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影子的人》:直面自己的影子,擁抱內心,才能實現自我救贖

2020-08-27 霜生花

「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裡,我都會一直想著你。」

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創作的第10部作品。該書,與《伊斯坦堡的假期》和《如果一切重來》並列為馬克·李維的「溫情三部曲」。

當年,大導演史匹柏在閱讀他的作品《如果這是真的》時,僅看了兩頁書稿,便重金買下了其電影版權。

《偷影子的人》在法國上市一周,便狂銷45萬冊,位列全年銷售排行榜總冠軍。法國媒體曾驚嘆:「銷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還快!」2013年,該書入選我國中宣部向大眾推薦的50本書之一。

讓我不禁讚嘆,此書到底具有怎樣的魔力,能讓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滲透進讀者群中?

馬克·李維曾說:「一個人物和一座城市在我的筆下誕生,卻從來不需要知道其名稱。」

偷影子的男孩,從頭到尾都沒有名字。可是,他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實上,這也正是作者創作技巧高深之所在,藉以「男孩」的身份,引發千千萬萬讀者的共情。

「男孩」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千千萬讀者的縮影。

每一個人都擁有童年,有童年時期的挫折,有青春期的第一次懵懂,有愛情的嘗試,有友情的共盟,有親情的不舍,所有的這些,都是每一個人平凡人,貫穿一生的舞曲。

「男孩」的存在,便是讓我們從「他」的人生歷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山本耀司曾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而這,便是影子存在的最大意義。

我們藉以「男孩」與他人的人生歷程,通過與「他」的影子重疊,引發自己的共鳴:了解自己,從而實現自我救贖,成就更好的自己。

此文,從小說的人物:男孩、伊凡,呂克,這三個視角出發,以「友情」作為貫穿全文的主線,愛情、親情為輔線,進行分析。

偷影子的「男孩」

終其一生,為「求父愛而不得」所執著,為「愛而不得」所沉醉。幸運的是,在揭開真相神秘的面紗後,「男孩」對父親釋然,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為每一個你所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為他們找回隱匿的記憶拼圖,這便是我們對你的全部請託。」

這是影子對男孩的請託,也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影子存在的意義,以及影子選擇「男孩」的原因。

文中的影子,類似於「讀心術」,男孩可以通過與他人的影子重疊,從而了解對方的過去,窺視他人內心深處的秘密。

那些隱藏在記憶深處,讓自己無能無力,可又無可自拔深陷其中的秘密。這些秘密,成為了每一個人「不幸福」「不快樂」的源泉。終其一生,如蝕骨之毒,纏繞他人,不死不休。

只有直面內心真正的恐懼和執著,方有戰勝它的可能性。

男孩,自童年起,便過上了不幸的生活。六年級轉學,被班上的高大個馬格所欺負。他暗戀的對象伊莉莎白,最後,又與他的死對頭馬格雙宿雙飛。

男孩很絕望,渴望擺脫這一切的不幸:「我的童年就在那裡,帶點憂愁又有點悲痛,在這外省的小城市裡,我拼命等著伊莉莎白垂憐而看我一眼,在絕望中等待長大。」

幸運的是,影子的出現,讓他找到了自我突破的契機。他開始變得自信,並且競選班長。他想超越馬格,從此不再被他欺負。

在男孩的不斷努力,以及警衛伊凡和同學呂克的「幫助」下,他成功了。連續三屆當選班長,賦予了他相當大的影響力和自信心。

可是,伊莉莎白的選擇,在無形之中,還是為他蒙上了一層愛情的傷。

直到後來,他對伊莉莎白的情愫,連他自己也無法分清,那是對伊莉莎白單純的喜愛,還是摻雜著大部分對於馬格的報復在內。

哪怕兩年後,男孩吻了伊莉莎白。可他的內心,是那麼的不屑。一個選擇了他敵人的女人,根本不值得他喜歡。

這種愛情缺失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為男孩愛情之路的坎坷,埋下了根。

他的父親,在他年少時,便離開了他,離開了他的母親。父親的離開,導致他耿耿於懷。

他認為,父親離開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懦弱和無能,才導致沒能留住父親。為此,這成為了男孩,一生不解的癥結。

