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聆雨子
編輯 | 穀雨
6.3萬人參與,豆瓣評分9.2,《沉默的真相》懸疑年裡迄今為止最好的一部懸疑劇。
豆瓣網友的這句熱評,更能描述觀眾對這部劇帶來的震撼:
「有的人一看見黑暗就大聲說要打倒黑暗,然而他漸漸就不吭聲了;有的人知道黑暗的可怕之處,他曾經猶豫過,動搖過,但他一頭扎進黑暗,再也沒有出來。老師、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不要多管閒事,不要強出頭。正因為人人都覺得自己無法撼動黑暗勢力,還沒有嘗試過就放棄了。」
「少年感」提供銳度,「社會派」提供厚度,銳度和厚度,共同支撐了《沉默的真相》——對紫金陳而言,這是他最滿意的作品,對愛奇藝迷霧劇場而言,這也許是同樣是目前為止,最好的作品之一。
真相也許會短時沉默,但不會永遠沉淪。
從「隱秘」到「真相」的精神本體
說《沉默的真相》當然繞不過紫金城的另外一部作品,還是一貫的故事鋪方式,《長夜難明》的故事,更加殘忍,是一種鈍痛。
《隱秘的角落》更加幽深奇僻,《沉默的真相》更加勇敢卓絕,因為《隱秘的角落》裡,惡在慢慢滋生,《沉默的真相》裡,惡早已盤根錯節。
成體系的惡,最為可怖。
所以,更願在一些看起來很燃很抽象的詞語上,定義《沉默的真相》:信念不倒,赤誠如初;長夜難明,捨命燃燈;以身作局,向死而生。還有那句爛大街的: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哪怕單從字面上拆解:「隱秘」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因為發生的那個東西藏在「角落」。「沉默」是明知道發生了什麼卻選擇不說,因為「真相」意味著太多的代價。
所以《隱秘的角落》裡需要去面對的,是被遮蔽在角落深處的人性冰山的不可捉摸,是高智商犯罪者的扭曲異化全程,是一個人究竟可以恐怖到什麼程度這樣的哲學元命題。《沉默的真相》裡需要去面對的,是試圖阻擋和消泯真相的那個極其龐大的東西。那個東西,不是一個具象的張東升或朱朝陽,而是一組環環相扣的鏈條,一個嚴絲合縫的機器,一張罩住江陽的網,一套逼迫他們就範和放棄的邏輯。
《沉默的真相》和《隱秘的角落》兩部劇的開篇方式,以及懸念的展開方式:
《隱秘的角落》裡,惡行發生在山頂、閣樓、冷庫,在各種人跡罕至的地方以各種不為人知的方式層層展開,施害者的罪愆正在避過幾乎一切目光。這是「讓劇中所有人都不知道」。
《沉默的真相》裡,第一個鏡頭和第一個案件,就在稠人廣眾、摩肩繼踵的地鐵站,警力全城出動,攝像機長槍短炮,現場目擊證人大概都不下幾百。再加上作案人是大學教授和知名律師,受害人是媒體長期關注的對象。結果就是,「現在全市上上下下都在盯著這個案子」,用一句公安部門術語,屬於「影響極其惡劣,潛在後果極其嚴重」。這是什麼?這是「巴不得讓劇中所有人都知道」。
當然,觀眾很快就會明白,這都是為了引發全社會的聚焦和關注,然後把一個真正被遮蔽的東西,推出來公之於眾。
但是從另一面來看,《隱秘的角落》差不多把所有案件的發生過程都坦白告訴了觀眾,老夫婦墜崖是張東升推的,徐靜的溺水是張東升下藥,王立的死是張東升用匕首捅的。這是什麼?這是「巴不得讓劇外所有人都知道」。
《沉默的真相》裡,為什麼一個不在場者要主動承擔所有證據與口供,要把自己坐實為兇手?為什麼坐實成功之後忽然要再翻供?給記者的匿名信來自何處?江陽的案件到底是怎麼回事?侯貴平的驗屍報告又是被誰改動的?送水工和拾荒者的真實身份究竟是什麼?24天、九宮格、「這個城市會死很多人」的詛咒,多重倒計時的心理壓制,山雨欲來,我們緊張恐懼,但大家無所適從。這是什麼?這是「讓劇外所有人都不知道」。
