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老家的兩盤石磨

2020-09-04 青眼有加


/王同全 圖/網絡



老家院子裡東院牆邊一字排開有兩盤石磨,一盤大磨,一盤小磨。靠近堂屋窗臺的是小磨,南邊的是大磨。兩盤磨之間,一棵梨樹,是瓢把子梨。現在都不在了。

打我記事起,就跟這兩盤磨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那個物質貧乏,一切以能讓家人填飽肚子為重任的年代,石磨承擔了後來出現的粉碎機、磨麵機、煎餅糊子機等的重任,解決農村老家人吃飯問題。

小磨,磨盤和磨臺都是紅石打造,細膩溫潤。因磨盤厚度小重量輕,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子就可以推動。

大磨,磨盤厚實粗重,磨盤是珍珠花粗粒花崗巖、磨盤是水泥做的。通常需要兩個大人或三個半大孩子較為用力才能推得動。

按照母親的安排,小磨一般用來磨豆沫糊子,做小豆腐(老家叫做豆沫子,就是將黃豆用水泡透磨製出未分離豆渣豆漿的糊子煮熟,加上蘿蔔絲或者白菜絲等其它菜類再煮熟,放上鹽,當做一種熟菜。);磨麥子糊糊用來熬麥子粥,也可以磨玉米糝,用較細的籮篩出來,就是玉米面。

還有將大顆粒的海鹽用小磨磨成細鹽粒,以便食用方便好掌握炒菜做飯的用鹽量。總之,一切可以想像到的需要磨製、粉碎的食物原料,都可以用小磨來實現。

大磨,因較重推起來費力但是效率高,母親安排用來推磨用量較大的如煎餅糊子,豬食料等。

母親是乾淨整潔的講究人,把作為家庭生活重要生產力工具的兩盤磨,收拾的乾乾淨淨,不用的時候,都是把上面能轉動的磨盤抬起來用磨臍支住、錯開,以便將磨膛晾乾,防止推磨後的殘渣、剩水等讓磨膛發黴,甚至在幹活粗粗拉拉的左鄰右舍用完石磨沒衝洗、掃乾淨的時候,再自己抽空衝洗、灑掃一遍。

但是大磨太重,母親是半裹腳的身板一個人挪不動錯不開磨盤,就會囑咐用大磨的人家,用完走的時候,把磨支起來,錯開。

在生產力低下,沒有粉碎機、磨麵機、煎餅糊子機等各種食品機械設備的年代,誰家有石磨,還是兩盤,也是一種日子紅火的象徵。這兩盤磨,也真是為我家和左鄰右舍的生活,出了力立了功。


通常,早晨我是在被叫起來推磨、或是被別人到我家推磨的聲音中醒來的。

無論春夏秋冬,甚至颳風下雨,幾乎天天有人在推磨,磨製各種生活食物原料等,尤其是小磨,有時推磨的人能排號。三奶奶家在推磨豆子糊,二大娘家在等著推磨麥子粥,三嬸子家拿個盛了水的鐵皮水筲已經排上了第四號,人先回去到菜園子裡拔黑菜去了。

那時候,全村二百多戶人家,除去村子周圍菜地裡的三口井是用來澆菜的外,在村子的中部和北部各有一口水井,供全村人吃水。井水乾淨甘醇,無論男女老少,渴了都是喝涼水,尤以剛從井裡提上來的水為上等,口感好,解渴。哪怕是冬天,喝涼水也是平常事。

那個年代,暖瓶在老家農村是奢飾品。只是有空有閒的人家才會燒火燒柴的燎開水衝到熱水瓶裡放著,偶爾喝點熱水。每家每戶都是用鉤擔和鐵皮水筲挑水吃,而且每家院子裡都有個大水缸。勤勞的人家,都是天不亮就早早起來挑上幾擔水把水缸灌滿。

所以到我家來推磨的人用水基本都是自帶,有稍微懶一點的人家也是不帶水用我家水缸的水,有帶的水不夠的人家也會從水缸裡舀水,這樣有時候一天下來,我家水缸就會在做晚飯時候見底,甚至耽誤做飯,父親就會在放工回來後趕緊去挑上一擔。