童年時期的男孩,渴望長大,成為大人。可他不知道的是,人生的困頓,往往便是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年幼的他:「我一直想揮別童年,成為大人,可童年卻緊貼著我的皮肉,鑽入這具對我而言太擠又太小的身軀裡。」

長大後,他終於成為一實習醫生。他收穫了與蘇菲的朋友之愛、肉體之愛,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可是,他卻遠離了母親。直到母親離世時,他才懊悔不已:「我學醫的目的,原是為了照顧媽媽所有的病痛,卻竟然沒察覺出她已經生病了。」

當母親離世後,才告知他真相:父親並沒有拋棄他,相反,父親一直愛著他,每年都參加他的學業典禮,每年都給他寫信,只是被母親偷偷地藏了起來。

在得知他所奢望的父愛,原來一直就在身邊時,男孩終於釋然了。

曾經,他利用影子的神奇魔力,幫助了克蕾兒、呂克、伊凡,可他卻無法利用影子來幫助自己。

因為人生的有些坎坷,惟有自渡,方能得以解脫。

在打開心結後,男孩才終於有了足夠的勇氣,去尋找自己的愛情——克蕾兒。

克蕾兒是男孩年少時的伴侶,他珍惜這個可以傾訴的夥伴。克蕾兒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對他的赤誠,深深感動了他。

同時,在伊莉莎白事件中,男孩一直處於感情受傷階段。此刻,他正需要另一個人來填補內心的空白。

當然,克蕾兒是一個善良的姑娘,不論他的初心如何,兜兜轉轉,克蕾兒還是入了他的內心,成為了他一生都忘不掉的人:一個會用風箏向你寫出「我想你」的女孩,真是讓人永遠也忘不了她。

最終,在離別多年後,歷經坎坷,他還是找回了她,他年少的摯愛,他一生的牽掛。

他找回了自己,也找回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警衛伊凡的童年禁錮

對黑暗的恐懼,以及所缺失的母愛,在好友「男孩」的幫助下,得以實現靈魂救贖。伊凡終於衝突自我的牢籠,找到了人生新方向。

伊凡是男孩在新學校認識的第一個朋友,也是忘年交。在男孩事件上,伊凡曾給予他勇氣和幫助。後來,二人便順理成章成為了好友。

在一次火災中,伊凡的影子前來找他,讓他去救伊凡。後來,男孩才得知伊凡不顧生命留在小屋的原因:那裡有母親給他寫的信。

可事實上,伊凡的母親,在生下他後便離世了。他從未見過自己的母親。所有的信,都是他杜撰出來,自己以母親的名義寫給自己的。

文中曾這樣形容伊凡:「媽媽的存在就像一口深不見底的井,一口無法被填滿的悲傷之井,而伊凡只能以杜撰出來的信,為這口井封上蓋子。」

後來,男孩得知真相後,請求自己的母親寫一封信給自己:書寫出對自己的希冀。

男孩再偷偷把信放到了學校的小屋中。

不久後,伊凡在燒毀的小屋,無意中發現這封信。他,終於釋然了。

他希望,他能遵循「母親」的願望:「我最大的心願就是你將來能開心地成長。」

這是從沒感受過母愛的伊凡,第一次切身觸碰到了母愛的存在,這一束光,點亮了他的希望,成為了他黑暗人生中的燈塔。

正因為有了男孩的幫助,才導致被執念所困的伊凡,走了出來。

他終於幡然醒悟,原來過去他,浪費了太多的時光,消耗在一些無意義的事情上。這份執念,在無形之中,操縱著他,讓他找不到人生的出口:

「其實待在這裡這麼多年,我都活在過去,把自己禁錮在童年裡。但是從今以後,我就自由了,我還有時間去彌補,我得去建立一個真實的人生,一個讓我最終會得到幸福的人生。」

幸運的是,被童年所囚禁的伊凡,終於破殼而出,從執迷不悟的深淵中,走了出來。

這也是影子存在的最大意義:幫助他人認識自己,走出自己的囚徒困境,實現自我救贖,從而過上更好的人生。

好友呂克的職業抉擇

醫生是呂克夢寐以求的事業,可成為麵包師卻是父親對他的希冀。在男孩的幫助下,呂克有了當醫生的機會。可是,在幾經嘗試後,他才發現,他最想成為的只是一個普通的麵包師。

呂克是男孩的同學,後來成為了他的第二個好朋友。呂克的父親,經營著一家麵包店。從他幼時起,他的父親便希望他將來能繼承他的事業,成為一名麵包師。

而呂克從小的夢想,便是成為一名醫生。只是迫於現實的無奈,呂克沒有上大學,而是留在了小鎮,跟隨父親學習製作麵包。

多年以後,當數年不曾相見的昔日好友,再次重逢,男孩偷了呂克的影子。

從他的影子中,男孩得知,原來呂克過得並不開心。他的內心,被一個巨大的遺憾充斥著,因為他沒能成為一名醫生。

男孩後來偷偷找過呂克父親,呂克父親當時大發雷霆,把男孩轟走了。可事後,父親還是給予了呂克自由,讓他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在幾經嘗試過後,呂克才恍然大悟,原來醫生只是他的夢想而已。

這份夢想,跟他想像中的,很不一樣。這份巨大的落差,是他所無法接受、無法容忍的。

終於,呂克開始進行自我反思:「我過去捏的是麵團,不是活生生的血肉;我過去割開的是麵包,不是沾滿血的襯衫和長褲,尤其我從沒聽過奶油麵包瀕臨死亡的悲鳴,即使我往它頭上紮上一刀。老友啊,我真的在自問是否適合這一行。」

這時,他才發現,原來他並不適合做一個醫生。

馬克·李維

相反,當他在海邊為老人們製作烘餅,看到他們心滿意足的幸福笑臉時,他才明白,原來,並不是只有醫生才能拯救他人,美食也能。

原來,擁有一雙點石成金的手,也是一種醫術,因為它治癒了大家的胃和心情。

他開始找回了讓自己幸福快樂的源泉:「知道嗎?我很懷念這種感覺,看著清晨第一批客人胃口大開地來到麵包房,看到他們很幸福。」

其實,呂克的抉擇,是很多人曾面臨過的典型問題:追逐夢想,還是接受現實。

呂克曾說:「我在這裡不快樂。我曾經以為,當上醫生能改變我的處境,我的父母會以我為榮;麵包師傅的兒子成為醫生,這會是個多麼美好的故事。爸爸想讓我學會的技藝,正是我想從事的工作。」

事實上,他的夢想並沒有錯。

蔡加尼克效應認為,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之前,他之所以對沒能成為醫生而耿耿於懷,導致他無法感知到當下的幸福,是因為從前的他,沒有機會去嘗試,去試誤。

心理學中,還有一種被稱為「格式塔效應」的現象,它解釋了大腦對不完整信息所進行的補充。簡單來說,大腦會根據你的傾向,進行腦補美好。

正因為呂克從沒有機會成為醫生,所以他在腦海中,便把醫生這份職業,理想化、神聖化,以至於形成了求而不得的執念。

格式塔效應和蔡加尼克效應交相呼應,便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以至於,成為了呂克多年以來不幸福生活的根源。

事實上,呂克的經歷也告訴我們,夢想往往是空中樓閣,而現實才是腳踏實地的幸福。無論夢想能否實現,只有適合自己的職業,以及能讓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才是充滿意義,並且值得人們追求的。

而這,也是生而為人所存在的最大意義。

很多時候,幸福往往就是自己的身邊,只是因為自己的固執,導致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被堵塞了。

這個時候,希望你可以靜下心來,聽聽影子的聲音,那也是你自己的心聲。

總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而為人,幾乎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執念。這些執念,有的伴隨你一陣子,有的卻貫穿了你的一生。

細細想想,你有沒有因為什麼事件,而對自己耿耿於懷?當下的你,是幸福的嗎?我們能不能聽見自己影子的聲音,從而擁抱自己的內心?從文中的故事,我們又能得到哪些新的啟發?