兩個維度一結合,不難發現,這兩部劇都很特殊,而且是在兩種逆行的向度上特殊:
《隱秘的角落》是先讓劇外人看到,先讓劇內人看不到。
《沉默的真相》是先讓劇內人看到,先讓劇外人看不到。
但無論哪一種,看到和看不到之間都會碰撞和釋放出巨大的張力。劇外人看得到,就會更透徹地研判劇內人如何能讓角落保持隱秘,從而把「被遮蔽在角落深處的人性冰山」徹底揭開。
劇外人看不到,就會更焦灼地渴盼劇內人如何能讓真相走出沉默,從而把「試圖阻擋和消泯真相的那個極其龐大的東西」徹底揭開。
六個人用死亡下套、引導公檢法重新調查冤案,當此設定在最後被和盤託出,「他們原來在做這樣一件事」的恍然,固然讓人極度震撼,但真正的衝擊,還在於「做這樣一件事的人們,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真相不僅僅是懸念的謎底,真相是不容動搖的精神本體。不是用真相來製造噓頭,是用真相來聚攏人心、重建道義。
從主角到全劇的少年感貫穿
罪案刑偵題材,很容易拍得老成,也很容易拍得虛無:因為在鐵幕和人性之惡面前誰都是螻蟻,因為到處都是牆、都是黑暗。洞悉人性之惡,洞悉社會之惡,洞悉權力之惡,都是人到中年才會感觸至深的事情。
那麼這個類型裡,怎麼拍出少年感?《沉默的真相》似乎給了一個答案,而這個答案聚焦在它的主人公身上。正因為到處都是牆,才要有個撞牆者。正因為到處都是黑暗,才要有焚身為火,才要有飛蛾撲火。
推理劇本是最聰明、最有機巧的劇,偏偏,《沉默的真相》找了個最笨最不識時務的男一號。聰明人願意去做最笨的事情,這就是少年感的前提。
周圍全是官腔、潛規則、虛與委蛇,全是風刀霜劍、明爭暗鬥,明明陽光英俊聰明早熟,可以年少有為前途無量,卻能迎著最大的危險和威脅,挺身而上、昂首闊步、百折不撓、魯莽、執著、赤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哪怕付出青春、愛情、事業、家庭、前途、名譽,甚至是生命。
只因為要還正義一個公道和尊嚴,只因為「人在做天在看」,只因為學的是法律、作的是檢察官,從一開始,就把這職業的精神奉為信念。
「一開始或許有很多人驅使著我,可當我知道了那麼多真相,就沒辦法停下來了。」驅使他的人裡,吳愛可家庭幸福,連李靜都逐步放棄,說到底,候貴平也只是個不太熟悉的舊日同窗,他已經做得足夠多足夠好了,現在停下來,又有什麼關係?
可他沒有,他還在堅持。起初他也許只是少年意氣、「沒經歷過社會的毒打」、想在女友面前表現下專業能力和擔當,但他走進去之後,他感到了自己必須要走下去的理由。那就不會再停下來了。
甚至直到他成為漂泊無依、鬍子拉碴的中年人,眉眼間全是不解與疲憊,可還分明覺得,少年感並未消退,因為少年感不是一個簡單的歲數單位,而是不認輸的代名詞。
好在,他的確不是一個人。候貴平何嘗不是,他對教育的信仰和奉獻,他周身燃燈者般的高光。一個赤子之心的死亡,有另一個赤子之心為他伸冤。朱偉、陳明章、張超、李靜……這些人也是。這是一群理想主義者前赴後繼的現身與獻身。
嚴良亦然,雖然他頂著邪典高手、不苟言笑的形象。
他和江陽行走在兩條時間線索上,卻好像同氣連枝、隔空呼應的知己。說得俏皮一點,他倆對這部劇而言,就是經典的「沒頭腦與不高興」組合:一個中二傻小子,卻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燃料,一個高冷拽大叔,卻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破局。
