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兩個和尚的「情」與「理」

2020-10-27 味道男人


小和尚下山去化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見了千萬要躲開。

上面是一段歌詞,也是一個故事的引子。當故事發展到小和尚真的見到女人後,就出現了有味道的一幕:小和尚暗思惴,為什麼老虎不吃人,模樣還挺可愛。故事到此並未結束,當老和尚說這樣的老虎最厲害後,故事就更有味道了,小和尚嚇得趕緊就跑,一邊跑一邊奇怪:老虎已跑進我的心裡來。

故事結束了,但它給人的回味並沒有結束。

老和尚把女人比喻成老虎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讓小和尚躲開女人,避免犯色戒,起淫心。這與寺院的清規戒律有關,與和尚的修身養性有關。老和尚的做法合理。

小和尚青春年少,雖不諳情事,但情愫待開,見到女人自然會有身體上的生理反應。即使心裡害怕「老虎」吃人,但還是自然感覺到了「模樣挺可愛」,並且當然地「跑進我的心裡來」。小和尚的做法合情。

顯而易見,在這個時候,合情與合理對立成了矛盾。從兩個矛盾的主體可以知道,其實就是老和尚與小和尚的矛盾。



下山一定會遇到女人,對於這種可能性的存在,老和尚自然清楚。小和尚遇到女人後會如何反應老和尚並不清楚,因為小和尚並沒有前科,也並不知道女人對於和尚意味著什麼。在小和尚未遇見女人之前,他仍然認真遵守寺院的清規戒律,還是守規矩的小和尚;老和尚卻預先告誡他,要遠離女人。這裡面耐人尋味。

老和尚的合理推測有這樣幾種可能:首先,認定小和尚有可能犯色戒,這叫一顆紅心兩種準備,或者說兩種可能都存在。提前打預防針沒有什麼不妥。其次,認定小和尚一定犯色戒。這樣就不好說了,明知道徒弟會犯錯仍然讓其下山,老和尚需要承擔責任。最後一種可能,認定小和尚是遵守規矩的好和尚,絕對不會犯戒。但明知不會犯戒卻要告誡,老和尚是不是老糊塗了?這種可能性很小。

但是,不管如何分析,小和尚尚未見到女人,他心裡自然尚沒有「色」、「淫」的意念。而老和尚已經有了色與淫的意識,並把他自己的意識強加在了小和尚身上,然後用發展的眼光把意識發展成了行為,對小和尚進行教化。

小和尚冤枉。



小和尚青春年少,雖然尚不懂男女情事,但見到女人,自然的生理反應,當然會有「模樣挺可愛」的感覺與意識。這說明小和尚是一個健康正常的男人。而老和尚,日垂西山,既不再有青春衝動,更不會有躍馬挺槍的能力,除了「想當年」的感慨外,能做的只能「意淫」之類的事情了。現在看到小和尚正是當打之年,如果能發乎情卻不能止乎禮,在外與老虎偷偷做點什麼,除了眼紅,便是眼紅,繼續感嘆:悔不當初......

小和尚下山化齋,老和尚除了交待「山下女人是老虎」之外,好像別的什麼也沒有做。面對小和尚合乎人之常情的可能,老和尚沒有考慮打破常規,而是沿用傳統辦法對待。老和尚不能與時俱進,有可能與他守舊的思想有關,有可能與他年輕時是好和尚、未曾偷腥感覺吃虧,故而不肯改變常規。這些推測都有可能。

事實上,理應該順乎情的要求,並對情有所引導。合理的規矩應該合乎情感的表達,不合理的約束一定會因為情感的需要而改變。老和尚無力去改變了,但在小和尚身上卻有可能。這不,小和尚說:老虎已跑進我的心裡來。



那麼,我們當然可以把想像延伸下去,一定會發生這樣的後續故事:

小和尚化齋回寺,老和尚自然會有訓話。他閉目端坐:此次下山,可曾犯戒?

小和尚底氣足:弟子牢記佛祖教誨,不敢犯戒。

老和尚一臉不屑:你已破謊戒。

小和尚不解。

老和尚問:山下可有女人?

小和尚:有。

老和尚:你可犯色戒?

小和尚:弟子不敢。

老和尚雙目圓睜:諒你不敢;但你定有淫心!

小和尚頓時神情萎頓,面紅耳赤,開始默默誦經。老和尚臉有怒色:你雖未犯色戒,只起淫心,故罰你日誦經百遍、擔水百桶、劈柴百捆。

看著小和尚年輕健壯的背影,老和尚轉身跪求佛祖:我願日誦經千遍、擔水千桶、劈柴千捆。

見佛祖默不做聲,老和尚跌足長嘆:若來生,再也不當這這鳥和尚!



