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朱元璋為何國號稱為「明」,有個最流行的版本,是在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中,朱元璋信迎明教,建立帝國後,就以明教的「明字」為國號。這個是真的嗎?金庸先生也已經作古,他是《倚天屠龍記》的原作者,應該最有權力解釋這件事。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把國號稱「明」呢。
我們從舊紙堆裡探尋一些秘密。
來源明教的理由。朱元璋的老領導韓山童父子都是以明王稱謂。來自明教的經典《大小明王出世經》。韓山童修治黃河的中民工中,散布「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讖語,暗示元朝就要完蛋了,並秘密利用明教宣稱明王出世、彌勒佛下降。明教發源波斯的摩尼教,教義宣稱,世界如今黑暗一片,人類雖是黑暗這魔的子孫,但光明使者一定會下凡以拯救世人。傳到中國後與白蓮教混合,教主都自稱為明王。韓山童死後,他的兒子韓林兒自稱小明王,被朱元璋迎接到應天。但迎接過程中,意外落水死亡。朱元璋成這支起義軍實際控制人。也成了明教教主。
但此時朱元璋從心裡已經否定了明教了。
1,朱元璋身邊聚焦著大量著受儒家教育的知識分子,範常、宋濂、劉基、朱升等他們對宗教是持否定態度的。因為宗教適合惑眾,而不能治世。
2,在攻打有同樣信仰的張士誠部時,朱元璋發了一道檄文,
不幸小民誤中妖術,不解其言這妄誕,酷信彌勒之真有,冀其治,以蘇困苦。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
已經把明教、白蓮教描繪成無惡不作的暴亂分子。這表明,朱元璋已經徹底和明教決裂。這也是朱元璋的成功之處。他以明教起家,但決不能用教義治國。
3,朱元璋已經開始學習儒家文化。朱元璋幼年窮苦人家出身,成年後當和尚,受的教育有限。但朱元璋絕不死學,他在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學。他想要統一中國,靠的強有力政治組織,這些東西只有儒家能提供,而宗教只能忽悠老百姓,他對身邊的知識分了言聽計從,才有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正確決議。
以上三點,可以看出朱元璋已經與明教沒有任何關係了,他再用明教的「明字」對他的統治產生不了任何積極的作用。個人意見,他的國名來於明教是持反對意思。
那麼他的國號「明」又來自那裡呢。
一,來自《易經》。
乾卦裡有這麼一句話。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不難發現,元朝國號也來自這裡。朱元璋國號與元朝出自同一典故。
《易經》為儒家五經之首,他用「大明」為國號,表明他仍然尊崇儒學,要把自己的統治和中國歷史正統王朝延續起來。他是承接大元的統緒。在朱元璋的身邊知識分子,把元看作正統。他的大臣宋濂寫的《諭中原檄》中寫道: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及天授。說明元朝是天意的選擇,並非人力所為,元朝的運氣已經終了,該到了我們明朝以承天授。讓普天下的老百姓老認同這個新生的王朝,也是歷史的選擇。朱元璋很認可,能繼續承接元朝的正統是件光明正的事。他用「大明」正合適。
二,來自於五行學說。
中國一直流行著五行學說,即,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相生相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反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五行的相生相剋中,誕生了,我們的中醫、風水、八字、命運等等一切宇宙哲學。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也與五行扯上關係。這個王朝為什麼會興起,會打敗上個王朝,是不是在五行中佔對位置很重要。宋朝屬木德,那么元朝為什麼會戰勝他,因為元朝屬金德。金克木。而如何克金德,必須是火德。火克金,何謂火也,日月為明為火。所以朱元璋從五行中選擇火德為國號。這樣的五行學說在正史中是找不到了,我們只能猜測。
其實,「明」還有光明的意思。在元朝最後統治上,可以用黑暗十倍來形容當時的環境。在元朝的法律中,殺死蒙古人是需要抵命的,殺死中亞人罰銀八十兩,而殺死一個中國人,只要繳一頭毛驢就行。中國人每二十家編成一甲,而甲主必須是蒙古人擔任。這二十家就是蒙古人的奴隸,任何財產與女人甲主可以隨意索取。元的法律還規定:禁止漢人打獵、練武、持有兵器、趕集、走夜路,否則殺。
連中國人唯一生存的土地都被蒙古霸佔,千百年來土地就是中國人的命根子,而蒙古人卻任土地荒蕪,生出野草,好畜牧。中國人經常是換子異食,相互攻擊來吃肉。慘不忍睹。我們經常感嘆元王朝帝國疆域的無限大,而沒有想到生活在那個朝代中國人的痛苦。生活在底層的民眾呼喚光明,這樣條件宗教產生是最適合的土壤。所以韓童生、劉福通創立白蓮教、明教民眾一呼百應。朱元璋感覺自己就那是能給底下萬眾帶來光明的皇帝,所以他用明來作為國號,因為他生在元末的最低層,他能了解民眾的痛苦。
當上皇帝後的朱元璋,制定最嚴的法律,對待貪官汙吏使用酷刑,為的是什麼,他自己曾說,從前我在民間時,見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凡民疾苦,視之漠然,心裡恨透了。凡遇官吏貪汙蠢害百姓的,決不寬恕。因為他登基後,建立了大明政權,希望自己的政權能像明燈一樣照亮民眾。我相信,這就是朱元璋為什麼國號叫&34;的直接原因。
參考書目《明史》《中國人史綱》柏楊著
《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