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天生的標籤》:美國黑人能等來黑白平等嗎?

2020-08-27 七頃茶館

在讀《天生的標籤》之前,儘管我知道種族歧視是美國的常見現象,卻不很了解清晰的歷史脈絡。

對歷史無知,便會不自覺懷著期待,以為未來會如理想般走勢,以為生來平等的價值觀符合全人類,而實際上,當下不過是歷史留下的答案,我們的自以為,前人也曾有,至於我們期待的答案,大約從前人於當下的嘆息裡已可知。



01、解讀書名


公元前384年,到前322年,是亞里斯多德生活的年代。你大概不會相信,從那時起,他編造的氣候理論,用來證明黑人劣等,已經非常受清教徒追捧。

所謂氣候理論,認為生活在極端炎熱或寒冷氣候下的人,在智力、身體、道德上都更低劣,因此這類人長相醜陋,缺乏自由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基於此,亞里斯多德直接給非洲人貼上了低等標籤。清教徒則受其影響,相信某些群體比其他群體卑微。因此,氣候形如枷鎖,不是誰主動選擇,而是天生被鏈條束縛,擺脫不得。

既然每個人各有思想,那麼有支持者,自然也會有反對者。於是,種族問題從未有過集體論調。向來是哪方勢力強,哪方勝出。

即便歐巴馬當選總統,也並不意味著白人對種族主義的反對,或者說黑人對種族無歧視。第一位非洲種族主義者是利奧·阿非利加努斯,即便是非洲人,他同樣認為白人優於黑人。

除了氣候理論,黑人天生卑賤的理由,還有詛咒理論,即他們是被上帝懲罰的存在。

雖說兩者都與排斥有關,但氣候理論是對種族的同化。給黑人換個環境,他們就有可能變成白人。而詛咒理論,則是完全認定黑人的低等,任何環境都無法改變。

我們如今看來,這兩種說法太過荒唐。對黑人的迫害不存在合理性,之所以硬要找個藉口,不過是白人試圖讓奴役變得合理的手段。天生的標籤是白人強加給黑人的,目的是消解罪孽,讓一切看起來合乎情理。



02、五個部分想表達什麼?


《天生的標籤》分為五個部分,每部分一個主要人物,分別是:科頓·馬瑟、託馬斯·傑斐遜、威廉·勞埃德·加裡森、杜波依斯和安吉拉·戴維斯。

這五人持哪種觀點?你需要先了解三種類別:種族隔離主義者、主張社會同化者和反種族主義者。第一和第三種好理解,第二種指的是,在這類人看來,黑人若能努力和白人一樣優質,才有存在的價值。也就意味著,黑人無權擁有自我。

你會發現,人們做出選擇後,可能從一而終,也可能半途反悔。嘴上說反種族主義,行動卻不符。你也會發覺,無論選擇某個主義,都將置於混亂。一旦有別,就有分歧。

科頓·馬瑟成為哈佛生那年,只有11歲,人稱神童。成年後,作為社會同化者的他,認為優雅的美國奴隸制,比野蠻的非洲自由更好。

那些被白人同化的黑人,他稱之為上帝僕從的奴隸。至於被隔離的黑人,則是魔鬼僕從的奴隸。只要黑人受制於白人的徵服,心甘情願違白人命侍從,那麼他的靈魂將會是白色的。

與科頓·馬瑟不同,託馬斯·傑斐遜顯得言行不一。邊反種族歧視,邊奴役黑人。邊抨擊白人不給黑人自由,邊嘲諷黑人天生的低等。

在他的著作《維吉尼亞筆記》裡,充斥著大量自相矛盾的觀點。傑斐遜離不開黑人,他需要奴隸制來保障其奢侈的生活,縱觀一生,他擁有超過600名黑人奴隸。

這就是富人思維,表面承諾給窮人自由,前提是無損自身利益。先假意說幾句漂亮話,讓對方感恩戴德,隨後無條件臣服。實際上彼此之間,有道深邃的階級鴻溝,讓富人替窮人說句公道話,不過舉手之勞。因為做不到,窮人也造不成威脅。