「情理」一詞,內含寬廣。情在理先,理在情後。所有情的表達,都要以理為其後;所有理的規範,都應以情為其先。正所謂「發乎情止於禮(即理)」,而理的規範,則是「盡人情、近人性」。情合乎理、理合乎情,若能如此,則是真人性。


相關焦點

  • 消失的女孩:情與理的矛盾
    但,實際上,這篇文章,卻沒有懸疑推理那種恐怖感,相反,在這裡看到的更多的是情,親情,溫情,與理性的矛盾。 在這本書裡,主流並不是懸疑推理,更多的是對「情」的思考。 親情一定是溫馨的? 答案可能並不是完全確定,親情可以很純粹,但也有時候會摻假。比如薩米的原生家庭,父母的婚姻就是貌合神離狀態:兩個人想維護這個家庭,但是,婚姻出現了裂痕,父親是同性戀,母親只能把自己寄託於教會,在「毒蛇與蠍子」裡尋求救贖之道。
  • 兩個和尚在被窩裡的對話
    在一座破舊的廟宇裡,一個小和尚沮喪的對老和尚說:「我們這一個小廟,只有我們兩個和尚,我下山去化緣的時候人家都是對我惡語相向,經常說我是野和尚,給我們的香火錢更是少得可憐。老和尚披著袈裟什麼話也沒有說,只是閉著眼睛靜靜地聽著。
  • 《水滸》雜談(二)
    魯智深在五臺山做和尚,因嘴裡淡出鳥來,在半山腰搶了人家一桶酒喝了。一桶酒二、三十斤總是有的,魯智深一口氣喝了,焉能不醉?接下來便發起酒瘋,把個五臺山眾僧打了個屁滾尿流。第二次喝醉了,更不像話,連菩薩都打。
  • 《水滸》雜談(六)
    宋朝時期,名字前加渾號的來源我想有兩個方面僧、道類:花和尚、行者。星宿類:智多星、井木犴、天目將、獨火星、毛頭星。《水滸傳》渾號的雜談就此打住。下一部分將來淺談《水滸傳》中土話諺語。希望大家繼續關注。
  • 「民間雜談」食日的天狗竟是女的?地藏菩薩入地獄就是為了救她
    有一天,目連之母惡從心來,想到和尚每日吃齋念佛,守清規戒律要讓他們嘗一嘗肉的滋味,看他們破戒之後的表情。於是吩咐下人用狗肉做了360個狗肉饅頭,送到寺院裡謊稱饅頭施齋。目連知道此事苦苦勸說其母,在勸說無果後,偷偷派人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知曉事情後也沒有點破,讓人做了360個素饅頭,藏在每一個和尚的袖子裡。
  • 鬚眉膽大扮嬌娘,理判明察搗尼庵
    一日將晚,理刑在院中見有一小樓極高,隨步登樓,只見樓中塵積,是個久無人登的所在。理刑佇立許久,遙望側邊,對面也是一座小樓。樓中有三五個少年女娘,與一個美貌尼姑,嘻笑玩耍。理刑躲在暗處,只見尼姑與那些女娘嘻嘻鬧鬧,好不熱鬧。理刑看了搖著頭道:「好生作怪!若是女尼,緣何作此等情狀?事有可疑。」次日,問皂隸左側有個庵是幹嘛的?皂隸道:「是某爺家功德用。」理刑道:「男僧在內?女僧在內?」
  • 三國雜談第九章-進軍官渡(完結),長篇圖文持續更新中
    前八章詳見: 三國雜談第一章-東漢末年大背景三國雜談第二章-袁紹的布局三國雜談第三章-漢末人間煉獄三國雜談第四章-曹操的崛起三國雜談第五章-四戰之地三國雜談第六章-河北爭雄三國雜談第七章-徐淮攻略三國雜談第八章-官渡風暴前夕如果跟著我的故事讀下去,相信會對三國有一個不一樣的感悟~~~歡迎大家與我共同探討。
  • 民俗: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什麼意思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簡單,但是說明的寓意很深刻,它主要是表明如果沒有做好人員的分配,就很可能會出現人員相互推諉,導致不能不能做好事情現象。在很多以前,一個廟裡住著一個和尚,他每天都要去比較遠的地方挑水喝,後來,又來了一個和尚,他們就一起抬水拿到山上去喝
  • 《水滸》雜談(三)
    《水滸傳》中,雖然其中有兩個章節牽涉到性描寫(這婆娘心術不正,與管家偷了情,還想謀奪家產,死得不怨。)(二)娼妓:(最有點名氣的是李師師,但沒在七十回本中出現,所以不在評論之內)白秀英、李瑞蘭、李巧奴。白秀英死於雷橫枷下。李瑞蘭死於史進手下。
  • 《白髮》雜談 01
    但是劇情的束縛,漫夭的身份無法公眾於世,既定的責任或者故國的思念之情,家國之情,總是在不經意間束縛著自己,人生總不能稱心如意,人生逐漸陷入了兩難之境。而男主,可謂是智覺,堪比小諸葛,真的是被編劇塑造成為了完美的人設啊。但是劇情卻限制他那麼愚鈍,無從得知她的真實身份,可謂是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啊。emmmm,這一塊吧,也算是兩人的小劇情吧。淺談而已。
