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陝西作家陳彥同名小說的電視劇《裝臺》,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有關電視劇《裝臺》的兩組數據,折射了這部劇的火爆程度。酷雲收視率數據顯示,12月4日,該劇當晚實時收視率突破2%,最終峰值收視率超過2.3700%;據豆瓣的觀眾評分顯示,該劇當晚開出8.4分的好成績。
6天破2,豆瓣過8,電視劇《裝臺》的收視率和口碑可謂好事成雙。這種雙豐收,既來自觀眾對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的偏愛,對嚴肅文學作品創作的認可,更來自作家對社會底層群體的特別關照。正是這種關照,才將社會底層的真實生活情態,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為電視劇再創作、再展現,建塑起過硬品質,打下了堅實基礎。
《裝臺》受到青睞,產生追劇和刷屏效應,「《裝臺》看了麼」甚至成了坊間見面聊劇的開場白,成了街談巷議的話題和談資。其中的一原因,是一眾演員的號召力。電視劇呈現的是西安的故事,張嘉益、閆妮以及尤勇智、孫浩、姬他、姜冠南、郭文崗等近年活躍在銀幕、螢屏上的陝西籍演藝明星、知名演員的加盟,給電視劇注入諸多陝西元素。劇中陝普和方言,比如哈慫(壞蛋)、搞著(湊活)會騎、這女子歪(厲害)得很,非但沒有給外地觀眾帶來觀劇障礙,反而讓人感到親切、詼諧、接地氣,增加了親近感,彰顯特色,加分不少。加之對西安這座十三朝古都秦腔戲曲、風土人情、美食美景等特色文化濃墨重彩的展示,為電視劇平添了不少魅力,成為陝西的一張名片。
其實,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裝臺》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打工者在勞動中積澱形成的超越血緣關係的情義動人心扉。張嘉益飾演的順子,是一幫裝臺工人的頭,他對手下兄弟極盡寬容與愛護。一次因老闆跑路,原本說好的10萬元工錢差點打了水漂。後來在秦腔團瞿團長出面調和下挽回了部分損失。順子覺得活是自己攬下的,出了這事沒臉拿這工錢,就把錢全部分給手下的兄弟,大家見狀紛紛分出一百給了順子。這種來自底層的溫暖與溫情,其實正是民族大義的代代傳承。此外,順子的隱忍、善良、大氣、寬容,是勞苦大眾精神品質的折射,非常受到觀眾的推崇,契合大眾的審美要求和道德評判。他對工友的關心,對素芬的體貼,乃至對大女兒既恨又愛的心理,尤其是他在大哥大軍飛黃騰達、一擲千金時不依附、不眼紅,只是憑自己勞動踏實生活,卻在大哥潦倒時不顧一切伸出援手。劇中諸如此類的親情展示,一下就戳中了觀眾的淚點。
一段時間以來,螢屏上要麼是青春靚麗的偶像劇,要麼是胡編亂造的歷史劇,就連八路軍都可以住別墅抹髮膠,至於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等離譜情節,更是讓觀眾難以接受。突然一群下裡巴人成了電視劇的主角,整個劇情為他們層層推進,展現他們的衝突矛盾、表現他們喜怒哀樂。觀眾看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煙火人生,是底層勞動者的生存狀態,也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相同的柴米油鹽,相近的衣食住行,在他們內心引起強烈共鳴,這是《裝臺》火爆的又一原因。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學藝術家,應當通過自己的作品,包括角色的塑造,發出時代的啼聲,開啟人們的心靈。《裝臺》的成功啟迪我們,作家藝術家應該書寫和記錄這個時代的真實,以嚴肅的現實主義力作,謳歌勞動、讚美善良,彰顯心靈之美、崇高之美,弘揚民族精神、傳承人間大義,引領社會風尚,讓真善美充滿人間,讓假惡醜無處遁形。只要站穩人民立場,善於從我們身邊家長裡短、鄉土民情中發現生活之美,普通勞動者面對生活不屈服不妥協的人生態度,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照樣可以成為抓人心魄的故事。(南方網雷鍾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