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轉眼又到暑假了,小區裡頓時熱鬧起來。有的家長由於自己工作較忙,所以會在假期的時候把孩子送回爸媽家,讓爸媽幫著帶孩子。等到孩子開學的時候才把孩子接走,很多老人又開始孤零零的了。昨天過去和一位老人坐著聊了一會兒。
老人說:&34;我們對自己兒女的期望總是高的,期盼他們長大了可以多回來看看我們。所以我們怕孩子成為&34;,自己翅膀硬了,以後就再也不飛回來了。
看了《都挺好》這部劇,我們很多人對蘇大強的處境還是非常理解的。老伴活著的時候,不待見自己的大女兒明玉。
可是等到老伴走了才知道女兒的好,其餘兩個兒子都因為各自的家庭和工作沒有時間照顧自己。小兒子甚至還認為爸爸太臭不洗澡每天都嫌棄。那麼真的等我們老了的時候,孩子會真的成為我們所謂的白眼狼嗎?
其實不是,結合很多自己採訪過的案例以及目前關於兒童心理教育的研究表明,老大長大以後是最孝順的孩子,不管你有幾個孩子,老大長大以後都是最孝順的。所以知道了這一點,那麼我們要不要對老大更好一些呢?
目前經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老大作為家中的第一個孩子,其往往在心理上會趨向於承擔責任型人格。老大有的時候相比弟弟妹妹他們更多的是幫助父母多做一些家庭零活或者是一些複雜的工作。他們自己也會在心理上趨近於這種老大的責任感。因此&34;
1、老大人格氣質更偏向於&34;
經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研究表明,老大和老二的人格氣質成分是基本不同的。我們有的時候會發現,在爸媽面前,老二會比較活躍一些或者是討喜一些,但老大可能就比較沉穩一些。這就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年齡及所處的地位所造成的氣質類型差異。
2、老大更願意幫助父母承擔家務
相比老二,老大更願意幫助父母承擔家務。這是因為他們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有必要幫助父母承擔家務,他們是長子,他們有責任照顧好弟弟妹妹或者是給爸媽分憂。因此在這一點上也更加說明了老大長大以後也還是這樣,會孝順父母,不會成為我們父母眼中的&34;。
3、不被注意到的老大渴求更多的愛
在我們生活中有的時候會發現,父母越是偏愛哪個孩子其實哪個孩子往往是不孝順的。相反父母平常對這個孩子的愛給予得比較少,但孩子往往是最孝順的。
這可能與這麼一句話有關&34;。所以老大在平時生活中其實是不太能被父母注意到的,他們在父母老了的時候會渴求父母對自己的愛多一些。因此這也奠定了老大在以後會成為最孝順的那個孩子。
教育孩子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我們可以在當下教育好,孩子但誰也無法準確地預測未來。
畢淑敏曾說:&34;
1、教會孩子分享
研究表明,孩子2-3歲時的共享行為實際上已經出現;以後會慢慢發展起來。孩子的分享行為也是心理學上我們判斷孩子社交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教會了孩子分享,孩子自然就懂得了分享,他們會懂得把好的東西分享給父母分享給家人。
2、通過閱讀繪本引導孩子學會感恩
我們生而為人,要感恩很多東西。小的時候感恩父母把好吃的好用的都買給我們。長大了我們感恩父母對自己的培養讓自己可以走得很遠。同時我們也感恩時間、感恩自然我們感謝它們給我們的饋贈。因此我們父母要通過自己平時的表現和帶孩子閱讀一些好的繪本來引導孩子學會感恩。
一個懂得感恩和分享的孩子,他們必然懂得&34;的含義,不是在嘴皮子上說一說,而是要真正懂得&34;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