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天生的標籤》之前,儘管我知道種族歧視是美國的常見現象,卻不很了解清晰的歷史脈絡。
對歷史無知,便會不自覺懷著期待,以為未來會如理想般走勢,以為生來平等的價值觀符合全人類,而實際上,當下不過是歷史留下的答案,我們的自以為,前人也曾有,至於我們期待的答案,大約從前人於當下的嘆息裡已可知。
公元前384年,到前322年,是亞里斯多德生活的年代。你大概不會相信,從那時起,他編造的氣候理論,用來證明黑人劣等,已經非常受清教徒追捧。
所謂氣候理論,認為生活在極端炎熱或寒冷氣候下的人,在智力、身體、道德上都更低劣,因此這類人長相醜陋,缺乏自由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基於此,亞里斯多德直接給非洲人貼上了低等標籤。清教徒則受其影響,相信某些群體比其他群體卑微。因此,氣候形如枷鎖,不是誰主動選擇,而是天生被鏈條束縛,擺脫不得。
既然每個人各有思想,那麼有支持者,自然也會有反對者。於是,種族問題從未有過集體論調。向來是哪方勢力強,哪方勝出。
即便歐巴馬當選總統,也並不意味著白人對種族主義的反對,或者說黑人對種族無歧視。第一位非洲種族主義者是利奧·阿非利加努斯,即便是非洲人,他同樣認為白人優於黑人。
除了氣候理論,黑人天生卑賤的理由,還有詛咒理論,即他們是被上帝懲罰的存在。
雖說兩者都與排斥有關,但氣候理論是對種族的同化。給黑人換個環境,他們就有可能變成白人。而詛咒理論,則是完全認定黑人的低等,任何環境都無法改變。
我們如今看來,這兩種說法太過荒唐。對黑人的迫害不存在合理性,之所以硬要找個藉口,不過是白人試圖讓奴役變得合理的手段。天生的標籤是白人強加給黑人的,目的是消解罪孽,讓一切看起來合乎情理。
《天生的標籤》分為五個部分,每部分一個主要人物,分別是:科頓·馬瑟、託馬斯·傑斐遜、威廉·勞埃德·加裡森、杜波依斯和安吉拉·戴維斯。
這五人持哪種觀點?你需要先了解三種類別:種族隔離主義者、主張社會同化者和反種族主義者。第一和第三種好理解,第二種指的是,在這類人看來,黑人若能努力和白人一樣優質,才有存在的價值。也就意味著,黑人無權擁有自我。
你會發現,人們做出選擇後,可能從一而終,也可能半途反悔。嘴上說反種族主義,行動卻不符。你也會發覺,無論選擇某個主義,都將置於混亂。一旦有別,就有分歧。
科頓·馬瑟成為哈佛生那年,只有11歲,人稱神童。成年後,作為社會同化者的他,認為優雅的美國奴隸制,比野蠻的非洲自由更好。
那些被白人同化的黑人,他稱之為上帝僕從的奴隸。至於被隔離的黑人,則是魔鬼僕從的奴隸。只要黑人受制於白人的徵服,心甘情願違白人命侍從,那麼他的靈魂將會是白色的。
與科頓·馬瑟不同,託馬斯·傑斐遜顯得言行不一。邊反種族歧視,邊奴役黑人。邊抨擊白人不給黑人自由,邊嘲諷黑人天生的低等。
在他的著作《維吉尼亞筆記》裡,充斥著大量自相矛盾的觀點。傑斐遜離不開黑人,他需要奴隸制來保障其奢侈的生活,縱觀一生,他擁有超過600名黑人奴隸。
這就是富人思維,表面承諾給窮人自由,前提是無損自身利益。先假意說幾句漂亮話,讓對方感恩戴德,隨後無條件臣服。實際上彼此之間,有道深邃的階級鴻溝,讓富人替窮人說句公道話,不過舉手之勞。因為做不到,窮人也造不成威脅。
真正在廢奴運動中做過努力的是加裡森,然而細品他的言論,不禁令人疑惑,他似乎也是個社會同化者。加裡森強調,黑人若想抵抗種族主義,需要提高智慧和道德。儘管他的出發點是善意的,卻仍帶著對黑人的歧視。
類似令人難以琢磨的還有杜波依斯,他既是反種族主義者,也會社會同化者。反種族歧視表現在他拒絕歐洲是非洲仁慈的教化者,看似尊重非洲人的地位,但同時,他又從血緣、種族等方面,承認非洲的低等。
如果問這五人裡最堅定的反種族主義者是誰,非安吉拉·戴維斯莫屬。在她的職業生涯中,曾不遺余力為黑人辯護。戴維斯最著名的論文,名為《女人、種族和階級》,是對黑人女性面對種族鬥爭時,強有力的回應。
作者用人物串聯起本書,書裡涵蓋有各種名人,他們在與種族相關的問題上,扮演著各自角色。儘管幾位主角並非單打獨鬥,卻也難以輕鬆扳倒對方。
究其原因,一方面,當事人徘徊於種族主義者、反種族主義者和社會同化者三類之間,有損凝聚力和判斷力;另一方面,多方勢力處於均衡狀態,各有支持者和反對者,誰也不能奈何誰。正因如此,種族問題從歷史延續至今,始終找不到解法。
在追求黑白平等的過程中,種族改革者用過三種策略:自我犧牲、勸善活動和教育勸說。
白人以獲利為前提,要求黑人自我犧牲。好像黑人活於世,就該利他。而在作者肯迪看來,反種族主義者不一定非要利他,只需要有明智的利己。因此企圖讓黑人犧牲自我,來迎合白人,只會使前者加倍受辱。
所謂明智的利己,包括不輕易回應勸善行動。那些認為黑人越努力,地位越高的說法,反而會起副作用。黑人不必追趕白人,保持自我特色即可。
至於那種認為種族歧視,可以通過教育來說服的做法,同樣天方夜譚。教育不能制止白人對黑人的迫害,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假如教育有效,就不致至今仍無出路。
種族改革者是好意,只可惜三種策略都已失敗告終。因為只要白人不放棄對利益的索取,仍渴望階級帶來的榮耀,就不會停止對黑人的排擠。
黑人所受的恥辱,儘管與天生自帶的標籤無關,但白人若繼續裝傻,將一切推給舊日滑稽的結論呢?或者無視平等,任性妄為呢?慾壑難填,只怕他們希望填補欲望的黑人,愈多愈好。
既知黑白平等難求,該放棄嗎?當然不。黑人該享有和白人同等的待遇,不用改變自己也能享受陽光普照,黑人可以盡情歡樂,舉起酒杯與白人碰杯,圍著篝火手牽手一起舞蹈。
他們首先是人,其次是黑人或白人。
如果未來真如肯迪所言:沒有永垂不朽的權力,會有那麼一天,美國人會意識到黑人唯一有問題的地方,就是他們認為黑人有點問題。
若果真如此,便將皆大歡喜,將是人性的勝利。但從目前來看,這一天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