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都覺得皇上已經知道甄嬛出軌了,不殺甄嬛,是因為愛甄嬛。
我覺得不可能。
從滴血認親這件事情來看,滴血認親第一個結果出來之後,皇帝的態度是什麼呢?「我待你不薄啊。你竟敢背叛我!」如果不是後來甄嬛洗脫了罪名,什麼樣的下場大家想必都知道吧。
要知道雍正知道孫答應出軌的時候,哪怕是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也憤怒地叫著。「讓我殺了她,我要殺了她,我要把那個賤人五馬分屍!」「為什麼要背叛朕,為什麼要背叛朕?朕可是天子啊!」
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雍正是絕無可能容忍出軌的。絕無可能!
滴血認親這部戲也是整個甄嬛傳裡最緊張最刺激的一場戲。
重複一遍,皇帝原諒甄嬛出軌,這是絕無可能的!如果他能確確實實的找到甄嬛出軌的證據,捉姦在床什麼的,早就把甄嬛殺了。
為了感情就放過一個出軌的女人。
這是雍正嗎?你們別想太多。
皇帝可能喜歡甄嬛,那是最重要的還是他的面子,他是絕對無法容忍背叛的。
皇帝是什麼時候開始懷疑甄嬛跟果郡王有一腿的?
應該是那次宴會的時候,浣碧故意讓果郡王掉出了那張小像。後來雖然巧妙的把話圓了回去,但是還是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而且,皇帝後來又聽說果郡王對浣碧很冷淡,心中就越發開始懷疑了。
不是說好的真愛嗎?不是心心念念的把相片藏在身上嗎?為什麼我把浣碧嫁給他,他居然一開始是拒絕,為什麼娶到了自己心愛之人,反而很冷淡。
不合常理呀。
那個時候他心裡也只是覺得,咦,我的弟弟是不是喜歡我老婆?
從這個時候疑心就起了。
後來就利用和親這件事情來試探果郡王,果郡王果然上當,那個時候他就很不爽了,咦,原來我弟弟真的惦記我老婆!
但是從這兩件事上看來,只能看出果郡王喜歡甄嬛,並沒能得出他們有私情的證據。
然後,後來,把果郡王調去邊疆,一邊是為了分化他的權力,一邊就是為了警告他,離我老婆遠點,不要再惦記我老婆了!
沒想到果郡王真是一點都不聰明,後來偏偏又寫什麼熹貴妃安的家書,讓皇帝徹底動了殺心。
當然皇帝本來就是有點嫉妒果郡王的,你的騎射都是皇阿瑪親手教的。而我卻是別人教的,皇帝提起這句話的時候,心中未嘗沒有嫉妒憤恨之意。
但是一直到目前為止,皇帝所掌握的所有證據都只包括果郡王如何如何喜歡甄嬛,沒有看到甄嬛有任何回應,沒看到他們之間有私情。關於六阿哥的血統,因為滴血認親的事情已經懷疑過甄嬛一次了,所以輕易不會懷疑第二次。
皇帝的想法大約是。我弟弟喜歡我老婆。這件事情已經很確定了。但是我不確定我老婆喜不喜歡我弟弟,我不喜歡有人惦記我老婆,我給過他機會了,但他還是不死心,那我就只能讓他死了。你不是想搶我老婆嗎?那就讓你心愛的人親自送你上西天吧。
於是就讓熹貴妃親自去給果郡王送毒酒,皇帝的邏輯是,如果我老婆也喜歡我弟弟,肯定捨不得毒死他,那他們兩個就是姦夫淫婦,死有餘辜。如果我老婆真能把我弟弟毒死,那就說明她根本就沒喜歡過我弟弟,說明我頭頂還是乾淨的。那麼就是我冤枉了她。
所以皇帝下的聖旨是,如果你們兩個一同出來,就兩個都處死,如果甄嬛一個人出來就把後宮大權賜給她,位同副後。
果郡王用自己的死洗白了甄嬛身上的嫌疑,也徹底讓皇帝放下心來。
當然也是因為甄嬛聰明,甄嬛把這件事情瞞得滴水不漏。甚至就連果郡王這個親爹都不說,葉貴人也是到最後一集才知道的。果郡王都不知道的事情,皇帝能知道嗎?
而且甄嬛回宮之後就很努力的要跟果郡王斷了私情了,幾乎已經不怎麼往來了。跟果郡王說過兩三次,不可能了,以後不要再往來了,希望你以後幸福。類似於這樣的話。
也正是因為這種舉動才保全了自己。
如果不是後來六阿哥越長越大,跟孟靜嫻生下的那個孩子元澈越來越像,再次讓皇帝起了疑心。皇帝就派夏刈去調查六阿哥的身世,偷偷做滴血驗親。
但是這個時候發現已經遲了。
也正是因為調查六阿哥的這個舉動,甄嬛下決心,非要他死不可,皇帝一直到臨死之前,都不知道他們兩個是不是真的有私情,都不知道六阿哥到底是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才會問,甄嬛的回答也很巧妙,「天下萬民皆是皇上的子女。」意思就是不是。
皇帝臨死之前一直掙扎著想喊人,如果他真的把人喊過來了,死無葬身之地的絕對是甄嬛了。
我可不覺得這句話是在開玩笑。
彈幕很有靈性啊。
所以說甄嬛呢,能一步一步的走到最後,未嘗是沒有運氣的因素啊。
當然,跟皇帝對甄嬛的感情也是有一定關係的,如果要換成是別的女人,皇帝懷疑她跟別人有事情,哪怕僅僅只是懷疑,沒有證據,也足夠要她的命了。但是甄嬛畢竟是後宮之首,四子之母,皇帝之前又冤枉過她一次,當然不能只為了自己的懷疑,為了沒有證據的事情,就要了甄嬛的命。
甄嬛這一路走來,真是步步坎坷,步步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