真正在廢奴運動中做過努力的是加裡森,然而細品他的言論,不禁令人疑惑,他似乎也是個社會同化者。加裡森強調,黑人若想抵抗種族主義,需要提高智慧和道德。儘管他的出發點是善意的,卻仍帶著對黑人的歧視。

類似令人難以琢磨的還有杜波依斯,他既是反種族主義者,也會社會同化者。反種族歧視表現在他拒絕歐洲是非洲仁慈的教化者,看似尊重非洲人的地位,但同時,他又從血緣、種族等方面,承認非洲的低等。

如果問這五人裡最堅定的反種族主義者是誰,非安吉拉·戴維斯莫屬。在她的職業生涯中,曾不遺余力為黑人辯護。戴維斯最著名的論文,名為《女人、種族和階級》,是對黑人女性面對種族鬥爭時,強有力的回應。

作者用人物串聯起本書,書裡涵蓋有各種名人,他們在與種族相關的問題上,扮演著各自角色。儘管幾位主角並非單打獨鬥,卻也難以輕鬆扳倒對方。

究其原因,一方面,當事人徘徊於種族主義者、反種族主義者和社會同化者三類之間,有損凝聚力和判斷力;另一方面,多方勢力處於均衡狀態,各有支持者和反對者,誰也不能奈何誰。正因如此,種族問題從歷史延續至今,始終找不到解法。



03、種族改革者的三種策略


在追求黑白平等的過程中,種族改革者用過三種策略:自我犧牲、勸善活動和教育勸說。

白人以獲利為前提,要求黑人自我犧牲。好像黑人活於世,就該利他。而在作者肯迪看來,反種族主義者不一定非要利他,只需要有明智的利己。因此企圖讓黑人犧牲自我,來迎合白人,只會使前者加倍受辱。

所謂明智的利己,包括不輕易回應勸善行動。那些認為黑人越努力,地位越高的說法,反而會起副作用。黑人不必追趕白人,保持自我特色即可。

至於那種認為種族歧視,可以通過教育來說服的做法,同樣天方夜譚。教育不能制止白人對黑人的迫害,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假如教育有效,就不致至今仍無出路。

