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熱播的盜墓題材電視劇《重啟之極海聽雷》,引起了觀眾的熱議。其劇情,特效,人物演技,可以說是近來盜墓題材中少有的扛鼎之作了。
《重啟之極海聽雷》
其中,有一個單元是介紹男主角吳邪在十一倉中解開「魂瓶」的秘密。根據劇中所述,魂瓶裡面就像是子宮,可以滋養魂靈,魂瓶把靈魂蓋在裡面,所以被稱為蓋靈術。
那現實中是否真的存在「魂瓶」這種東西?真如劇中所說那般玄乎其玄嗎?
首先,「魂瓶」的確是真實存在的。「魂瓶」,顧名思義是一種隨葬器物,即平時所說的冥器(明器)。其起源於西漢,在宋代盛行,直到民國才逐漸消失。
古代魂瓶
冥器,作為人死後所使用的的物品,隨著死者一起下葬。但「魂瓶」作為冥器而言,由於平時的所用器具不同,上面所塑之物,往往象徵著死者生前的社會待遇和家庭狀況,並且,希望死後到達所謂的「冥界」依然能夠享用。
在隨葬之風盛行的古代,「魂瓶」成了常見的隨葬陶瓷器,也有大量魂瓶出土於宋代,亦稱「青瓷穀倉罐」。
最早的「魂瓶」用來裝五穀
最早的「魂瓶」傳說,要追溯至商末。伯夷、叔齊為商末孤竹國君之子,因不滿武王伐紂,發誓一生不食周粟。周武王滅商後,建立西周,二人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但最終依舊而死於首陽山中,人們念其抱節之志,怕他們靈魂依舊挨餓,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穀囊」——裝有五穀的口袋,。這裡的「五穀囊」便是魂瓶的前身,可見早期魂瓶實為貯糧之器。
《太平御覽》卷七○四引三國魏王肅《喪服要紀》:「五穀囊者,起伯夷叔齊讓國不食周粟而餓首陽之山,恐魂乏飢,故作五穀囊。」
伯夷叔齊
可見,五穀囊在春秋時期,已經成了一種重要的入葬禮儀,王肅《喪服要記》中還記有一則頗具趣味的歷史故事:說是春秋時的魯哀公為父舉喪,孔子因其未在陪葬品中放進五穀囊而問責於他,哀公狡辯道:「五穀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恐其魂之飢也,故設五穀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為?」言外之意,魯哀公之父死時口中含著肉脯,靈魂定然不會挨餓了。
此後,「魂瓶」的作用漸漸擴大開來,逐漸有了鎮墓和引魂的功效。
魂瓶
當然,各個時期的「魂瓶」款式也是各不相同,漢代、三國、兩晉時期的墓葬出土大都是亭臺樓閣,宋代則相對女傭女官居多。其上的描繪內容對後世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劇中魂瓶
《重啟之極海聽雷》劇中所述「魂瓶」滋養魂靈的說法,是並不存在的。人們死後一般希望自己得道升天,帶著生前的榮華富貴一同永登極樂,並不會將其禁錮於「魂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