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三生三世枕上書》電視劇已經迎來了大結局,結尾白鳳九在三生石刻下東華帝君的名字,發現三生石裏白鳳九旁邊卻寫著文昌帝君。東華帝君和文昌帝君是一個人嗎?有人說文昌帝君是蛇神轉正?有人說他就是司命星君?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解文昌帝君轉世的故事。現實中的轉世往往沒有電視劇中的那般華美,沒有白鳳九,沒有司命星君,沒有帝王之尊。和我們一樣,來到凡間,除了生老病死,愛恨情仇,緣起,緣續,緣變,緣滅,並沒有區別。
第一世——周成王時代,姓張,名善勳
周武王乙巳年,文昌帝君投身於黃帝後裔張家,名張善勳。當時天下剛剛改朝換代,盛世清明,張善勳長大成人後,輔佐於周成王。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傳位於周成王。由於成王幼小,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佐,聽政於周公。周武王的其他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滿,造謠中傷周公旦有謀朝篡位的野心。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周朝建立時被封為殷侯,心裡念及著復國。常常與三個弟弟勾結,煽動叛亂。這個時候,謠言太盛。
後來周成王也聽信了謠言,文昌帝君這一世為周成王的臣子,常常以君臣能夠共享苦樂禍福的人非常微少的道理勸諫成王,但是諫書的摺子經常被燒掉。
後來連重臣召公也懷疑起來。周公很難過,披肝瀝膽與召公談了一席話,召公被感動,消除誤會。費了三年工夫,周公東徵平定了武庚的叛亂。
轉眼張善勳離別家鄉,在京城做官已有十年。有一天他聽到周公鴟鴞詩,憂傷感動,想念故鄉,希望埋骨故土,於是就像朝廷告老還鄉。回到家鄉後,張善勳看到村裡人大多貧窮,就倡議建立義莊,救濟困難,醫治病人,幫助嫁娶,助學讀書。
張善勳在朝廷時,曾經聽到修道人說,西方的印度有位大聖人(釋迦牟尼佛),不用言語就能感化眾生,不用法律就能治理國家。等到辭退官職後,榮歸故裡的路上,遇到一位隱居的人。誠心請教後,這位隱士把西方聖人成佛的法門要訣告訴張善勳,如果張善勳能修持成功,就能夠覺悟而成佛。即使中途停了,也不失做神仙。
接受這位隱士的教導後,張善勳知道自己世間的緣分已盡,於是把一切想法都放下了。在中秋之夜,匯集完親朋好友,就留下遺言去世了。
第二世——周厲王時代,姓張,名忠嗣
前一世的張善勳死後,脫離肉體,向西方走去,尋找西方聖人的足跡。
當途徑洞庭君山時,張善勳被這裡的優美景象吸引。這時的他上無君王管制的威勢,下無骨肉牽掛的念頭,感覺自己十分的逍遙自在。張善勳在這裡遊山玩水,不知不覺忘記了自己了脫生死覺悟成佛的初心。
過了段時間,有兩個仙童從天而降,擁立張善勳做君山的山神兼管洞庭湖的水治,張善勳答應了。
有一天,張善勳在雲中走過,看到一個三十多歲大著肚子的女人大哭而來,祭拜自己的亡夫。婦女訴說自己的丈夫得罪了國君,被放逐客死在南方邊緣荒涼地區。因為離家鄉有萬裡之遙,棺材也難以運回家鄉,不能埋骨故裡。家裡面還有雙親要奉養,自己又懷有身孕。如果山川有靈,考察她的丈夫因為忠於君王獲罪,可憐她的公婆晚年生活無依,就降生一個男嬰到她家,為張家延後。這樣即使她本人的生命不能保全,她也沒有遺憾。
張善勳聽後,心中一陣悲痛,同情的眼淚流下。忽然身體墮落到這女人的懷裡,糊裡糊塗的就沒有知覺了。過了很久,聽到有人說話,張開眼睛一看,身體已經在浴盆裡面了。
這一世文昌帝君叫張忠嗣,父親叫張無忌,為周厲王的臣子,被放逐潘陽死在他鄉。母親為黃氏,心地慈祥,一生全心全意教育張忠嗣。每天念誦觀音心經,晚年無病作化。張忠嗣十歲時,被母親送去讀書。成年後,被祖父過繼做兒子,取名為衝。
周宣王即位,宣布前朝臣子無罪而死的,後代可以做官。在母親的授意下,張忠嗣到京城登上鳴冤石鳴冤,此後宣王恢復了張忠嗣父親張無忌的官職,賜予諡號為獻。同時也賜予了張忠嗣教育貴族子弟的官職。
張忠嗣母親原來還有一個兒子叫允思,不幸早亡,張忠嗣為了安慰母親就把自己的次子楙過繼給了長兄。祖母趙氏過世,這時祖父也不能起床,張忠嗣就以孫帶子,替祖母守孝三年。古詩中提到的張仲孝友的事跡講的就是文昌帝君這一世。
這一世死後,張忠嗣重新回歸天職,神職升到了眾山之神,掌管部下的山川、水旱、豐兇、妖祥、功過。
在周朝末年,有一個青黎山神叫高魚生,看上了一個民女孫滌,抓走孫滌的魂與她發生淫亂。張忠嗣知道後,暗中調查了這件事,使山神低頭認錯,把民女孫滌的魂放了回去。嚴懲了高魚生,鞭打了三百,罷免了他的職務。向天帝保奏了一個叫吳宜肩的孝子為新山神,代替高魚生的職務。
第三世——漢高祖時代,劉如意