時間長了,母親也是有些煩,父親就在一年的秋天忙完地裡的活後,找人在院子裡挖了一口井,安上了手動壓水機。那年,依稀記得我虛歲八歲上小學二年級。從那以後,家裡更喧鬧了,兩盤磨更忙了。

早上我起來床後第一件事從替母親推小磨,變成了先用壓水機把水缸壓滿水,再推磨。因為母親是裹腳加上有個頭疼頭暈的毛病,一推磨轉上幾圈,人就暈的不得了幹不了別的活,所以,打我五六歲起,就邊當玩邊幹活的替母親推磨了。

家裡兄妹六個,我最小,本來父母都希望我是個女孩跟姐姐作伴以便家裡不要那麼多男孩子,不曾想我出生後還是個男孩,母親就幾乎把我當女孩子養了,我脾氣性格又綿,很小時候就懂的母親操持一家八口人的日常吃穿用度的難處了,就力所能及的幫母親幹活,燒火做飯,推磨,掃院子,拿柴火、上菜園。

用小磨的人多,用的水撒漏的自然就多,磨道裡有時候就會和了稀泥。父親就推上一車子細河沙放在院子的牆角,磨道裡出現稀泥情況時,鋪墊一層沙子,就不會沾腳那麼厲害了。


春日,梨花盛開的時候,斑駁的樹影下,磨道裡,聞著花香,踩著掉落的白色梨花瓣,在尚未讀過詩詞體會不到那意境的時候,也感到是一種愜意,即使因推磨累了出汗把薄棉襖扣子解開,也不覺得累。

後來,梨樹因有一年的秋天結梨子掛果太多,第二年春天沒能發芽,累死了。父親就在刨出的樹坑裡栽下了一棵香椿樹。

推小磨對我來說雖非難事,但稍大些十歲左右時候跟著哥哥姐姐推大磨,就是一種勉為其難甚至是一件苦差事了。

每隔兩天,到第三天的早上,我會被母親早早叫起來,跟著哥姐一起,四個人輪換著,一個人休息,三個人推磨。說是休息,其實是不用推磨但需要往磨眼裡添加磨製的原料將其磨碎,叫做添磨。

添磨,是個技術活。要根據所磨製的磨料和成品,如煎餅糊子稀稠,決定磨料和水的比例。如果磨製的原料糧食是玉米和泡過切碎的地瓜幹,就要先預估糊子的稀稠如半勺子水半勺子糧食,如果開始從磨膛裡出來的的糊子稠了,就要適當減少水的量;反之,稍微減少點糧食。

還要把握好添磨的節奏,是轉三圈添加一勺,還是四圈添一勺,這決定了磨出來的煎餅糊子的顆粒粗細程度。粗了,自然烙的煎餅粗,不易烙熟不說,也吃起來費勁口感差。太細了,推磨的時間就要長。往往就會耽誤上學,要麼是遲到,要麼是煎餅糊子推磨不完,放了早晨學後繼續推完。

那時刻,母親也還沒烙完煎餅,因為推磨的煎餅糊子要夠一家八口人吃兩天到三天,避免天天推磨,天天支鏊子燒火烙煎餅。

每年春秋兩季,父親會及時請石匠塹磨。就是用鏨子順著快被磨平的磨盤石溝,鑿的深一點,以便讓磨鈍的石磨快一點。跟菜刀鈍了需要磨快一樣。

後來,作為生產隊長的父親,為生產隊搞副業,購進了磨煎餅糊子的機器,還添置了粉碎機,磨麵機等建起了機器磨坊。磨一桶鐵皮水筲的煎餅糊子只需要三分錢,一擔五分錢。慢慢的,用大磨推磨煎餅糊子,磨豬食的人家就少了,我家也一樣把我們解放了出來。