① 男孩的故事,告訴我們:

父親的愛,一直就在身邊,只是被面紗給蒙蔽了,導致他一直感受不到。

母親的愛,是那樣的炙熱,母親永遠希望自己孩子,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可惜,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應當在父母在世時,將自己的一部分心力,用在他們的身上,來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情。而不是以工作忙為藉口,疏遠他們。

父母給予你的愛,從來就不是奢求你給予他們物質上的回報,這份回報,只需要你能時常記得他們,偶爾關心下他們,抽時間陪伴他們,便好。

陪伴,便是最長情的告白。

男孩的愛情之路,也告訴我們:我們應當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尋屬於自己的真正幸福。同時,不為了短暫的歡愉,而將就自己。耽誤自己,也誤了她人。



② 伊凡和呂克的故事,告訴我們:

我們應當直面自己的內心,找到適合自己的路:那條自己真正想走,並且能讓自己開心幸福的道路。

我們應當認識到自己的缺陷,不被執念所束縛。同時,應當勇敢地打破思維禁錮,實現自我救贖。


③ 莎士比亞曾說:「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擁有幸福的幻影。」

影子,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它代表了一種虛無縹緲的存在,一種如海市蜃樓般的幻影。

可影子存在的真實意義,從不是讓我們駐足於它的表面意向。我們應當學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以影子為鏡子,來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從而實現更好的自己。

那麼,這就需要我們鼓起勇氣,去揭開影子的神秘面紗。

認知失調理論認為:當個體認識到自己的態度之間、或者態度與行為之間存在著矛盾時,會導致心理緊張。同時,個體為了解除緊張,會使用改變認知等方法,來力圖重新恢復平衡。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初的男孩、呂克、伊凡,會沉浸在自己的執念中,無法自拔的原因。

簡單地來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嘗試著去改變自己,是一個會讓自己在精神上,變得異常痛苦的過程。