對汙濁塵世不高興,對利害得失沒頭腦。只有沒頭腦能夠打動不高興,只有不高興能夠拯救沒頭腦,只有殊途同歸的沒頭腦和不高興,能夠共同演繹少年感。
更何況,揭開官商勾結強姦少女的真相、痛訴著維權之路和伸冤之路的曲折、探討捨身取義的精神高度以及它在當代社會的必要性,凡此種種,已經足以讓這部劇本身,也具備了少年感。
因此,哪怕它看起來有點不緊不緩、重頭戲都在中後期、結尾涉及一些過於敏感的話題招致大家的擔心,但少年感是一種不會被輕易動搖的內核,你看進去,自然能夠讀取到它的熠熠生輝。對本劇的技術性拆解固然能說上很多,但是,看出少年感三個字並為之打動,一切足矣。
從橫向到縱向的社會散射
本劇的原著粉數量眾多,因此在開播之前,大家就忙於普及這故事的難得,「罕見的國產社會派推理佳作」,這個表述,頻頻出現。
「社會派推理」,該名詞來自日本,指的是把推理情節放置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展開,從而讓狹義的解謎遊戲裡,包含了對政治和現實的透視批判,對整個世道人心的散射。尤其要注意的是,社會派推理一直被視作「社會派小說」的一個分支,而不是「推理小說」與「偵探小說」的一個分支。
也就是說,在這一派的創作理想中,「推理」只是一個工具,「批判、散射」才是目的。不出意外,「散射」成了《沉默的真相》著意去貫徹實踐的一種精神。
散射分兩種,橫向與縱向。橫向上的散射,指的是此劇的浮世繪式敘述寬度:廣闊的社會背景,警察、檢察官、法醫、律師、家屬、記者、支教老師、基層公務員、商人、黑社會、農民等角色的多維覆蓋,殺人、性賄賂、製造偽證、銷毀證據、擾亂司法、濫用職權等罪行的漸次揭開,掃黑、反腐等現實意義的尖銳映照,江陽的感情史,嚴良的家庭史,每個人自帶的前文本,每個人內心的隱痛。
縱向上的輻射,指的是此劇的立體式敘述形態:對眼前懸念的破局裡,又無時無刻不回應著對一段掩埋十年的往昔懸念的破局。警方在調查江陽之死,調查的內容是江陽在調查候貴平之死,候貴平之死的秘密是一場被做成鐵案的冤案。
三條線疊加,案中案,案中案中案,成了套娃式結構。甚至在鏡頭語言上也在強化這份疊加感:比如第三集裡,顧一鳴去平康公安局索要屍檢報告,和很多年前江陽到同一個地方調取候貴平檔案的那個分畫框。比如第五集裡,嚴良和江陽各自親歷的追車戲對剪。比如更重要的,第四集結尾處,嚴良、江陽、候貴平在同一角度同一景別裡的堅定轉身。
橫向和縱向一疊加,就是網狀,就是包羅萬象,就是對時代的全面復盤診療、對人性的全面透析檢視,就是用龐大的灰色,來為絕對的亮色打底。
歸根結底,懸疑劇在網絡平臺獨領風騷多時,這半年更是熱度居高不降,這自然會養高觀眾滿意度的水位,讓其閱片量積累日益豐富、紛紛開始把自己當半個偵緝專家看待,早不是當初被幾個解謎和反轉就唬得一驚一乍的純良小白。
所以《沉默的真相》從不以兜售大到無邊的腦洞和怪異設定見長,而是在大量尋常的甚至瑣碎的信息裡剝繭抽絲,讓所有人物動起來,把潛在的關係跟玄機交代清楚。
它的走勢相當克制,甚至有觀眾責怪其略顯慢熱,空鏡、細部特寫、航拍、低機位跟拍的使用很紮實,而高速閃回、不停晃動的手持攝影——這些同類題材喜歡拿來營建玄虛感的常用技巧,卻出現得較少。
就連作者紫金陳也提到,「一開始的地鐵拋屍,沒有他想像的場景宏大」。圍繞著簇擁著「真相」的,是「世相」。
當懸疑推理走到了一個新的周期和階段裡,要突圍要勝出要贏得口碑要成為爆款,故事的厚度、人性的深度、視野和格局的寬廣度,耐得住咂摸、禁得住回味、引得起思考,才是決定成敗得失的真正關鍵。
很顯然,沒有什麼,能比「社會」和「現實」更耐得住咂摸、禁得住回味、引得起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