種族改革者是好意,只可惜三種策略都已失敗告終。因為只要白人不放棄對利益的索取,仍渴望階級帶來的榮耀,就不會停止對黑人的排擠。

黑人所受的恥辱,儘管與天生自帶的標籤無關,但白人若繼續裝傻,將一切推給舊日滑稽的結論呢?或者無視平等,任性妄為呢?慾壑難填,只怕他們希望填補欲望的黑人,愈多愈好



既知黑白平等難求,該放棄嗎?當然不。黑人該享有和白人同等的待遇,不用改變自己也能享受陽光普照,黑人可以盡情歡樂,舉起酒杯與白人碰杯,圍著篝火手牽手一起舞蹈。

他們首先是人,其次是黑人或白人。

如果未來真如肯迪所言:沒有永垂不朽的權力,會有那麼一天,美國人會意識到黑人唯一有問題的地方,就是他們認為黑人有點問題。

若果真如此,便將皆大歡喜,將是人性的勝利。但從目前來看,這一天還很遙遠。

相關焦點

  • 豆瓣評分9.2,《殺死一隻知更鳥》|一本寫給成年人的童話
    但普萊西卻認為這條規定違反了憲法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於是普萊西將路易斯安那州告上了法庭,但讓普萊西想不到的是,經過了4年漫長的調查,聯邦最高法院最終還是駁回了他的上訴,理由是:「在黑白種族易於發生接觸的地方,允許甚至要求其隔離的法律,並不必然隱含任何一個種族低劣於其他種族的意思」——
  • 在美國為什麼不能請黑人吃西瓜?
    在美國不能請黑人吃西瓜,這一禁忌,只是在美國獨有,在世界其它地方並沒有。網上很多探索這一禁忌來源的,都是瞎猜胡編,沒有一個說得正確。其實,真正原因是,來自美國馬克·吐溫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 世界以痛吻我,我會像紳士昂首挺胸去面對;為人生而平等而歌唱
    9名年輕的黑人被2名白人婦女指控強姦罪,告上了法庭。經過了一系列漫長且痛苦的審訊之後,9名嫌犯中4人被長期監禁,案件引起了軒然大波。而後在一些優秀的年輕律師們的努力之下,案件被反覆申訴,2名白人婦女的話變得越發可疑,最終案件被推翻了。
  • 美國傑克被查,黑人運動暗湧|50個國家短篇小說3
    前文提及英國哈利和日本織田不二收到邀約,第三個收到邀約的是來自美國紐約的傑克·史密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國黑人,目前住在布朗克斯區,平時在汽車修理店工作。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對紐約市警察行為審查辦公室的數據分析,在明尼阿波利斯,2013年至2019年之間,僅約1.5%的針對警官的投訴導致了停職、解僱或降職。結果也相當有戲劇性,這位黑人小兄弟就是搶劫犯,更準確地說,一個小偷。傑克心裡嘆了口氣,這就是他想讓兒子努力學習的最大原因。
  • 一部美國的近代史—《阿甘正傳》;去追逐屬於自己的快樂。
    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top250第三名,評分9.5。影迷們呢總能從這裡讀出各式各樣的理解,阿甘為什麼總能能獲得成功,因為他堅持;因為他總是隨著自己心的方向前進,就像奔跑一樣。因為他的運氣比較好.......
  • 美國黑人迫使《亂世佳人》下架:電影史上你不知道的種族歧視風波
    早在1940年,放映《亂世佳人》的電影院就被譴責,電影評論家在黑人主流報紙《芝加哥捍衛者報》上發表觀點:「這是針對美國黑人的恐怖武器!」事實上,《亂世佳人》中的確有一些在如今看來非常敏感的元素。比如對蓄奴制度的美化,對3K黨(奉行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組織)的傾向性,以及充滿刻板印象的黑人形象塑造。更糟糕的是,戲裡戲外,《亂世佳人》都深陷種族歧視旋渦。
  • 豆瓣9.2,網飛年度第一爽劇
    >沒想到開播到現在,豆瓣評分直接上了9.2分。即使一點都不懂西洋棋,也能看得很爽果然,沒過幾個月,貝絲就已經能下贏他了還成為了全蘇聯愛棋人士心中偶像般的「美國大使
  • 豆瓣9.2,這尺度竟然能過審?
    開局8.8,一路飆到9.2。 並且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沉默的真相》I 2020 豆瓣評分:9.2和《隱秘的角落》一樣,本劇也改編自紫金陳的小說 可怕的是,劇中的案件似乎都能找到事實依據。 官員性侵幼女,富商賄賂高官,警方投靠惡勢力。
  • 《美國牧歌》:一個人生贏家支離破碎的美國夢
