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漢有4個兒子,6個孫子,在農村是人丁興旺的家庭。
兒子們都過得不錯,老漢年齡大了,就不想種地了,老兩口名下的二畝多地就分給了4個兒子。
地不在一個地角,兒子們各要一塊,倒也沒啥意見。
雖然老兩口60多歲,但身體比較健壯,媳婦們就對湊份子養老不太滿意。她們的意思是自己還能幹,能自食其力,沒必要這麼早就坐等養老費,打工都還有的是力氣。
但老兩口卻認為,辛辛苦苦大半輩子,養育的子孫又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一家給一點就夠他們用的,應該好好享享清福了。
家庭會議開了好幾次,最終確定,每個兒子一年600塊錢養老費,300斤糧食,一車草。
外人看來真的不多,但4個和尚更沒水吃,到了年底,仍然有兒子推三阻四,不拿不給養老物資,老漢氣不過,為仇結怨地上門要。
幾年以後,一家大型企業選址在劉老漢村南,分給大兒子那半畝多地就被徵用了,按照賠償價格,這點地應得補償金16000多元。
老漢不知受了誰的挑唆,也可能是要養老金困難心裡生氣,就想要這筆錢,他張口跟大兒子一說,立即遭到了兒子全家的反對:絕對不行,地分給誰就是誰的,你不能見錢眼紅。
老漢執拗地說:你不給不行,地是我的,我就要去支出來。
大兒子瞪著血紅的眼睛:我看誰敢把錢給你?我不同意,你休想得到一分一釐。
爺倆爭執越來越激烈,一老一少倆大男人像仇人一樣對罵起來,完全沒有了血緣關係的一點親密。
誰也不讓步,你硬我比你還硬,老子和兒子頂牛一般抗上了,爭議不解決,大隊幹部不敢支給任何一方。
僵持了很長時間,對罵越來越升級,仇恨越來越強烈,仿佛幾輩子前就是宿仇一般。
一天,老漢又到大兒子家去理論,話趕話,兒子火冒三丈,竟然順手抄起一根棍朝著老父親就掄過去。
劉老漢猝不及防,一下就倒在了地上,當時的感覺是腿斷了,腦袋嗡嗡響,認為自己就這麼被兒子打死了。
兒子一家管也沒管,徑直回屋去了,老漢半天緩過氣來,也不敢罵了,掙扎著爬起來,一瘸一拐地好不容易回了家。
自己兒子竟然下狠手要自己的命,你不仁我也不義了,我要上法庭告你。
第二天,劉老漢就上了派出所,村幹部也跟著出面處理糾紛,吵吵嚷嚷大半天,大兒子一咬牙:好,我把錢給你,咱們從此一刀兩斷,再無瓜葛,你也別想我養老了!
劉老漢也不示弱:好,斷絕父子關係,就當我沒生你這個畜生,我還有其他三個兒子呢!
口說無憑,籤字為準,在兒子的要求下,村幹部的作證下,爺倆擬定並籤訂了解除父子關係協議書,從此陌路,不管法律承認與否,我們是大張旗鼓雙方承認沒關係了。
兩年以後,老娘去世,大兒子全家咫尺之遙,連到門沒到門。
劉老漢爺倆為16000多塊錢差點鬧出人命、最終父子劃清界限而收場,成了當地的熱門話題,眾說紛紜,有指責老的不懂情理,有評論小的太計較。
我認為父子皆有不是:
1.利益至上,過於自私自利。
中國人講究血緣關係,重視家庭和睦,這一家倒好,為老不尊,為小不敬,滿眼滿心的只有那點利益了。
如果老漢能夠大局為重,不去爭搶錢財,兒子們不管孝順與否,按照要求拿贍養費即可,老了花錢也少,維持平靜的生活還是沒問題的。
如果兒子能夠通情達理,畢竟老父親年齡大了,又沒有退休金,為自己爭取點養老錢也情有可原,就不會鬧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可是,在他們這裡,沒有如果,各有各的情理,連個陌生人的情意都沒有,就算你死我活也互不相讓。
想想就讓人感到悲哀,在金錢面前,親情就這麼不堪一擊?
2.親情淡薄,缺乏愛和理解。
老漢那個年代,老農民沒文化沒知識,生養兒女只是盡義務而已,根本不會重視孩子的教育,重視親子關係的培養,孩子們放養長大,跟父母沒有建立親密無間的良好關係。
試想,如果父母孩子平日如膠似漆,大人關心孩子依賴,感情至深,這點小利益哪能有這麼大的威力?
從小就缺乏足夠的愛,長大了各自成家,更談不上關係親密了,只剩下世俗、道德和法律上的約束和義務了。
親情單薄,不堪一擊,這就必然導致雙方根本不去理解和愛,只是爭搶點滴利益了。
希望現在的父母引以為戒,良好的親子關係很重要。
3.衝動是魔鬼,不要讓怨恨主宰了理智。
父子爭執,確實談不上天大的仇恨,兒子竟然被憤怒燒昏了頭腦,用棍子毫不留情地打老父親,導致老父親多日不敢走路。
如果把老父親打死,這又成了故意殺人罪,就毀滅了兩個家庭,想想就讓人後怕。
俗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不管是不是君子,每個人在遇到情緒激動的時候,一定得保持足夠的理智,不要做出不可挽回的事來。
希望天下的家庭父母慈,孩子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