所以,繼續沉浸在執念中,擁抱影子,成為很多人逃避問題,逃避現實的解決方式。

可是,這往往只會導致問題愈演愈烈。

我們應當勇敢直面自己的影子,擁抱自己的內心,學會以影子為鏡子,打通內心之路,走出內心的困境,實現自我救贖,成就更好的自己。

記住,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

馬克·李維

相關焦點

  • 《偷影子的人》:時間不能撫平傷痛,學會愛與被愛才能實現救贖
    《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一部著名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擁有一項特殊的技能,那就是偷到身邊人的影子,並通過對方的影子得到對方心裡隱藏的秘密。不過主人公偷別人的秘密,並不是為了窺視別人的隱私,而是為了以此來了解、在他們內心隱藏了很久的一些創傷,然後用自己的愛去治癒他們。但是,雖然主人公治癒了身邊人的傷痛,自己內心的傷痛卻沒有得到徹底的治癒。
  • 《偷影子的人》:為膽怯的靈魂找到救贖
    ,才能找到真的自我。 《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創作的一部小說。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即主人公擁有一項超能力,能與他人的影子對話,從而知道別人藏在心底裡的秘密。那些影子有討厭的同學馬格、有最好的玩伴呂克、還有心愛的克蕾兒等。
  • 偷影子的人;和影子對話,才會讀懂真實的自己
    《偷影子的人》作者馬克.李維(Marc Levy),馬克.李維是位國際非常知名的作家,他的每次出書皆會引起法國書市一陣旋風。偷影子的人主人公「我」是一個經常遭人欺負的小男孩,小男孩無意中發現自己有「偷影子」的特異功能,只要他願意,他就可以通過影子看到他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 《偷影子的人》:偷影子這件事,你也行
    《偷影子的人》這本書的主人公沒有名字,「我」就是主人公,你也是。當然,這個我是加引號的,你卻是不加引號的。故事的開始,我在一次轉學後,分到了這個學校的六年級C班,喜歡上了新班級中,一個叫伊莉莎白的女孩,這個女孩不是最漂亮的,在我眼中,卻是最有魅力的。
  • 《偷影子的人》:童年的每個影子裡,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每個人的影子裡都藏著他們的秘密。——《浮生物語》影子即內心,每個人的內心都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用沉默來回應,用謊言來掩蓋,那些我們不想訴說的曾經。《偷影子的人》是一本傷感中讀出溫情的書,帶著我們看清書中人物童年的故事,引領大家走近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 陽光下的暗影——讀《偷影子的人》有感
    yuki只是《偷影子的人》小說的精彩評論者之一,這部小說銷售得比馬克·李維影子消失的速度還快,不是沒有原因的。從表面上看,他通過影子的超能力幫助了許多向他求助的無助的靈魂,然而實際上他又何嘗不是在完成對自己的一種救贖。父親的缺失,母親常年的隱瞞真相,讓「我」錯以為被父親拋棄。缺少父愛的孩子,如同沒有山嶺屏障的水流,只懂得恣意地奔跑,看似喧譁卻很浮躁。「我」和「我的影子」慢慢地磨合,逐漸地默契,終於加速了光陰的流動,爆發了內核裡陽光的小宇宙,那些童年揮之不去的自卑和孤獨最終被打敗,從而掌舵了自己情感的小船。
  • 《偷影子的人》: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我們也許」偷「過許多人的影子,聽過許多人的故事,撫平過許多人的傷痕,卻唯獨太少傾聽父母的心聲。希望我們以後不要在碰到毫不起眼的小細節時,才意識到深愛的人已經不在的事實。從此刻起,再認真地,認真地「偷」父母的影子,關注他們的生活。
  • 你看不懂的《偷影子的人》
    主人公小男孩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生活中的缺憾並沒有阻礙他的成長,他有個神奇的能力,可以偷別人的影子他發現影子遠比我們自己意識到的更了解自己。但故事再次並沒有落入俗套,寫成了玄幻小說。小男孩並沒有濫用這個能力,而是用這種能力儘可能的幫助別人。後來,他發現,哪怕不用能力,只要真心真誠的和別人交往,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能幫助別人,理解別人。也許所謂「偷影子的能力」其實是我們共情能力。
  • 《偷影子的人》:我們該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
    他童年時的秘密從未跟別人說起過,在主人公無意間交換了他們的影子之後,發現了伊凡的秘密。伊凡的第一反應便是否認了這些秘密的存在。這是他內心最在意的事情,也是他的痛苦和枷鎖,他自然不會輕易地跟另一個人述說。但後來他把主人公當成了知心朋友,卻又主動告知。
  • 與原生家庭和解,才能救贖自己
    這本書,可以說是太宰治半自傳性作品,因為故事的主人公葉藏藏著作者自身的影子。他通過葉藏的人生遭遇,向世人揭開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和內心的痛苦。無論是太宰治,還是葉藏,都飽受原生家庭的苦楚。成年後他們依舊活在童年的陰影下,他們若能與原生家庭握手言歡,治癒內心的傷痛,也許會書寫不一樣的人生篇章。無數的人,在為葉藏的命運惋惜時,也在悲嘆自己的童年。
