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清平樂》中公主徽柔和內臣懷吉的圓滿結局也只能想一想,現實是二人被迫分離,是互為彼此吃苦,互為彼此結束。
公主與內侍的愛情,可以說是驚世駭俗,從徽柔與懷吉相遇開始,便註定了這個結局,「你是先認識我的,所以你只能先喜歡我」的童言還猶在耳邊。
徽柔是懷吉心裡的徽柔,懷吉也是徽柔心裡的懷吉,兩個人互相扶持,幫助而長大,年齡小,還不是愛情,但在信任和與人相處的舒適度上他人無法企及。
青梅竹馬,不需要為經濟發愁,精神上有高度共鳴,性格上一個個性張揚,另一個溫柔內斂,還趕上一個美一個俏,青春年少時,在那種見不到外人的環境裡互生情愫,也是極為自然的事。
女人的一生,若沒有個後盾或依仗,即便是後盾是自己,否則很難在婚姻裡生活的好。徽柔愛上懷吉,有從小的情分,也有懷吉給她的安全感,從小懷吉就是徽柔的後盾。
有後盾就有底氣,《如懿傳》裡的穎妃巴林湄若,她進了宮也是腰背挺直,敢說話的,即便在皇上面前也如此,因為她背後有整個蒙古部族,讓人忌憚。
徽柔是長公主,從出生就得到爹爹全心疼愛,母親和娘娘也寵她,是最硬的靠山,但靠山到底能不能靠,得在事上看。
徽柔被李瑋母親下藥逼迫圓房,徽柔剛烈,之後必然反擊,扭打中被李瑋打了一巴掌,徽柔夜半回宮求救爹爹娘娘,讓他們為自己做主,徽柔想合離。
最讓人心寒的最不過是生命遭到威脅,親人的冷漠無情,懷吉知道強迫徽柔她會死的,所以他救徽柔,以一己之力救,可勢單力薄,只能帶她回宮,無法解救於水火。而聲稱愛徽柔的爹爹娘娘,在勸解徽柔回去,不希望事情擴大。
徽柔求救無門,拿剪刀自殺,從未反抗官家的禾兒的反抗也無用,後來徽柔跳井,雖然救了回來,可心已如死灰。
懷吉的離去,讓徽柔痛苦不已,至此徽柔是沒有後盾沒有底氣的人了。爹爹有條件的愛,姐姐(親娘)無能為力,而娘娘在道德制高點上下不來,長公主的身份,徽柔走不掉,也回不去,除了與李瑋的婚姻,她別無選擇,所以不得不選擇用激烈的方式反抗。
跳井未死是機會,可是沒有人珍惜。她只是想被被愛著,被珍惜,與心愛的懷吉在一起,可她是公主,她不能做自己。
皇后勸徽柔與夫君共榮辱,指責徽柔對駙馬的疏離。
皇后說:「沒有任何人的生活是十全十美的,你受到萬千寵愛,二十年極少嘗到失望的滋味,卻在婚嫁上大失所望,娘娘懂得你的感受。」
「不!你不懂。你嫁給了你心愛的人,他沒有達到你的全部期待,這才叫做不完美。你們根本不會懂我的感受。」
皇后第一次的婚姻因對方的逃婚而合離,第二次的婚姻,如第一次婚姻差不多,雖然沒逃婚,但也沒有恩愛的在一起,她能忍受孤寂,是因為她愛官家。
勸解徽柔的時候,皇后是皇后,不是娘娘,不是徽柔最愛的親人。
徽柔與曹評兩情相悅,官家施壓曹評,硬生生的分開了兩個有情人。官家說徽柔被曹評俊美的外表所吸引,看不到故意閃現的華美背後的危險。可他自己喜歡的,都是長得好看的。
勸解徽柔的時候,他不是父親,不是最愛徽柔的人,他是皇帝,是他自己。
各自雙標都很穩,立場也很穩,一個是爹爹,聲稱愛女兒,讓她做最快樂的公主,一個是娘娘,喜歡她愛她,但他們的愛都有條件,只有懷吉,一心一意的為徽柔,在任何時候都保護徽柔。
說到底,在戀愛嫁人這個事上,女人在意的那些房本的名字、送禮物價錢的高低、遲到的時間、喜好有沒有記住、自己需要的時候對方在不在等等,也就是想確定一件事:對方是不是無論自己什麼樣子都愛自己的人,是不是有了危險可以為自己拼命的人,是不是真正的可以自己全身心託付依靠的人。
徽柔愛懷吉,也因為懷吉的心裡都是她的影子。從小公主就是個個性十足又倔強的女孩,懷吉懂徽柔沒有說的心裡話,懂徽柔任性背後的溫柔,懂徽柔的倔強和驕傲。
被眾人寵愛那麼久,總會有些許任性,可懷吉接受任何時候的徽柔,「公主是什麼樣的妹妹,懷吉就喜歡什麼樣的妹妹。」
男女之間,心裡有,對方懂,愛情生。
