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裡,我都會一直想著你。」
《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創作的第10部作品。該書,與《伊斯坦堡的假期》和《如果一切重來》並列為馬克·李維的「溫情三部曲」。
當年,大導演史匹柏在閱讀他的作品《如果這是真的》時,僅看了兩頁書稿,便重金買下了其電影版權。
《偷影子的人》在法國上市一周,便狂銷45萬冊,位列全年銷售排行榜總冠軍。法國媒體曾驚嘆:「銷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還快!」2013年,該書入選我國中宣部向大眾推薦的50本書之一。
讓我不禁讚嘆,此書到底具有怎樣的魔力,能讓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滲透進讀者群中?
馬克·李維曾說:「一個人物和一座城市在我的筆下誕生,卻從來不需要知道其名稱。」
偷影子的男孩,從頭到尾都沒有名字。可是,他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實上,這也正是作者創作技巧高深之所在,藉以「男孩」的身份,引發千千萬萬讀者的共情。
「男孩」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千千萬讀者的縮影。
每一個人都擁有童年,有童年時期的挫折,有青春期的第一次懵懂,有愛情的嘗試,有友情的共盟,有親情的不舍,所有的這些,都是每一個人平凡人,貫穿一生的舞曲。
「男孩」的存在,便是讓我們從「他」的人生歷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山本耀司曾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而這,便是影子存在的最大意義。
我們藉以「男孩」與他人的人生歷程,通過與「他」的影子重疊,引發自己的共鳴:了解自己,從而實現自我救贖,成就更好的自己。
此文,從小說的人物:男孩、伊凡,呂克,這三個視角出發,以「友情」作為貫穿全文的主線,愛情、親情為輔線,進行分析。
「為每一個你所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為他們找回隱匿的記憶拼圖,這便是我們對你的全部請託。」
這是影子對男孩的請託,也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影子存在的意義,以及影子選擇「男孩」的原因。
文中的影子,類似於「讀心術」,男孩可以通過與他人的影子重疊,從而了解對方的過去,窺視他人內心深處的秘密。
那些隱藏在記憶深處,讓自己無能無力,可又無可自拔深陷其中的秘密。這些秘密,成為了每一個人「不幸福」「不快樂」的源泉。終其一生,如蝕骨之毒,纏繞他人,不死不休。
只有直面內心真正的恐懼和執著,方有戰勝它的可能性。
男孩,自童年起,便過上了不幸的生活。六年級轉學,被班上的高大個馬格所欺負。他暗戀的對象伊莉莎白,最後,又與他的死對頭馬格雙宿雙飛。
男孩很絕望,渴望擺脫這一切的不幸:「我的童年就在那裡,帶點憂愁又有點悲痛,在這外省的小城市裡,我拼命等著伊莉莎白垂憐而看我一眼,在絕望中等待長大。」
幸運的是,影子的出現,讓他找到了自我突破的契機。他開始變得自信,並且競選班長。他想超越馬格,從此不再被他欺負。
在男孩的不斷努力,以及警衛伊凡和同學呂克的「幫助」下,他成功了。連續三屆當選班長,賦予了他相當大的影響力和自信心。
可是,伊莉莎白的選擇,在無形之中,還是為他蒙上了一層愛情的傷。
直到後來,他對伊莉莎白的情愫,連他自己也無法分清,那是對伊莉莎白單純的喜愛,還是摻雜著大部分對於馬格的報復在內。
哪怕兩年後,男孩吻了伊莉莎白。可他的內心,是那麼的不屑。一個選擇了他敵人的女人,根本不值得他喜歡。
這種愛情缺失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為男孩愛情之路的坎坷,埋下了根。
他的父親,在他年少時,便離開了他,離開了他的母親。父親的離開,導致他耿耿於懷。
他認為,父親離開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懦弱和無能,才導致沒能留住父親。為此,這成為了男孩,一生不解的癥結。
童年時期的男孩,渴望長大,成為大人。可他不知道的是,人生的困頓,往往便是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年幼的他:「我一直想揮別童年,成為大人,可童年卻緊貼著我的皮肉,鑽入這具對我而言太擠又太小的身軀裡。」
長大後,他終於成為一實習醫生。他收穫了與蘇菲的朋友之愛、肉體之愛,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可是,他卻遠離了母親。直到母親離世時,他才懊悔不已:「我學醫的目的,原是為了照顧媽媽所有的病痛,卻竟然沒察覺出她已經生病了。」
