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不惑》最近正在熱播,四個不同個性卻都心地善良的女孩子演繹了不同家庭的孩子從學校到職場的青春歲月。
前幾天剛好看到姜小果討債那段,因為手機掉到洗手間無法使用,只得買新手機,可她又不想借錢,只得東湊西湊自己的所有,也想起有同學借了她三百塊一直沒還。結果人家拿著四千塊的助學金,買衣服買鞋子,就是沒多餘的三百塊還姜小果,這也算了,還要說她沒同情心,倒像是借給你錢就是你的了,別人討要成十惡不赦了。但我們的姜小果也不是吃素的,最後討了回來不說,還送給別人一句經典語錄:善良是要求自己的,不是道德綁架別人的。
經歷過一些事我們就會發現,很多關係的終結都跟錢有關係,大部分人都說升米恩鬥米仇,但最根本的還是人心,貪婪和沒有做人底線的人心。哪怕小冰偶爾請段家寶吃一兩頓便宜的,這個取款機都不會消失。人家偶爾的請客是情分,但你當作理所當然就有點過分了,不僅覺得應該,還處心積慮的謀劃著宰人家,就是傻子,也會有多遠離多遠。四千塊裡均不出三百嘛,肯定能,可人家壓根不想還,還要道德綁架。
曾經我也遇到小冰這樣的朋友,當然沒她那麼過分,因為我也不是段家寶那樣的富二代。大家都是普通的經濟條件,她結婚生了小孩子之後,那時候我還沒結婚。她總是說有了小孩開銷大,沒錢,每次聚餐就說我請客。看著一個小孩比大人還花得多,我也沒說什麼,反正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也沒有過多的負擔。可有兩次她竟帶著朋友,其中一次還是一個朋友失戀,她過來安慰人家,叫出來我說一次吃飯,吃的時候我不知道,過了一段時間我才知道。之後我不再赴她的約,她竟說人窮了連朋友都嫌棄,還說朋友失戀那次總不好讓人家掏錢吧,我請客還不是相當於請她嗎,多個人又多吃不了什麼。除了無語,我也不知道說什麼。
很多時候你認為的倆人好,只是你自己認為的,當你的付出終止,你就會知道你在對方眼裡是什麼。而後再想想如果對方真的當你是朋友,絕不會做讓你覺得感覺很不舒服的事情,不要說她不知道這件事你舒不舒服。試問那件事給她做她願不願意,一目了然。有些「雞肋」式的朋友其實放棄根本沒任何損失,但繼續維持只會徹底顛覆你的三觀。
都說借錢的時候是爺,要錢的時候是孫子,其實誰沒個難處,除非你的人品實在太差,不然第一次借錢,身邊的朋友大部分都會借。借給你是情分,是對你人格的信任,但如果你自己隨意的糟蹋這份情誼和人格,那就別怪別人。你總有急用錢,急到沒這個錢不行的地步,到那個時候你會嘗到耍賴皮的苦果。
生活中最討厭的是哪類人,就是未經他人苦,卻勸人善良的人。其實事情跟他也沒啥大的關係,但他就是一副我大義,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隨意的評價你的所作所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到他身上,他會比誰都做得絕。像姜小果說的,善良是要求自己的,不是去綁架別人,你只要在發生同樣的事時能做到自己說的,就行了。沒有經歷過別人所受的苦,你怎麼就知道對方那樣的行為不是已經仁至義盡。
就像劇中王薇的同學,讓她拿出三百塊給姜小果,當她室友借她的,按她說的,理解室友的難處,室友想什麼時候還就什麼還,不想還也沒所謂,她肯嗎?絕對不肯。越是道德制高點上的人行為越是有偏差,因為她認同錯的東西。同樣的事情她也一定會那樣做,比如借錢不還。
曾經善良是個褒義詞,後來成了中性詞,現在感覺慢慢發展成了貶義詞,善良似乎成了傻的代名詞。其實從來沒變,變得是人心。真正的善良是一種自我修養,你遇到人幫忙幫了一把,是善良,但沒幫的不代表不善良。還是姜小果的那句話,善良是要求自己的,你能做的願意做的就去做,但沒有資格要求別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她人的評頭論足,絕不是善良之人做出的事。
真正的善良是修行自己,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社會沉淪中保留住最初的那份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