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庸武俠中的境界,可謂包羅萬象,絕非單指武功而已,還有心性、善念、修為等等。提及道家高手,或許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全真教王重陽。
這位道家高手可不簡單,雖然在金庸作品裡,從未正式出場,始終以回憶的方式呈現,但是金庸將其刻畫的,也是絲毫不遜色。
甚至讓人讀了一遍,便記住這位武功超凡入聖,視名利如浮雲的重陽真人。
射鵰中的王重陽,武功技壓四絕,可以說除黃裳外,旁人難以與之爭鋒,華山五絕是射鵰時期的絕頂高手,亦是無法超越的。
即便鐵掌裘千仞,武功登峰造極,但與王重陽相比,勢必自感不如。如果以武殺戮,必將遭到正義之士的聲討,顯然王重陽奪得天下第一,屬於一種深深地無奈。
尤其不遠千裡,同師弟周伯通趕赴大理,來與南帝交換武功,這正是心存善念。這種境界之深,貪婪之輩焉能明白,而此行的目的,自然為學到一陽指。
回到重陽宮詐死,誘騙西毒歐陽鋒奪經,王重陽以一陽指重傷對方,這當真妙不可言,其實指傷西毒,實屬無奈之舉。
如果王重陽心慈手軟,江湖必然大亂,一旦西毒搶奪經書,進而融會貫通,到江湖上大開殺戒,王重陽間接成了罪人。
但是打傷歐陽鋒,僅僅是為了保護經書而已,免得落入歹人之手。這種博大胸懷,若未歷經千錘百鍊,決然難至此境。
首先以回憶出場的王重陽,代表了射鵰武學最高水平,表明武功境界非同泛泛,詮釋武功強勁,但卻不以武濫殺無辜。
而與南帝交換武功,目的在於防範歐陽鋒,畢竟此時的王重陽,已經一隻腳踏入了鬼門關,不然以他的修為,不會偷襲西毒。
其次將真經交給了師弟周伯通,但卻不準修煉經書上的武功,而是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埋起來,對於練武之人,可謂心如刀割。
九陰真經本屬於至高武學,可攝人心魄,讓人不自覺的走上歧途,其實絕非經書,而是人心作怪。王重陽命周伯通掩埋,正是為了整個武林安危。
技壓四位高手,而後重傷西毒,這等武學成就,足以笑傲群雄。王重陽能守住本心,將經書交予周伯通,未成為陪葬品,彰顯俠的本色。
或許你會疑問,既然這本經書招來殺身之禍,為何不一把火燒了,免得危害武林。然而一旦經書被毀,恰巧武林遭逢浩劫,這又該如何應對。
奪經是為了武林,重傷西毒歐陽鋒,亦是為了整個江湖,命師弟周伯通埋經,又怎能不算至高境界,試問誰見了經書,能把持得住。
射鵰與神鵰中的王重陽,均是捍守宋土,牽掛武林安危的人。他與林朝英的相愛相殺,正是不甘屈居其後,即便打賭輸了,創立全真教,可是王重陽的心中,仍然不服。
重陽一生,不弱於人,林朝英能徵服王重陽的人,但卻難以走入他的內心。在神鵰中的重陽真人,還是一位抗金義士,金庸先生利用後續,來填補這個人物的空白期,可見王重陽的重要性。
雖然在射鵰和神鵰中,只是晃了一晃,就已神龍見首不見尾,然而即便如此,這個人物的魅力和整體性,不遜色東邪和西毒等人。
既然如此,王重陽的境界,就是理會世俗繁雜之時,還能堅守本心,用一己之力,來換取武林數十載的太平,這十分難能可貴。
本可與林朝英隱居古墓,但屈居之下,始終心有不甘,況且大丈夫行事,無愧於天地,何必屈居女流之後。
正是這份「霸氣」,使得王重陽孤獨半生,論武功境界和修為,王重陽當仁不讓,只是這兩者背後付出的代價,令人難以接受。
甚至王重陽的所作所為,給人一種男權主義的印象,如果不是林朝英的出現,恐怕他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浪子。
王重陽的謝世,代表射鵰時期武學最高境界的終止,同時其餘四絕,又開闢了神鵰盛世,王重陽屬於先驅者,以及奠基人。
二
張三丰武功深不可測,如果說王重陽代表射鵰,那麼張真人的武當派,必然亦是如此,然而深讀原著,其實張三丰俗家名為張君寶。
初次登場,只是一個少年而已,且出現在神鵰書末,但這個少年聲如洪鐘,雖然只有十二三歲的年紀,可英氣勃發,已經是一派小宗師的模樣。
甚至楊過還傳了幾手功夫,使其與尹克西相鬥,轉眼已過了百年,當年那位少年,已經變成武當張真人。
倚天時期的張三丰,武功有目共睹,而且在倚天盛世,始終有武林至尊,寶刀屠龍的傳言,以及倚天劍如何威震天下。