一份感情特別是愛情,若有它沒有比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快樂,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徽柔與李瑋的婚姻是個錯誤,任憑錯誤發生而不修正,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那就會有更嚴重甚至無法解決的事情發生。
徽柔只有懷吉,爹爹娘娘,給不了她無條件的愛。親情若是有條件,那麼它不是真正的親情,父愛若不能保女兒周全,那也不是真正的父愛。
即便當今社會家裡女兒年齡大沒結婚會被詬病,也有支持女兒的決定,以女兒的幸福為唯一的父親。
電影《剩者為王》裡的父親談到自己女兒的婚姻有一段話被奉為經典。
他說:「她不應該為父母結婚,她不應該到外面聽到什麼風言風語,聽多了就想結婚。她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結婚,昂首挺胸的,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有一天帶著男方,出現在我面前,指著他跟我說「爸,我找到了,就這個人,我非他不嫁」。我覺著我都能想像的出那一幕,她比著勝利的手勢讓我跟她媽媽看,那表情多驕傲啊,你看我都真真切切的想到了,那我有什麼理由不真真切切的等她實現,那天什麼時候到來我不知道,但我會和她站在一起,因為我是她的父親,她在我這裡,只能幸福,別的不行。」
愛這件事,光說是客氣,落到實處才是真情。
而那個年代,官家是左右女兒幸福的人,徽柔的幸福就在他一念間。可他沒有。
徽柔的解藥是懷吉,也讓他親自下旨離開,最有安全感的人變成了自己人生的破壞者,不禁讓人感嘆,人生是局棋,不到最後一刻誰都不知道結果,即便開始走的特別好。
從未想過天下父親一個樣,天下父愛同等,可若涉及生命,就不要等到生離死別後再醒悟,那將悔時晚矣。
看到有條新聞一有則尋啟事,說的是父親尋找不辭而別4年的兒子。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一名年輕人剛畢業不久就被家裡安排相親,他一直在拒絕。這名父親說,是家裡老人主導,妻子有時候搭把手,自己沒參與。剛畢業的大學生,身無長物,他自覺自己擔不起一個家,可家裡人不聽,還是我行我素。直到事情激化,本著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心,作為兒子的年輕人不辭而別,再也沒回過家。
而頻繁被相親的原因是家裡老人身體不好,想抱一抱重孫子。如今4年過去了,現在老父親的唯一心願是兒子給家裡報個平安,至於相親結婚,他們再也不催了。
最不喜歡這種沒參與,感覺就是撇清責任,像在說他們做的事與我無關。我相信,但凡他幫兒子說句話,抵擋全家的相親攻勢,他兒子也不會不辭而別,這麼久沒消息也不回家。
他是父親他可以做阻止,可以與兒子一個戰線,可以做兒子的後盾讓孩子覺得不是孤軍奮戰,那也就不會出現不辭而別的事情。
若不是絕望,誰會與親人斷了聯繫。
徽柔也好,這位年輕人也罷,他們只不過掙扎著想要過好自己的人生而已。一生很短,3萬多天,能戀愛的時候已經過了四分之一;人生很長,每個當下都是人生的組成,當下都絕望了,又怎麼撐得起未來。
婚姻在人生中佔比太大,天天在一起的人若不是愛的人,兩個人沒有信任、沒有快樂、沒有攜手解決問題共同走一生的心,那這段婚姻也就是個監獄,裡面囚禁著兩個無期徒刑的犯人罷了。
不論是官家還是這位父親,他們的行為都是與孩子的死別,心死了,就沒有心再愛了,人在與不在對他們都是空殼。
懷吉給了徽柔這人世間最溫柔最堅定的愛,這或許就是世間女子最真實的想要吧。
徽柔:「我不喜歡黑天,而且還有些怕,但從今往後便喜歡了,因為黑天裡有個懷吉在看著我呀」
古荼荼:一直在寫作路上的人,意用文字溝通心靈,一起探索內心世界的奧秘。本文為作者原創,寫作不易,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私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