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說明蠆盆的殘忍陰毒:
蠆盆極惡已滿天,宮女無辜血肉朘。
媚骨已無埋玉處,芳魂猶帶穢腥羶。
故園有夢空歌月,此地沉冤未息肩。
怨氣漫漫天應慘,周家世業更安然。
詩的意思大概是說蠆盆之惡已經怨氣衝天,可憐那些無辜的人死了也不能得以安息,沒有地方安葬,歌舞賞月的地方卻有冤氣一刻未曾平息。雖然詩中並沒有直接描寫蠆盆的惡法,但是其帶來的後果卻是慘不忍睹,那些宮女即便是死了魂魄上也帶有腥羶,詩中的穢腥羶,都是指汙穢、醜惡、汙濁的事物,而芳魂則是指無辜死去的宮女,他們本正直青春年華,卻遭受蠆盆之道,無辜慘死,潔淨的靈魂也因此沾上了這些汙穢。足以見蠆盆之毒惡。
說完了詩,咱們就來詳細聊一聊蠆盆的故事。在演義書中,蠆盆一例主要牽扯三個人物,分別是姜子牙、七十二名宮女以及膠鬲。
首先,為什麼說會牽扯到姜子牙呢?因為姜子牙可以說是直接導致了蠆盆故事的發生,這裡需要簡單提一下,在蠆盆故事之前的一段,姜子牙當著紂王和妲己的面火燒琵琶精,這琵琶精乃是狐妖妲己的好姐妹,此次也是進宮看她,誰料遭此禍事,被姜子牙燒出原形,妲己在紂王面前也不好發作,自然懷恨在心,兩人也因此結下仇怨。演義中說道「我不殺姜尚,誓不與匹夫俱生!」可見恨意之深。
就在這時,對姜尚的恨意終於找到機會發洩出來了。說是有一天,妲己和紂王在摘星樓歌舞作樂,卻唯獨有一批是已死去的姜皇后的宮人(丫鬟侍從)都不鼓掌喝彩,而且眼角還殘留有哭過的痕跡。
宮女悲泣
宮女遭殃
這裡說一下,燒回原形的琵琶精,已經被妲己放置在摘星樓修養,需要幾年時間才能重生。此時,妲己見宮人眼角有淚,不覺想起琵琶精的慘事,一時間恨意難消,原本妲己對姜子牙的恨意就無處發洩,現在倒好你們這些宮人哭姜皇后被妲己妖婦看到,怎麼可能善了。妲己正愁沒地方發洩情緒呢。於是就上奏紂王說這些宮人都是姜皇后忠心的侍從宮人,他們的主人姜皇后謀反叛逆已經被賜死了,現在看來這些侍從可能在忍辱偷生,說不定在什麼時候就會向姜皇后一樣謀反,為他們的主子報仇。紂王一聽,自然是不允許這種潛在威脅了,拉下去,金瓜擊頂!
妲己會讓她們死的這麼便宜?當然不會,於是告訴紂王,說臣妾有一個辦法可以永遠除去潛藏在宮中的這麼威脅。也就是惡毒的蠆盆之刑。演義中這樣寫道「將摘星樓下,方圓開二十四丈闊,深五丈。命都城萬民,每一戶納蛇四條,都放於此坑內。將作弊宮人,跣剝乾淨,送下坑中,餵此毒蛇。此刑名曰蠆盆。」
蠆盆之刑
妲己之所以這麼做,當然不是為了所謂的宮中潛在的威脅禍患,而是為了發洩對姜尚的恨意。所以上文說姜子牙無形中成了蠆盆事件的起因。如果說七十二名宮女是無辜的被動受害者,那麼膠鬲則是「主動找死」的受害者,那麼膠鬲又是怎麼回事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說是上大夫膠鬲在看奏章看的好好的,最近一直看見百姓進進出出王宮,而且還提著什麼東西,很是好奇,問了百姓之後才知道是紂王讓萬民獻蛇,而這些蛇竟然是用來殘殺宮人的。這一知道,膠鬲身為成湯臣子豈能坐視不理,怒氣衝衝直奔摘星樓。演義中這樣描述「膠鬲聞言,心中甚是激烈,徑進內庭,過了龍德殿,進分宮樓,走至摘星樓下,厲聲大叫,有本啟奏。」
由此可見,膠鬲做事還是比較聰明的,知道越是這個時候,越是不能亂了規矩,在被紂王宣見之後,也是立即改變情緒,哭著向紂王上奏。膠鬲明白不能上來就直接硬剛,先來軟的,大致意思一是現在陛下您的江山已經不安定了,旱潦頻繁,盜賊四起,就連陛下這次要的蛇也是百姓們從百裡之外的地方買回來的,可見眼下確實是天災人禍,民不安生;二是這些宮女雖然只是宮中下人,但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而且還是經常侍奉陛下左右,到底是犯了什麼樣的大錯要遭受如此慘刑,然後再來句好話,陛下此次若是赦免她們不正好彰顯陛下的仁德嘛。
