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錦繡南歌》,大家都很討厭沈樂清,而我最敬佩的卻是她。大家都只看見沈樂清的壞,卻沒有看見她身上的優點,這些可以說是劇中任何一個人都無法相比的,包括沈驪歌都不如她。
沈樂清一直知道沈家人一直把自己當做嘉兒的替身,她也很樂意這樣。沈樂清是沈父弟弟的女兒,在沈樂清父母去世後,沈母就把沈樂清接到家裡。
雖然表面上沈家人都把沈樂清當做家人,可是沈樂清知道,他們對她的好都不屬於她,而是屬於嘉兒的。沈母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嘉兒,沈樂清雖然表面上說希望沈母能夠找到嘉兒,但其實她希望他們永遠不要找到嘉兒。她害怕嘉兒回來後,沈家人會把一切還給嘉兒。
在嘉兒也就是沈驪歌還沒有回來時,沈樂清真的對沈家人很好,她一直陪伴沈母。可是當驪歌回來以後一切都變了,家裡人全部投向驪歌。
就連一向疼愛她的沈母都對她不耐煩,當沈樂清拉著驪歌的手問她在外面的情況,沈母就一把拉開沈樂清,沈樂清一臉不知所措。可能就是那時,沈樂清才開始恨驪歌的。
沈母在這點上確實做的不對,雖然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兒很高興,但是也不應該忽慮養女。本來沈樂清想要親近驪歌的,結果反而恨驪歌。
別說是養女了,就算沈樂清是沈母的親生女兒,當父母為了自己的姐姐冷落自己,心裡也會難過,時間長了就會讓沈樂清厭惡家裡的人。
大家都在說沈樂清惡毒,可把她推向這的不正是沈家的人嗎?
雖然我不贊同沈樂清的做法,但是我能夠理解沈樂清,雖然看上去是風光無限的大小姐,其實就是一個寄人籬下的丫頭。她每天都在小心翼翼,害怕沈家人不高興。
沈樂清的黑化是有原因的,一個從小在別人家長大的孩子,心思比較多。一句不經意的話或一個動作都會對她造成傷害,沈母經常在沈樂清面前提起驪歌,沈樂清其實心裡很受傷,她覺得無論自己做的怎麼樣,永遠無法和驪歌比。但是沈樂清很會隱藏自己的心思,不願讓旁人看穿半分。
所以說一個人的生存環境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脾性,我們沒有沈樂清寄人籬下的經歷,自然也無法體會她的心情,更不能理解她的做法。
大家會說驪歌也是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為什麼她就不會黑化。因為沈驪歌雖然是在師父身邊長大,但是驪歌的師父從小就偏心她,有好吃的總會留一份給她。
一個從小長輩就偏心她的人,又怎麼可能理解一個不被長輩重視且從小寄人籬下的人心理呢?
所以我們不要輕易地評價別人,因為她的人生我們沒有經歷過。我們總是用我們的經歷去評判別人,殊不知如果我們經歷過他們所經歷的,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沈父沈母本來想把沈樂清遠嫁,可是她不願意一輩子就在一個小小的地方。她就找到陸遠,讓陸遠幫助自己,她願意為陸遠做事。
陸遠把她安排到彭城王府做丫鬟,剛到府裡就被彭城王妃打壓,所有宮女都不願理她,害怕得罪彭城王妃。
可是沈樂清很會討好人,她把自己的好東西都分給這些丫鬟,這些丫鬟就沒有再針對她。
我們遠遠低估了沈樂清,原本高高在上的大小姐,搖身一變變成伺候人的丫鬟,這些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接受。沒想到沈樂清還能怡然自得,並沒有什麼不適應。
沈樂清從小寄人籬下,早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她能夠看穿人心,再把話說到別人心坎裡。
我們在吐槽沈樂清時就沒有想到,沈樂清其實比我們強太多了。現在的人大多嬌生慣養,只要有點不如意就開始抱怨社會不公平。
莎士比亞說過:「患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顯出非常的氣節,命運的鐵拳擊中要害的時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處處之泰然。」
我在想如果沈樂清是身在現代,就憑她的隱忍和擦眼觀色,還有她在逆境中沒有抱怨,而是不斷突破,她一定能在職場上大放光彩。現在很多人都沒有沈樂清的魄力,有的人因為工作崗位的調換而怨天尤人,有的人因為裁員而自暴自棄。
我其實很佩服沈樂清這樣的女子,她有這樣的結局也不全是她的錯,也許真的是造化弄人。假如她是在父母跟前承歡膝下,也許就不會造成今天的局面,可惜沒有如果。
通過沈樂清可以給很多父母一些警醒,自己的孩子如果可以還是要多花點時間陪陪。從小被父母疼愛長大的孩子,不說能夠有多大成就,但至少在心理上是健康的。
也奉勸那些領養孩子的,無論自己將來有沒有自己的孩子,請不要區別對待,既然做了他們的父母,就要對他們負責。不要讓沈家的悲劇再次重演,如果真的有來生,我希望沈樂清能夠在父母膝下承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