到了秦代,張忠嗣看見秦朝使用酷法,把人民當作小草一樣任意踐踏。張忠嗣急忙稟告天帝,願意化身下凡,救人民於水火之中。天帝沒有批准,反而命張忠嗣做漢高祖的後代,不久九天監生大神領著張忠嗣去投胎。
在雲霄間,張忠嗣看見秦朝戰火之後,漢宮鼎新。漢高祖劉邦正在與戚夫人說話。張忠嗣被九天監生大神推下雲霄,落在了戚夫人的懷中。出胎後,名為劉如意。
不知不覺劉如意長大成人,漢高祖認為劉如意神骨與他相似,舉動不凡,很鍾愛劉如意,晚年想要立劉如意為太子,最後沒有成功。漢高祖去世後,劉如意被呂后加害,母親戚夫人也被呂后害死。
這一世的劉如意心懷怨恨而死,死時發願自己來世變成一條毒蛇,吞盡呂氏一族。死後,劉如意的神魂依舊還歸了天上,但是放不下前世的怨氣,尋找報仇的機會。
漢孝帝漢宣帝時期,戚夫人投胎到東海之濱-邛池邑,因為前世享福太過,這一世非常貧苦,嫁給了張家,靠割草為生。
有一天戚夫人夫婦到山野間,為無子而傷心,哭著向天禱告,為表誠心,一起割臂出血,滴到石頭凹縫裡。祈禱說,如果石頭下有動物出生,就是他們的後代。劉如意的神魂看到這一幕,被他們所感動,不知不覺進入到他們的血中,化身為一條金色寸長的小蛇。第二天戚夫人夫婦解開石頭一看,發現了小蛇,便收養了它。
一年後,這條小蛇慢慢長大,腳下長起了腳,頭上長起來角,化身為龍,能夠變化,興雲布雨,騰雲駕霧。食量也增大,看見豬馬牛羊就吞食。
邛池邑邑令有一匹良馬,為呂后的侄子呂產投胎,劉如意想著報仇的機會到了,就把良馬吞食了。邑令大怒,將戚夫人夫婦逮捕了,要殺掉。這時劉如意化作一儒生,來到邑令面前,要求釋放戚夫人夫婦。邑令不肯。
劉如意上天稟報天帝,要求報仇,天帝的回音沒有到,劉如意忍不住心中怨恨,就擅自興雲布雨,借海水淹沒了邛池邑,漲水之際,救出了戚夫人夫婦。這就是漢孝帝漢宣帝時期陷河故事的來源。
這次劉如意借海水淹了邛池邑,淹死了五百戶,人數統計兩千多人。除去前世的仇敵八十多人外,其餘都為枉死。天帝下令懲罰劉如意,將劉如意以龍身囚禁在積水之下。
因為連年大旱,水幹為泥,劉如意的龍身被烈日暴曬,無數鱗甲裡面都生了小蟲,吸血咬肉,沒有休止。
直到東漢時期,佛教開始系統地傳入中國。有一天早晨,天空中五色祥雲,釋迦摩尼佛出現在劉如意的頭頂上。告訴劉如意因為佛法要流行於中國,劉如意前世的罪業可以解除了,佛陀讓劉如意放下仇怨。
隨著劉如意懺悔心地升起,仇恨念頭的消失,劉如意的身體也由龍身變化為了人身。受佛灌頂後,劉如意智慧頓開,皈依了佛陀。
後劉如意因為前世多積德行善,逐漸恢復了神職。
文昌帝君的其他轉世
因為命債沒有還清,三國末期,文昌帝君又投生到黃河以北地區,出生在魏國。後作為前軍司馬,跟隨鄧艾攻打蜀國。勸鄧艾從陰平小道出發,在於諸葛瞻的的兩軍對敵中,亂箭中身,身受重傷,償還邛池邑淹死人的命債。
據四川七曲山清虛觀碑記記載。晉朝時期,文昌帝君又投生越國人,姓張,諱亞,後遷徙於四川梓潼縣定居。
小時候,張亞子的母親病疽重,張亞子為母親吸吮癰疽,並且在半夜割大腿上的肉烹煮後供奉母親,後張亞子的母親病得以逐漸痊癒。因為張亞子生前俊雅灑落,文章明麗浩蕩,被推為蜀中宗師。死後張亞子被門下門人在故居梓潼建亞子祠。
最後一世,東晉寧康二年文昌帝君託生為張育,長大成人後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
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也被傳稱張亞子。這也是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記載的文昌帝君在人間的最後一世。
唐代中期,唐玄宗、唐僖宗,避寇入蜀,文昌帝君顯靈擁護。難平後,文昌帝君詔封為晉王,後人加稱為帝。元朝時期,帝君因前世多世為儒,所以玉帝就派他作文運之神。
元仁宗延佑三年將梓潼神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到了明代,天下學宮都立文昌祠,清朝也在每年二月三日派官員祭祀文昌神。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則成為祖廟。
從張善勳幾世的輪迴中,感覺文昌帝君也很慘,投胎也不是自己想投哪就投哪。完全是隨因緣、業力沉淪。不過因為文昌帝君福報深厚,幾乎每一世,文昌帝君都有機會在人間獲得官祿。在文昌帝君陰騭文中,第一句便是「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死後文昌帝君也是在天界任職。這一切的基礎便是文昌帝君累世積累的福報。想了解更多關於積累福報的方法嗎?關注我的頭條號,看了凡四訓功過格中關於積累福報最快速,最適合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