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佳佳打電話給我,哭喪著臉說她爸準備出遠門打工。
「你說都五十歲的人了,好幾年沒出遠門打工了,現在又突然說要跟朋友去廣州打工,全家人怎麼勸都勸不住。」佳佳帶點兒失落又無奈地說著。
我聽完有點兒詫異,忙問是發生什麼事了嗎?不然為什麼突然要出門打工。
佳佳嘆了口氣,繼續說到:「他嘴巴上說閒在家裡沒事做,想出門轉轉,但誰都知道,他是想出去賺點錢回來。去年我弟弟結婚,彩禮房子車子幾十萬,幾乎把家裡老底都掏空了,我爸這不愁著沒錢了,怕以後家裡要是出了急事,那該怎麼辦?」
我語噎,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她,腦海裡突然浮現出佳佳父親佝僂著背,在陽光底下搬運貨物掙錢的畫面。
父母嘴上說著在家裡太無聊了想出門轉轉,以為可以騙過所有人,但其實大家都清楚,他們只是想出門多賺錢點,不想留在家裡拖累子女。
其實,從高中認識佳佳起,她在我印象中,就是一個特別努力上進的姑娘。
別人家的朋友圈一眼望過去,都是什麼旅遊自拍照,而佳佳的朋友圈,從來都是只在凌晨出現,桌子上擺著一杯咖啡,咖啡旁堆滿了厚厚的的試卷,外加幾本《三年高考五年模擬》。
佳佳是一名高中教育機構的老師,所以每天都沉浸在各種試卷中。她告訴我,自己這段時間做過的題目,比高中時刷的題還多。
她說畢業後的自己,真的覺得錢很重要,每天都想賺很多很多錢,給媽媽買個香水,雖然知道她並不會用,只會藏起來;給爸爸換個新手機,買幾身名牌衣服,讓他出門的時候,也能跟鄰居炫耀炫耀,而不是再看著別人家子女為父母買各種東西,然後嘴角勉強擠出一句:你這個手錶,我女兒也說要給我買,只是我不想要而已。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如此努力地掙錢,就是為了讓父母有出門炫耀的資本。
如果問你,畢業後你最感到自豪的事情是什麼,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說:不用再伸手找父母拿錢了,而且還可以光明正大地往他們銀行卡上打錢,逢年過節還時不時在微信上給他們甩紅包。
那種感覺,真的是太爽了。
記得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叫《沒事還是多掙點錢吧》,文章主要內容就是通過一些事例,告訴年輕人沒事的話,還是多賺點錢,才會有更好的生活。
深以為然。其實,金錢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選擇的權利。錢越多,意味著你以及你愛的人,面對人生時,可選擇的權利也就更多。
如果有錢,你不用在逛淘寶的時候,為了一件衣服選來選去,你大可直接買同類型中價格最高的,因為很大程度上,價格跟質量還是成正比的;
如果有錢,你在給喜歡的人,包括父母或者男女朋友買東西時,可以毫不猶豫地買他們一直想買,但又捨不得買的東西,而不是對著貨架上的商品,糾結到底選什麼。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非為了宣揚金錢至上主義,而是想告訴你們,別把錢太不當一回事,而不努力去賺錢。當你面對人生窘境需要它時,才來後悔當初為何不努力賺錢?
努力賺錢,才是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
王爾德曾經說過,在我年輕的時候,曾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知道確實如此。
在知乎上也曾看到過一個問題,問你什麼時候覺得錢很重要,發誓要努力賺錢?
在眾多回答中,有一個並不算熱門的答案,使我看了以後深深被觸動到。
那條評論這樣寫到:每次跟我媽去買菜的時候,都看到她為了幾毛錢的菜,跟那些商販討價還價,最後還得叫人家送點蔥之類的,買塊肉都恨不得把整個菜市場的肉鋪逛一遍,對比一下價格再買。
每每這種時刻,我都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賺錢呀,讓我媽不用為了雞毛碎片的事,處處跟人計較,時時刻刻拽緊褲兜裡的錢過日子。
畢業後,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忙著賺錢,所有人都不喜歡這種汲汲營營的生活,卻又無可奈何。
每次我們想放棄的時候,腦海裡便會莫名閃現出父母,以及愛人奔波的身影。
然後在心中悄悄告訴自己一句:別放棄呀,這輩子一定要很努力掙錢,才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用越多的錢,使得TA擁有越多選擇的權利,而不再為生活的瑣碎而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