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跟朋友看了《喜寶》電影出來,心裡堵堵的,不知道為什麼。
我沒有看過原著,只是聽這個名字,我至少會期待它是個喜劇。
但轉念一想,喜劇悲劇也不過是每個人的定義罷了,在一起就真的是喜劇,分開就一定是悲劇嗎?
此刻,坐在電腦前,一幕幕去回憶電影中的場景,還是有很多細節值得細細品味。
從一開始,勖先生拿錢買下喜寶的時候,他就提到,我知道我已經沒有資格像正常男人那樣追求你了,但我是真心喜歡你。
拋開年齡的思維限制,在勖先生和喜寶的互動中,作為旁觀者,我是能夠感受到他們彼此之間的情感流動的。
比如喜寶生氣想要離開,但在聽到大女兒出事的時候立馬回頭照顧勖先生。
比如後來,她到處去打聽《江湖鴛鴦夢》的結局,因為在乎,所以想要幫忙完成心中那個遺憾的部分。
比如勖先生生病期間,雙方書信往來的互動,任何外人都是可以感受到那個暖意:相互分享彼此的經歷,為對方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些在我看來是愛的表現:有大局觀,在乎對方所在乎的,希望如對方所願。
在整個影片中,我並沒有看到喜寶對宋家明有任何的越界行為,但最後卻被誤會。
我想這就是源於勖先生內心對於自己「老」的這個劣勢的極大不確定,可見再多的錢也買不來絕對的自信。
當一個人感受到不安全的時候,他會做出很多的自保行為,甚至可能會傷害別人。
我能理解勖先生那個當下的心情,雖然我並不認同他後來的作為。
我印象最深的是勖聰慧的一句話:我們勖家有很多錢,可每個人都活在痛苦之中。
這樣的家庭氛圍讓她窒息,所以她選擇離開去到祖籍所在地北京。
在北京安頓後,她寄回的家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北京女孩)她們既努力又獨立,不算富有,卻活得瀟灑極了。
喜寶也是一樣,在最後,她把所有的東西,都歸還給勖家,淨身出戶,她想要找回她自己。
最觸動人心弦的一幕就是當她的親生父親找到她這,向她要錢的時候,她崩潰了:
是他把自己推到了如今的境地,在地上那個撕心裂肺地哭聲,對命運不公的控訴的畫面,最後被打了鎮靜劑才冷靜下來,這個畫面至今縈繞在我的心頭。
是的,哪怕她曾經選擇了錢,她也愛上了先生,可是這些都無法抵擋她內心深處對自己靈魂的譴責,她恨那個為一切妥協的自己。
幸運的是,她終究還是離開了那個叫做「宅子」的地方。我想或許離開對於「喜寶」這個角色而言,是一個喜劇吧。
電影片中,見到勖聰恕的的次數並不多,除了第一面看他見喜寶的眼神中帶著光芒,最後結婚的時候是笑著的,其他幾次見到他的每一面他都是處在崩潰狀態。
一幕是他跟喜寶在大馬路上,他跪著跟喜寶哭訴,他覺得父親是為了報復他才搶走他看上的女人。
一幕是在學校附近的家中,他再次想帶奪走喜寶,拽著喜寶要帶她遠走高飛,直到被父親打了一巴掌才清醒。
我想,或許一個人的名字,就足以道出一個人一生的功課。
他其實最需要寬恕的是自己,在影片中,我並沒有感受到父親對他的恨意,是他自己,對於多年前母親的離開一直沒放下,最終精神崩潰被送進精神病院。
雖然影片中只是片段畫面地帶過,但給我的啟發卻是每一個人需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的過往,甚至在必要的時候藉助外力跟過去的事件和解。這是唯一正確且通往幸福的旅程。
否則,多數的情況就會跟聰恕一樣,隨時隨地處在崩潰的邊緣,覺得別人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意針對他,事實或許是一切都跟他無關,只不過是他內在的映射罷了。
整部電影,看完有種淡淡地憂傷,但是當我寫完這篇影片思考的時候,似乎已經抽離了出來。
我想所有的故事只是故事而已,最重要的是它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啟發意義,這才是所有作品的真諦所在。
用心去感受每一部作品吧,書也好,電影也罷,它們都是一份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再創造。
我是親密關係導師愛麗莎,歡迎你關注我,每天與你分享親密關係的小知識小乾貨,陪伴你一起在親密關係中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