  • 兩個和尚挑水的故事,一個要長年累月下山,而另一個卻坐享其成
    有兩個年輕的和尚,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寺廟裡。而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小河,每天上午這兩個和尚都會下山去小河邊挑水。突然一天右邊那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左邊那座山山的和尚頓時疑惑,不過還是以為右邊那座和尚有什麼緊急時耽擱了挑水。
  • 修鞋匠鬥智大和尚
    舊時,河間府北面兒有座廟,裡頭住著倆和尚,一個老的,個小的。老和尚一心參禪,六根清靜,不問世事 ;小和尚謹遵師法,用心修佛,與世無爭,都是很虔誠的出家人。那和尚理也沒理,眼睛死盯著小和尚,裝聾作啞。小和尚毛了,一時不知所措,連連讓道:「請大師禪房用茶。」「哼!花無味兒,飯無香;一不求袈裟,二不求銀兩,貧僧久遊四海累了,要在這裡修行,求個花開枝頭,葉落歸根」。小和尚聽了這句話,更著慌了,舌頭都不利索了,「這......這此方廟小,留……留不住菩薩。」
  • 豬年那些事(雜談)
    豬年那些事(雜談)雨從青野 新華文訊 昨天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我們! 前日,幾個同學小聚。席間,一個女同學說,我已經兩個多月沒有吃「肉」了。在我們的理解裡。這裡的「肉」,理所當然的指豬肉。 這場瘟疫,究竟死了多少頭豬,我們不得而知,網上說:2018年8月3日,遼寧瀋陽出現了首例非瘟疫情,
  • 《亮劍》中和尚遇害後,李雲龍說師長來求情他也不認,這可能嗎?
    《亮劍》中和尚因為一個疏忽死在了土匪的手裡,和尚遇害後,李雲龍得知消息馬上把碗一摔,就要點兵報仇,這時孔捷帶著幾個政委急急忙忙趕來,好言相勸李雲龍切勿因小失大,但是李雲龍卻沒有給這個老戰友面子,還說別說你來求情,就是師長,他也不認。但是這可能嗎?
  • 和尚為什麼要敲木魚?是討債和鞭策的兩個故事
    在我們的常意識裡,無論是從別人口裡得知,還是電視影視裡得知,但都知道和尚要敲木魚,那這是為何呢?其中有兩個小故事。1.討債的故事相傳在漢朝時期,皇帝派慈光大師和兩個僧徒去西天取經
  • 丁翰林「耙和尚」
    由於這些和尚會些武功,兇狠歹毒,所以當地百姓誰也奈何不了他們。臥佛山下有一個戚莊,莊上有一位丁姓之人,當時在朝中身居翰林之職,人稱丁大人。這位丁朝林居官清正,疾惡如仇,經常做些為民除害的好事,百姓對他非常敬仰。一天,丁大人沒有驚動地主官府,微服回家。
  • 說小和尚虛竹
    前幾日重溫一遍《天龍八部》,情景故事依舊吸引,對小和尚虛竹倒是有了新鮮而濃烈的觀感。這個小和尚,初見時,有些憨直呆愣,怯怯懦懦。初出少林,沒見識過武林的小和尚像極了離家外讀的新學生,帶著新鮮和恐懼,走在未知的路上,懵懵懂懂地迎接著將要出現的一切。為了救人,他無意間解破「珍瓏棋局」,說是無意,卻也有因才有果,小和尚習慣性的善良讓他以「自殺」的方式來成全棋局,「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此雖不恰當倒也貼切。
  • 下大雨,一個和尚走進一個山洞避雨,二年後和尚抱了2個兒子下山
    下大雨,一個和尚走進一個山洞避雨,二年後和尚抱了2個兒子下山有一個和尚和同伴在山上練劍,練完劍後和同伴分別後。和尚一個人在山裡轉轉,忽然下大雨了。和尚左右看看,忽然看到遠處有一個山洞。和尚趕快跑過去,到了山洞門口,和尚拍了拍頭上的雨水走進了山洞避雨。
  • 古代奇案:汪翰林怒懲湯和尚
    李生一家住在大殿後邊的院子裡,與寺內和尚住所相鄰。寺內有三個和尚,除一個老和尚是住持,還有兩個年輕和尚是徒弟。兩個徒弟中,有一人年紀與李生相仿,此人最為熱情,自從李生一家到來之後,時常準備酒菜佳餚款待李生。李生正百無聊賴,心中無所寄託,對和尚十分感激。一來二去,和尚與李生漸漸熟絡,問及和尚姓名,和尚說姓湯。李生聽罷大喜,因為妻子娘家也姓湯,遂引為知己。
  • 土財神:第十章,情中情三笑有餘音
    白娘子正滿腹狐疑,待要問化緣和尚,化緣和尚聲音就從外面傳來,伴著咯咯笑聲。「高大少,我們來看你了!姐妹們都搶著來,還是我們手氣好抽到上上籤!」白娘子探頭一看,就見兩個濃豔女子,一個提著飯盒,一個挽著花籃,扭著腰肢走了進來,轉頭去看高飛時,高飛早已側過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