當母親離世後,才告知他真相:父親並沒有拋棄他,相反,父親一直愛著他,每年都參加他的學業典禮,每年都給他寫信,只是被母親偷偷地藏了起來。
在得知他所奢望的父愛,原來一直就在身邊時,男孩終於釋然了。
曾經,他利用影子的神奇魔力,幫助了克蕾兒、呂克、伊凡,可他卻無法利用影子來幫助自己。
因為人生的有些坎坷,惟有自渡,方能得以解脫。
在打開心結後,男孩才終於有了足夠的勇氣,去尋找自己的愛情——克蕾兒。
克蕾兒是男孩年少時的伴侶,他珍惜這個可以傾訴的夥伴。克蕾兒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對他的赤誠,深深感動了他。
同時,在伊莉莎白事件中,男孩一直處於感情受傷階段。此刻,他正需要另一個人來填補內心的空白。
當然,克蕾兒是一個善良的姑娘,不論他的初心如何,兜兜轉轉,克蕾兒還是入了他的內心,成為了他一生都忘不掉的人:一個會用風箏向你寫出「我想你」的女孩,真是讓人永遠也忘不了她。
最終,在離別多年後,歷經坎坷,他還是找回了她,他年少的摯愛,他一生的牽掛。
他找回了自己,也找回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伊凡是男孩在新學校認識的第一個朋友,也是忘年交。在男孩事件上,伊凡曾給予他勇氣和幫助。後來,二人便順理成章成為了好友。
在一次火災中,伊凡的影子前來找他,讓他去救伊凡。後來,男孩才得知伊凡不顧生命留在小屋的原因:那裡有母親給他寫的信。
可事實上,伊凡的母親,在生下他後便離世了。他從未見過自己的母親。所有的信,都是他杜撰出來,自己以母親的名義寫給自己的。
文中曾這樣形容伊凡:「媽媽的存在就像一口深不見底的井,一口無法被填滿的悲傷之井,而伊凡只能以杜撰出來的信,為這口井封上蓋子。」
後來,男孩得知真相後,請求自己的母親寫一封信給自己:書寫出對自己的希冀。
男孩再偷偷把信放到了學校的小屋中。
不久後,伊凡在燒毀的小屋,無意中發現這封信。他,終於釋然了。
他希望,他能遵循「母親」的願望:「我最大的心願就是你將來能開心地成長。」
這是從沒感受過母愛的伊凡,第一次切身觸碰到了母愛的存在,這一束光,點亮了他的希望,成為了他黑暗人生中的燈塔。
正因為有了男孩的幫助,才導致被執念所困的伊凡,走了出來。
他終於幡然醒悟,原來過去他,浪費了太多的時光,消耗在一些無意義的事情上。這份執念,在無形之中,操縱著他,讓他找不到人生的出口:
「其實待在這裡這麼多年,我都活在過去,把自己禁錮在童年裡。但是從今以後,我就自由了,我還有時間去彌補,我得去建立一個真實的人生,一個讓我最終會得到幸福的人生。」
幸運的是,被童年所囚禁的伊凡,終於破殼而出,從執迷不悟的深淵中,走了出來。
這也是影子存在的最大意義:幫助他人認識自己,走出自己的囚徒困境,實現自我救贖,從而過上更好的人生。
呂克是男孩的同學,後來成為了他的第二個好朋友。呂克的父親,經營著一家麵包店。從他幼時起,他的父親便希望他將來能繼承他的事業,成為一名麵包師。
而呂克從小的夢想,便是成為一名醫生。只是迫於現實的無奈,呂克沒有上大學,而是留在了小鎮,跟隨父親學習製作麵包。
多年以後,當數年不曾相見的昔日好友,再次重逢,男孩偷了呂克的影子。
從他的影子中,男孩得知,原來呂克過得並不開心。他的內心,被一個巨大的遺憾充斥著,因為他沒能成為一名醫生。
男孩後來偷偷找過呂克父親,呂克父親當時大發雷霆,把男孩轟走了。可事後,父親還是給予了呂克自由,讓他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在幾經嘗試過後,呂克才恍然大悟,原來醫生只是他的夢想而已。
這份夢想,跟他想像中的,很不一樣。這份巨大的落差,是他所無法接受、無法容忍的。
終於,呂克開始進行自我反思:「我過去捏的是麵團,不是活生生的血肉;我過去割開的是麵包,不是沾滿血的襯衫和長褲,尤其我從沒聽過奶油麵包瀕臨死亡的悲鳴,即使我往它頭上紮上一刀。老友啊,我真的在自問是否適合這一行。」
這時,他才發現,原來他並不適合做一個醫生。
馬克·李維
相反,當他在海邊為老人們製作烘餅,看到他們心滿意足的幸福笑臉時,他才明白,原來,並不是只有醫生才能拯救他人,美食也能。
原來,擁有一雙點石成金的手,也是一種醫術,因為它治癒了大家的胃和心情。
他開始找回了讓自己幸福快樂的源泉:「知道嗎?我很懷念這種感覺,看著清晨第一批客人胃口大開地來到麵包房,看到他們很幸福。」
其實,呂克的抉擇,是很多人曾面臨過的典型問題:追逐夢想,還是接受現實。
呂克曾說:「我在這裡不快樂。我曾經以為,當上醫生能改變我的處境,我的父母會以我為榮;麵包師傅的兒子成為醫生,這會是個多麼美好的故事。爸爸想讓我學會的技藝,正是我想從事的工作。」
事實上,他的夢想並沒有錯。
蔡加尼克效應認為,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之前,他之所以對沒能成為醫生而耿耿於懷,導致他無法感知到當下的幸福,是因為從前的他,沒有機會去嘗試,去試誤。
