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顏子
《蝸居》是一部以當代」買房難「為主題,講的年輕人在大城市努力攢錢買房,最後卻違背自己意願走向人生不同抉擇的事情。
然而,三刷《蝸居》才發現,劇中的三個女人:海萍、海藻和宋太太,她們對待自己婚姻的抉擇,其實揭露了人性的真相面。
海萍活成了整劇最討厭的女人,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她為了買房而利用了自己的親妹妹吧。
一個上海名牌大學畢業生,一個初來上海情惴著夢想的小女生,那份初來上海的喜悅與激情,卻最終因為柴米油鹽而「折腰」,因為房子而利用自己的妹妹達到目的。
剛來上海的時候,海萍跟所有努力拼搏的年輕一樣,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在上海立足。可是任憑她多努力,工資總是趕不上年年上漲的房價。
在職場掙扎了幾年後,她的心越來越不安份,直到回老家看到女兒私自從她包裡拿錢,她才真正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有待在父母身邊才是最好的。
但是上海的房價讓她連首付都無法支付。
可即便如此,她買房子的心依然高漲,於是6萬塊錢的首付成了致命的導火錢,也影響著海藻對於金錢的欲望。
最後海萍如願的買房了,但是換來的是海藻一輩子的幸福。
可是即便看到大結局,我都沒有在海萍身上看到她懺悔的痕跡,她始終覺得這一切都是靠她自己得來的。
在金錢和利益面前,親情顯得多麼的微不足道,多麼的涼薄。
與姐姐海萍相比,海藻柔弱、沒主見,就像一朵嬌貴的玫瑰花,給人一種憐愛感。
海藻去上海讀書,是因為姐姐;
海藻畢業找不到工作,是因為有姐姐;
海藻與小貝分手,是因為姐姐;
她的生命中,海萍在她心中就像是媽媽一樣。她依賴姐姐,信賴姐姐,把海萍當成了人生導師。
然而也是因為這份看重,看到姐姐為了錢的窘迫,她毅然的選擇了一條「輕鬆的人生道路」。
其實如果海藻不走捷徑,和小貝在上海打拼,雖然日子不會大富大貴,但是至少可以過著舒適的小日子。
無奈海藻骨子裡就是不肯吃苦,不想工作的女人,她只想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不用擔心柴米油鹽,不用擔心房子付不起首付。
然而這一切美好的背後,已然全部都暗中標好了價格。所有的美好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在可以努力拼搏的年紀,我們選擇了一條「捷徑」,看似一步登天,其實已暗中標價。每一個舒適的背後都有一個巨大的坑。
宋太太就像是」年輕版「的海藻,同樣的年輕有活力,同樣的想著依附男人生活。不同的是,宋太太是官二代,娘家實力雄厚,可以幫助宋思明成就事業。
帶著這份殊榮,宋太太早早的就嫁給了窮小子宋思明,生活安穩踏實,可人到中年,卻因為宋思明的私慾,導致家庭破裂。
我印象最深的是,宋太太跑到海藻別墅看到家具的時候,淡淡的說了一句:當初我苦苦哀求他把這套家具送我,但是他卻說太貴了。
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其實宋太太內心早已傷透了,自己曾經想買卻因為貴被拒絕的東西,卻好好的擺在眼前。
宋太太為了男人的事業,一直委屈著自己,做事不敢張揚,做人不能高調,連買一套自己喜歡的家具都還要跟男人」討價還價「。
女人總是以為,男人好孩子好就是自己好,最後才發現其實只有自己好才是真的好。
相守半輩子的婚姻卻換來人財兩空的局面。何其悲涼,何其可憐。
縱觀全劇,你會發現海萍、海藻和宋太太這三個女人,其實都有著生活困境所逼。
若不是海萍為了在上海紮根買房,她也不會為了錢到處奔波,甚至利用妹妹的關係為自己鋪路。她完全可以在老家小縣城安家,可是她的野心造就了她的格局。
除了她的野心之外,我想更多的是當時買房熱潮風,正是因為時代的變遷,才使她們即便沒有錢,也要借錢買房的強烈意願。
人性的欲望固然可怕,可是時代的變遷也無法停止。
希望我們都能如小貝般踏實、努力向前,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沒辦法遇到像宋思明一樣的男人,我們只能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