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怎麼樣。
武松是囚犯,孫二娘是路邊小店的老闆娘。你再說她有非法勾當,也輪不到你來執法。所以殺人,武松是不會考慮的。
況且,店裡還有夥計,擺明了是孫二娘的同夥,這時並沒有走遠,只是被嚇呆了。如果武松殺害孫二娘,這些同夥即使不敢上前打鬥,肯定也會呼叫援兵。就算把這兩個夥計都殺了,你也不知道附近是否還有援兵。
在十字坡,武松是客,孫二娘一家是主。武松在明,孫二娘的幫手在暗。在不明敵情的情況下,武松不會輕易殺人——只是江湖聞名,又沒有什麼生仇死恨。
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武松此時並不是單身一人,而是與兩個解差一起。兩位解差一路對武松很好,「那兩個公人知道武松是個好漢,一路只是小心伏侍他,不敢輕慢他些個」,武松對他們也不錯,「包裹裡有的是金銀,但過村坊鋪店,便買酒買肉和他兩個公人吃」。
再往前追溯一點,在殺死西門慶與潘金蓮以後,判處了「脊仗四十,刺配二千裡外」這樣一個並不算太重的刑罰,武松對正常的社會並沒有完全失望。也就是說,這時候武松還沒有「上梁山」的打算。
既然不考慮造反,就得在刺配犯人的基本上,謀求進一步的發展。而發展的基礎,不僅不能再殺人,還得在兩位解差的押解之下到達指定地點。如果殺了孫二娘,就算對通過一番狠鬥,安然逃走,又怎麼能救走兩位已經昏迷不醒的解差?
考慮到這些問題,武松不能殺死孫二娘,也不會有非分之想——憑孫二娘的相貌、打扮、性格,她並沒有什么女性魅力。
武松向孫二娘挑事,是因為「我見嫂嫂瞧得我包裹緊,先疑忌了,因此,特地說些風話,漏你下手」。換句話說,是「以攻為守」,而不是報仇、或者除惡。那麼,武松只要打倒孫二娘,保住自己的包裹行李,就不會再有其他想法,也不存在殺人或者非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