心理學中,還有一種被稱為「格式塔效應」的現象,它解釋了大腦對不完整信息所進行的補充。簡單來說,大腦會根據你的傾向,進行腦補美好。
正因為呂克從沒有機會成為醫生,所以他在腦海中,便把醫生這份職業,理想化、神聖化,以至於形成了求而不得的執念。
格式塔效應和蔡加尼克效應交相呼應,便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以至於,成為了呂克多年以來不幸福生活的根源。
事實上,呂克的經歷也告訴我們,夢想往往是空中樓閣,而現實才是腳踏實地的幸福。無論夢想能否實現,只有適合自己的職業,以及能讓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才是充滿意義,並且值得人們追求的。
而這,也是生而為人所存在的最大意義。
很多時候,幸福往往就是自己的身邊,只是因為自己的固執,導致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被堵塞了。
這個時候,希望你可以靜下心來,聽聽影子的聲音,那也是你自己的心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而為人,幾乎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執念。這些執念,有的伴隨你一陣子,有的卻貫穿了你的一生。
細細想想,你有沒有因為什麼事件,而對自己耿耿於懷?當下的你,是幸福的嗎?我們能不能聽見自己影子的聲音,從而擁抱自己的內心?從文中的故事,我們又能得到哪些新的啟發?
① 男孩的故事,告訴我們:
父親的愛,一直就在身邊,只是被面紗給蒙蔽了,導致他一直感受不到。
母親的愛,是那樣的炙熱,母親永遠希望自己孩子,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可惜,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應當在父母在世時,將自己的一部分心力,用在他們的身上,來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情。而不是以工作忙為藉口,疏遠他們。
父母給予你的愛,從來就不是奢求你給予他們物質上的回報,這份回報,只需要你能時常記得他們,偶爾關心下他們,抽時間陪伴他們,便好。
陪伴,便是最長情的告白。
男孩的愛情之路,也告訴我們:我們應當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尋屬於自己的真正幸福。同時,不為了短暫的歡愉,而將就自己。耽誤自己,也誤了她人。
② 伊凡和呂克的故事,告訴我們:
我們應當直面自己的內心,找到適合自己的路:那條自己真正想走,並且能讓自己開心幸福的道路。
我們應當認識到自己的缺陷,不被執念所束縛。同時,應當勇敢地打破思維禁錮,實現自我救贖。
③ 莎士比亞曾說:「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擁有幸福的幻影。」
影子,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它代表了一種虛無縹緲的存在,一種如海市蜃樓般的幻影。
可影子存在的真實意義,從不是讓我們駐足於它的表面意向。我們應當學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以影子為鏡子,來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從而實現更好的自己。
那麼,這就需要我們鼓起勇氣,去揭開影子的神秘面紗。
認知失調理論認為:當個體認識到自己的態度之間、或者態度與行為之間存在著矛盾時,會導致心理緊張。同時,個體為了解除緊張,會使用改變認知等方法,來力圖重新恢復平衡。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初的男孩、呂克、伊凡,會沉浸在自己的執念中,無法自拔的原因。
簡單地來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嘗試著去改變自己,是一個會讓自己在精神上,變得異常痛苦的過程。
所以,繼續沉浸在執念中,擁抱影子,成為很多人逃避問題,逃避現實的解決方式。
可是,這往往只會導致問題愈演愈烈。
我們應當勇敢直面自己的影子,擁抱自己的內心,學會以影子為鏡子,打通內心之路,走出內心的困境,實現自我救贖,成就更好的自己。
記住,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
馬克·李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