但是,小磨,依舊很忙利用率很高,因為用機器去磨那麼點麥子糊糊啥的太少,還不夠沾機器的磨膛的。

一九八一年,我十一歲,村裡分地單幹了。隊裡的機器磨坊連同村裡的磨坊,都分了,私有化了,開磨坊的人家,為了拉攏買賣掙錢,再多再少的都會給開機子磨,家裡的小磨就漸漸的用少了,直至磨道冷落人員稀少,連同大磨一起,成了被人遺忘的石頭了。

但母親也會經常收拾乾淨,當成了曬臺,天好了曬曬糧食,被褥等等。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有一年回家,大磨不見了。問母親,說是被村裡一家叔叔借去用了,後來據說是被賣了,給城裡人開飯店的當裝飾品。

母親去世後的第三年,我回家上三年忌日墳,去了趟老院子,小磨不見了,院門樓也坍塌了一角,兩盤磨所在的東院牆邊,長滿了荒草與雜樹。

曾經陪伴我長大的兩盤磨,它們最終的歸宿,都不知去了哪裡。

站在堂屋門口的月臺石上,凝望著放置兩盤磨的地方,浮想聯翩。兩盤磨,承載了我童年和少年時的很多喜怒哀樂、歡聲笑語。

當做書桌趴著磨臺上寫作業情景,大哥結婚時,和我同齡的堂兄弟姑家表兄弟十多人圍著磨臺當飯桌吃餃子的情景,因為年齡小磨輥沒能抱住甩脫了踉蹌跌倒頭碰在支撐磨盤的石頭上磕破了流血用母親的扎腿帶子包紮的情景……

依稀中,看到了在院子裡忙碌的小腳母親的身影……

母親和兩盤石磨,都不在了。

*作者︱王同全:山東日照人,畢業於上海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師,濟南邦德雷射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青眼有加qyyjtcq」專欄作者。