  • 《偷影子的人》:風靡全球的治癒系小說,教會我如何生活
    《偷影子的人》:風靡全球的治癒系小說,教會我如何生活(文:淺歌人)前言:《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作品,首發於2010年,是一本風靡全球的治癒系溫情小說,該書在全球銷售了幾千萬冊,還進入了2013年中宣部的推薦書單,幾乎看過它的人,都會向朋友推薦,或者買來送朋友,我就是其中一個。
  • 《偷影子的人》:第一眼喜歡的人,真的會很久很久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法國馬克.李維的第十部作品《偷影子的人》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清新浪漫的愛情故事:法國媒體驚嘆:"銷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還快!"知名藝人吳佩慈評價說:"這本書,會讓你看完想靜靜淌著淚回味一下,同時感到溫馨、詼諧、愛、喜悅和哀傷。"關於愛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 《沉默的羔羊》:人性的對決,一場完美的救贖與自我救贖
    因此,克拉麗絲破獲案件的過程也是她直面自我、正視自我、救贖自我的過程。兩種矛盾心理交織中,比爾漸漸萌生了變性的欲望,企圖以自我建立的母性身份保護自己。但是長大了的他,卻連續遭到了醫院為他做變形手術的,從而導致比爾盤桓於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積壓在內心的各自矛盾心理和陰鬱的情緒無法發洩,最後產生了扭曲的心理,他用殺害女性來達到自身內在的平衡,滿足自身畸形且變態的欲望,自己也掉入了罪惡的深淵。
  • 《原諒石》:這部治癒系小說,讓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但看完小說《原諒石》後,內心卻被深深打動了。之所以能打動人,就在於每個人都能在故事中發現自己的影子,找到力量與希望。所以,這部長篇小說一經上市就受到《科克斯書評》、《圖書館期刊》等媒體的盛讚與推薦,併入圍德國年度十大暢銷書排行榜作品。
  • 第69篇.為什麼人有影子?
    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使命來到地球上——傳遞光與愛。那人為什麼有影子、而鬼卻沒有呢?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探討這個話題,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有一個影子時常陪伴著,對於我們而言,它是那麼的熟悉、又是那麼的陌生,熟悉到無時無刻形影不離,陌生到我們很少發現它的存在。
  • 是人性善惡還是自我救贖?
    外表落落大方,內心卻極度扭曲甚至喪心病狂的醫生,這個人物形象是很難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來,然而影片中演員的演技非常的出色,能夠將人物的特徵表現的淋漓盡致。羔羊到底象徵著什麼?是人性善惡還是自我救贖?接下來我會從敘事結構、主題內容、人物形象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讓我們一起去看個人面對善惡時的抉擇和自我救贖歷程。
  • 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 為你的影子點亮生命的光芒
    與影子對話的人《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一部小說。小男孩對母親、父親的愛;對那些一直陪伴在他左右的朋友的愛;對克蕾兒的愛……《偷影子的人》是一本可以讓人回到童年的書。沒有阿諛奉承,沒有金錢、權利、地位,只是單純地講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 只想擺脫你的影子,卻已成為你的影子
    不喜歡山姆就這樣莫名其妙被休假,被傷害好不容易再燃起一次希望,就被一個半醒不醒似醒非醒都不知道主動追求還得讓別人來罵醒的人搶走自己的希望? 所有的結局只歸結於一句話:只想擺脫你的影子,卻不知我已變成了你的影子。大家都想重新開始,結果是大家都在尋找從前的你。
  • 分析《女心理師》中,心理師賀頓的自我心理病態和救贖
    小說主要塑造了心理師賀頓的親身經歷,以及在賀頓眼中病患的內心經歷,以錯綜交錯的人物情感為支撐,從而達到了叩問人性,直擊生命與人性之美之複雜的效果。而通過弗洛伊德理論,我們方能真正看清心理師賀頓,其自身心理病態的形成及自我救贖的過程。
  • 肖申克的救贖:內心有希望,堅持自己終會實現夢想
    好久就聽說《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很不錯,昨晚找出來看了一遍。真的是一部不錯的電影,男主角安迪在肖申克監獄服刑20年,終於通過自己一步步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成功越獄,既懲罰了邪惡的典獄長,又實現了自己夢想,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