膠鬲這一番哭著說,確實是有效果的。演義中紂王這樣說道「卿之所言,亦似有理。但肘腋之患,發不及覺,豈得以草率之刑治之。況婦寺陰謀險毒,不如此,彼未必知警耳。」紂王明明覺得膠鬲說的挺有道理的,為什麼又不採納呢?看紂王怎麼說,雖然你膠鬲說的很在理,我也想赦免她們,但是,就像你說的,這些宮女都是經常侍奉我左右的人,萬一真要有害我之心,怎麼能及時察覺呢?如果不用這樣的大刑是不足以警告那些居心不良的宮人們的。其實,這些宮女非死不可的,就算膠鬲再怎麼說也沒用的。因為紂王知道自己害了姜皇后,而這些人是姜皇后的宮人,正所謂斬草除根,這些宮女早晚留著是禍患,現在既可以除去禍患,還能警示其他宮人,可謂一舉兩得。
膠鬲一聽,就明白了,知道軟的不行,那只能來硬的。於是立馬改變臉色,厲聲呵斥。可謂是不吐不快,將憋在心裡的話一股腦全說出來了,如東伯候無辜被殺,南伯候含冤而死,梅伯等諫官都被炮烙,現在你這個昏君還要把這些無辜的宮女們扔下蠆盆,實在是喪德殘暴。對於膠鬲來說,膠鬲早就知道既然來面諫陛下,自然就有最壞的打算,自己深受皇恩,心系成湯,如果不能勸諫陛下,就算是死也是自己最後的努力了。所以上文說膠鬲是「主動找死」的受害者。但膠鬲身為成湯重臣,飽受皇恩,心系黎民蒼生,此番勸諫膠鬲既不是為了那七十二名宮女,也不是為了紂王,而是為了成湯江山的黎民百姓,哪怕是死也對得起成湯列為先帝和萬民百姓。
最終膠鬲與七十二名宮女都慘死摘星樓。事後,紂王還誇讚了妲己這個法子非常好!好到兩邊宮人,心酸膽碎。說明的確起到了紂王想要的結果,在場的宮人們看到這樣的慘狀害怕的肝膽俱裂,心中不免覺得心酸,俗話說的好,伴君如伴虎,不知哪一天就輪到自己了。
蠆盆一刑並不意味著殘害宮人,而是在進一步滅絕紂王的人性。演義中這樣描述「紂王正要看毒蛇咬食宮人以為取樂,不期膠鬲大夫啟奏。」「紂王以手拂妲己之背曰:喜你這等奇法,妙不可言!」我們可以看出,紂王對於蠆盆之刑已經不僅僅是刑罰了,而是用來取樂的一種手段。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個壞人喪失了人性才會有殺人取樂這種極惡之法。
單單用蠆盆來取樂,或許紂王不一定能接受,於是妲己又建議紂王在蠆盆的兩邊建造「酒池肉林」以供玩樂,有了酒池肉林作陪襯,這樣一來,紂王在取樂的時候就不會覺得蠆盆的恐怖殘忍了。而且妲己也是說盡了好話,非常迎合紂王的口味,紂王乃天下之尊,富有四海,自然應當享受最奢侈的待遇。這樣的迷惑之下,紂王也自然樂意接受,當然了,這也意味著紂王的人性已經漸漸的喪失了。
也正是前文所講的制蠆盆以滅人性,而滅的正是紂王的人性。妲己不再是蘇護之女蘇妲己,而紂王也將不再是以前的紂王。整個蠆盆事件看似好像妲己為一時的憤怒所致,事實上也是妲己有所準備,在演義後文中也有交代,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妲己需要吸食宮人來增加自己的妖氣,才能更好的迷惑紂王。無論是妲己的這種思考方式還是行為都表明了近乎妖的行為,與人脫離了軌道。
狐妖蘇妲己
最後,感謝各位收看本期的《土豆話封神》節目,關於蠆盆的故事咱們就聊到這裡,在下一期節目中,將會同各位聊一聊三個案例中最後一個,也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比幹丞相被挖心的故事,那麼,咱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