張三丰的境界,已然不屑寶刀利劍,這兩柄寶物在他眼中,只不過是廢銅爛鐵而已,何況張三丰棄用刀劍,仍然能技驚武林。
假設以張三丰的武功,想要搶刀奪劍,這簡直猶如探囊取物,似乎刀劍的威名,不足以震懾這位百歲老人。
側面說出張三丰絕非貪婪之輩,這與王重陽埋藏九陰真經,顯然如出一轍,均為江湖和百姓。
如果張三丰搶奪刀劍,江湖中人必然絡繹不絕,齊赴武當山,欲除之而後快。
張三丰的修為,已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尤其心中正邪之分,已經超越了眾人,有些獨孤求敗的感覺。
否則張翠山和殷素素,還有年幼張無忌的歸來,張三丰早已火冒三丈,但他見到徒弟,居然「揉了幾下眼睛,以為自己老眼昏花」。
這一舉動,恰恰說明張三丰境界雖深,可始終屬於凡人,還是有七情六慾的。
而張翠山未經恩師同意,就與天鷹教殷素素成婚,張三丰非但不怪罪,反而將正與邪的本意,告訴眾位弟子。
須知在倚天,乃至現在,都會有門戶之見,張三丰拋開這些,能坦然,且心甘情願的接受,不禁令人刮目相看。
原來這位百歲老翁,並不是頑固不化,而是思想超前,江湖本就是複雜多變的,然而張三丰理解的正邪,讓人為之一振。
倘若境界不高,覺悟又低,豈能為了張無忌低聲下氣相求少林。江湖上有頭有臉的人物,也著實不少,但又有哪一個,能放下所謂的面子和尊嚴。
少林中人未能遵從張三丰的意見,顯然放不下門戶之爭,以及個人恩怨。少林與武當兩派,雖不說積怨已久,但可謂淵源甚深。
少林空智大師,以及諸位高僧,不能容忍張三丰獨創武當,世人皆知張真人武功威震天下,可又有誰知道,張三丰也出自少林。
但為了張無忌,張三丰放下恩怨,或許在他眼中,這根本算不得什麼,一個連生死都看淡的人,要虛名又有何用?
剛相偷襲張三丰,使其口吐鮮血,這一掌本可避開,前提是有所防備。然而張三丰中掌之前,斷然沒有料到對方這一手。
這是君子所為,而非小人之見。張三丰武功源自少林覺遠,而剛相假扮少林僧人,又傷痕累累,猛地發出一掌,張三丰以為他神志不清。
無論如何,都未將對方想成卑鄙小人,同時側面說明,即便少林不仁,可是武當不能不義。其武功修為與人生信條,均無懈可擊。
倘若張三丰防備在先,證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身中一掌,看似平凡,卻又不平凡,這種境界屬於鬼斧神工,而非臭不可聞的粗製濫造。
張三丰坦言百歲修為,不能與郭大俠比肩,其中郭大俠,自然是指郭靖。然而面對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郭靖憤然反對。
但殷梨亭與楊不悔的婚事,張三丰卻未阻撓,如此比對,郭靖的武功,亦或勝過張三丰,可面對人生感悟,就已不及。
這兩對情人,均已衝破世俗的束縛,在普通人眼中,這有違倫理與道德,但張三丰卻認為,這又有何不妥,年輕人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做主吧。
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境界之深,一招一式雖然普通,但卻並不平凡,慈祥的背後,總是至高的境界在支撐,足見張三丰絕非等閒。
結語:張三丰與王重陽同為道家,這二人為了天下蒼生,也犧牲了許多。他們兩個人,詮釋了金庸武俠的境界。
只是其境恐怕只能意會,如同傳授張無忌的太極劍法,這是劍意,而非劍招。而張三丰的武學和人生境界,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王重陽一怒而走,創立全真教,看似有些小孩子氣,可若與林朝英隱居古墓。一旦武林陷入紛爭,誰來解救這個病入膏肓的江湖。
雖不能蕩盡金兵仇寇,但王重陽坐下弟子眾多,可以完成遺願,這又是俠義的傳承,丘處機殺盡金兵,馬鈺遊跡江湖傳授郭靖武功,這亦受王重陽的影響。
在張三丰與王重陽的身上,都能看出仙風道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品德,道亦有道,則是這二人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