相關焦點

  • 世事之五十七:慢慢轉動石磨
    曾經農村家家都有一個石磨,是一家人重要的生活工具。石磨多數用華鎣山上油光石做的,青裡泛白的石頭,打成兩片圓形重疊而成。一片稍厚的朝上的一面打出規則的齒狀,正中心打一個眼,再安上一根圓鐵棒兀立其上,叫做磨子的下扇。另一片朝下的一面打出規則的齒狀,正中心打出一個與下扇圓鐵棒吻合的眼,旁邊打一個能夠漏糧食下去的洞口,叫做磨子的上扇。
  • 故事:老韓講故事:盤炕
    然後把大坯集中在一起,兩橫兩豎地摞起來。再在坯垛頂上苫上草帘子,就等著秋高氣爽那最佳的盤炕季節到來。盤炕是一門非常艱深的手藝,涉及到建築學、材料學、燃燒學、熱力學、流體力學等諸多的學科領域。窯用四塊磚靠邊直立,中間形成一個方形的口子,上面兩層是兩縱兩橫花擺著的四塊磚,形成東西南北各留一口的格局,上面再用平磚蓋頂。風力不大時,炕煙會順利地冒出。如果風力太大,產生「倒灌」時,則需要人上房用磚把上風方向的口子堵上,讓煙從下風方向的口子往出冒。經過世世代代的使用和改進,雁北的「炕文化」已然成熟。
  • 故事:石磨底下壓屍骨,挪開屍骨倒了黴
    主人大失所驚,怎麼都沒想到自家房子下面竟然壓著一副死人骸骨,當下就找人清理了骸骨,找了個沒人的荒地埋了,並把壓骸骨的石磨建了地基。自從把那枯骨清理以後,那家人就怪事不斷,先是蓋房的瓦工從房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好不容易砌起來的牆,突然倒塌,還砸傷了一個小工。
  • 故事:百善孝為先,老漢遺產全分,只給老伴留下一個石磨,這是為何?
    豆腐坊給了老大,錢財之類的多補貼給了老二,家裡的東西算是均勻分開了,談不上一碗水端平,但是兄弟兩個都沒有不滿,分完之後,只剩下一個小石磨了。這石磨是孔老漢最早做豆腐坊的時候用的,這麼多年下來,小石磨早就不能滿足豆腐坊的產量了,但是孔老漢沒捨得扔
  • 故事:石磨成精,半夜磨豆子,哪有什麼神仙相助,最善良的還是人心
    這故事是奶奶給我講的,說原來在林場的時候,有個寡婦,她家的石磨成精了。爺爺奶奶闖關東去了東北,在林場工作,那時候都是吃工分的,你有什麼技能就幹什麼活,不論是放馬還是放豬,不論是磨麵還是點豆腐,反正各司其職,憑本事吃飯。
  • 子不語:石磨下壓著屍體,冤情數年後才得以昭雪
    但是陰司卻記載下來了你的惡行,所以懲罰你遲兩科中進士。」林秀才聽完,心中害怕極了。此後,林秀才修身養性,一心向善。兩科考試之後,果然考上了進士,被授予了掖縣縣令一職。林秀才上任後,在城中巡視,果然看見有一座石磨,命人打開,在下面真的發現了一具屍體。林秀才立馬派人拿下了張某,審訊之下,張某對於殺人的事情供認不諱,自己也受到了應有的懲處。
  • 老家的故事——魏新建
    河沿離老家還有一裡路,近在咫尺卻不能過去,村莊已成為孤島。我們又上了一隻小划子終於到了老家。  老家在村東頭,宅基高出地面一米多,所幸沒有被淹,但土坯草房大都坍塌僅存兩間屋,老天爺總算給我們留個住處。天黑了,四野茫茫,湖面上泛著點點漁火,大人們圍在煤油燈下低聲商談著家事,我和妹妹早已進入了夢鄉。
  • 魯班的傳奇故事:公輸盤修道記
    一日正午時分,公輸盤靜坐於深山中,耳聽鳥鳴陣陣,心中之境,卻如春水靜謐。盤問曰:「君自何方來?可否來自有仙之界?」「吾姓公輸,名盤。因是魯國人,世人便稱為魯班先生。」公輸盤又異之:「魯國安有公輸盤二號?」「道生一,一生二,有一便有二,有二便有三,有三則有世間萬物。」
  • 農村靈異故事集之鬼推磨
    想要把苞米磨成粉,就要用石磨來碾。說起石磨,很多從小生活在農村的朋友應該都見過。一塊直徑差不多兩三米的大石盤,上面放著一個石碾子,就像壓路機的那個大輪子一樣。需要靠人或者牲畜來拉動,拉著石碾子在石盤上面轉,才能把苞米磨成粉,很辛苦,很費力。農村管這種叫做推石磨。
  • 民間故事:山上觀三盤棋,回家竟與親人陰陽兩隔
    李達就站在一旁觀看,正好這盤棋也剛剛開始,李達心想自己很幸運能看到高人下棋,怎麼也把它看完。在觀棋當中他突然看到花起花落很快很快,他沒多想只是覺得奇怪,他覺得餓正好石桌上有盤桃子,他便隨手拿起一個吃了下去,只見兩個老人只埋頭下他們的棋,不理會他。就這樣他觀看了三盤棋,中間花起花落了好幾十次,在他眼裡也就成了常事。第三盤棋下完了,只見一個老頭說:"不玩了!不玩了!