    朋友說,應該是「美國人的夢」,對此我深表贊同。在我所知的關於美國的觀念裡,社會向所有人敞開機會,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成為人生贏家,這是典型的美國人的故事。當年威爾史密斯的《當幸福來敲門》便是最典型的美國夢的闡釋。但如果真的細究,所謂的美國夢,人們追求的大抵還是一個表面光鮮的榮耀,其中主人公自己內在的辛酸和苦痛,恐怕也只有自己可以體會了。
  • 「我不能呼吸」,有沒有一條《地下鐵道》通往自由平等的空氣?
    美國南方和北方雖然已經沒有蓄奴和非蓄奴的區別,然而,卻依舊有黑人和白人的區別。黑人在追求種族平等的路上,依然困難重重,依然危機四伏,依然需要科拉「最原始勇氣」。今天,我想通過《地下鐵道》這本書,分析幾代黑奴在自由之路上的抗爭,循著黑人女孩科拉逃亡的腳步,再次翻開那段黑暗的歷史。人類追求自由平等的路往往不是一蹴而就,從來不是一片坦途。從今天看來,從黑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看來,自由之路充滿著憤怒、血淚、反覆,但我們相信,人類永遠不會停止對自由、平等空氣的追求和抗爭。
  • 非洲裔男子被暴力執法,《相助》告訴你美國的種族歧視有多可怕
    小說正是以這三個女性交替敘述的手法,完成故事架構,極為真實地反映出20世紀60年代美國南部地區白人與黑人天上地下的生存差異,深入刻畫了以艾比琳、米妮為代表的黑人女傭,以斯琪特為代表的尋求平等的新一代白人女性,以及以希莉太太為代表的虛偽、惡毒的白人太太,三個截然不同的階層人物,在黑與白、善與惡的交織中再現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種族問題。
  • 幾本豆瓣 8 分以上的好書推薦
    2.《天生有罪》 ( Born a Crime)- 豆瓣 9.1推薦理由: 這本自傳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脫口秀主持人特雷弗·諾亞 ( Trevor Noah)的自傳, 它保持了諾亞一貫的幽默風格,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他的童年生活, 同時,它也向我們展示了早年南非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
  • 平等不是用來調侃的
    這說明,人人都願意得到平等的對待,表現出來的就是追求「態度的平等」。本質上指的是人格的平等。在造物主面前,人人生而平等。這是人們普遍接受的觀念之一。就是說,對待生命的基本態度應該是平等的,是一種客觀要求。平等是人應該持有的態度:一方面,這是人之為人的標誌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現代人自身素質的一種體現。就人的感覺來說,社會廣泛存在著不平等。這是人的主觀認識。
  • 豆瓣9.2《殺死一隻知更鳥》:我們應該成為怎麼樣的父親?
    《殺死一隻知更鳥》作者以六歲的自己作為第一人稱講述自己和父親和哥哥以及好朋友迪爾的故事,用小朋友的天真善良和黑人白人農民不平等的身份地位形成鮮明對比,引起讀者的共鳴,從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到被人們妖魔化的拉德利家再到父親給湯姆·魯賓遜據理力爭的案件,這其中種族歧視和家庭教育最為被人記住,父親的形象便更為顯著,代表正義、善良、勇敢!這也是父親希望傳遞給孩子的信念!
  • 面對種族困境,藝術是黑人群體的「武器」
    「非洲未來主義」一詞,由美國作家、文學批評家 Mark Dery 在1993年發表的《Black to the Future》一文中首次定義。橫跨科幻/魔幻主義、歷史小說、神話以及非洲文化、政治等範疇。在保留非洲傳統內容同時,將色彩明亮、誇張、科技與未來感濃厚的元素融合其中。
  • 蓋茨比極可能是黑人?不信的話,我給你看證據
    從原著中我們也能看出,湯姆雖然是個混蛋,他不會做莫須有的判斷。面對蓋茨比小粉絲喬丹·貝克的反駁,他的迎戰總是有理有據。 當湯姆諷刺蓋茨比黛西是要「黑人白人通婚時」,貝克又此地無銀三百兩地解釋,「我們這裡大家都是白人嘛。」 貝克的話能作為蓋茨比是白人的證據嗎?
  • 福克納《夕陽》:殘陽的餘暉,照射著美國南方社會的陰暗角落
    ,來窺探福克納筆下沒落的美國南方社會。母親的抱怨不僅能看出她性格中自私冷酷的一面,也能體現她對黑人的蔑視,女僕南希為康普生一家勞累多年,但是在自己陷入困境的時候卻得不到她的半點同情,換來的只是冷嘲熱諷,這種情況出現過多次,可見大家都已經對此習以為常,當時黑人女僕的地位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