  • 網絡資金盤在農村1
    前些天高高興興的回老家,結果垂頭喪氣的回家。我自小失去父母,姐姐帶大。想到姐姐在村口翹首以盼的等著我,不知道是高興還是惆悵,淚水悄悄的偷出眼帘,老婆開著車發現說:哭什麼呢。孩子還在後面,多不好,你一個花臂男還如此矯情?我忙轉頭看窗外,用手抹去不爭氣的淚水說:眼睛裡不知道進了什麼。說完自己都覺得可笑,密閉的車裡有什麼能進自己的眼睛?
  • 小小說丨一盤綠綠的野菜
    原創 劉玉廣 笑著歌 姐姐從老家託人捎來一包已經燙好了的說不上名字的野菜。小時,鄉親們都喜歡吃,秋紅更是格外的喜愛。這種菜長在高山上,很不好採摘。 這天是端午節,秋紅特意取出十寸盤量的野菜,按照家鄉的做法,第一個端了上去:「老家的野菜。」秋紅的意思是你不是一直不喜歡我們老家的東西嗎?最好一口別吃。 接下來是「油燜大蝦」「紅燒肉」和「酸菜粉條豆腐」。
  • 走,去愚公的老家賞雪觀景
    若干年前,他就是通過眼前的這條小道走進了北山愚公故居,在聽說愚公挖山的故事後,有感而發,撰寫了名傳千古的著作《愚公移山》。雪花將院中的古井、石磨、甕、缶等一切古老的東西掩藏,惹得兩個調皮的孩子探頭探腦在茫茫雪中悄悄地尋覓。
  • 故事:蛟龍戲珠的傳說,明朝大元帥徐達插了一劍,後悔莫及
    看民間故事,了解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歡迎各位網友,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愛好者關注《牆根故事》。——本故事源於民間,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因小山包形狀較圓,像二盤石磨而命名。在大磨臍南段是一個黃泥土的土龍,延伸曲折,有龍爪、龍頭、龍嘴、龍眼、龍鬚,形象十分逼真。小磨臍東是一條蛟,蛟者,是水中龍的一種。形狀千變萬化,蛟與龍不相上下。蛟伸出頭,與龍爭奪一蜘蛛。蜘蛛就在蛟頭邊。其蜘蛛也活靈活現,蜘蛛嘴與屁股十分逼真。經過爭鬥,龍沒有搶到蜘蛛,回頭一甩,此傳說稱蛟龍戲珠,流傳很久,且流傳很遠。
  • 一隻狡猾的狼(故事)
    在我的故鄉,至今流傳著一隻狼叼走小孩的故事。在舊時的農村,製做麵粉用的是石磨,推石磨來磨麵粉,條件好些的家庭用的是驢、騾,而條件差的家庭就只能用人來推了。麵粉是天天需要的,因為人要天天吃飯呀,因而推磨就成了舊時農村的一項繁重的體力活了。農閒時推石磨一般由家中男人來完成,而到了農忙時,男人需耕田種地,推石磨就只能落在了女人身上。
  • 老家的活佛廟
    我的老家,有一個村叫活佛廟,流傳著活佛杜臻傳說!有關於杜臻的故事,在老家民間流傳好多。實際上有的故事過於誇張或者借用了別人的故事。我很小的時候,媽媽講過,好多人給我講過。但是,他們奇怪我不給別人講!「我感覺好多事情不可信!」我當時回答。一次田間勞動,媽媽講起了活佛杜臻成佛後的故事:杜臻有一個哥哥和嫂子!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唐縣令判盜盤碗盞
    今月二十日,蔡應瑞家宴請賓客,繆奪潛入房中,偷走金盞六口、銀臺盤六件。次日早上準備溜出門的時候被京存質遇見。請求追回贓物,剪盜除害。上告。繆奪也不甘示弱,也去衙門投告:狀訴為仇誣事:刁棍京存質,酗酒好色,倚仗鄉官的勢力橫行鄉裡。騙·奸了柳渭的妻子云氏,被捉了以後拿銀子消災。懷疑是繆奪告的密,以致結仇。他家主人失落了金銀盞盤,便唆使蔡鄉官誣告繆奪盜竊。如果是被他撞見,為何不當場搜查?
  • 小小說:相互不讀盤
    相互不讀盤文/劉齊晉一「雙節」小長假,朋友A熱巴巴把在外地上班的女兒小他說,為了達到預期的溝通目的,自己也是煞費苦心,採取了旁敲側擊的迂迴戰術——趁女兒高興,先給她講述了一樁發生在別人家的故事橋段,然後再徵詢她對故事主人公的看法。老A是這樣對女兒小A開講的:前幾天,爸爸我在大街上碰見一個熟人,你也認識的,就是老C叔叔。因為我們倆好久沒見面了,他非拉著我坐個地攤,喝兩杯不可,說是有心思話要跟我說。我沒法推辭,就隨他喝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