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中三個不同階層的女孩給我們呈現了不同家庭的酸甜苦辣,男人有錢就變壞的許幻山,外面彩旗飄飄的海王,冷言冷嶼的老實人陳嶼成了渣男代表,屢次衝上熱搜。
常言道:寧拆一座廟,不拆一棟婚。沒想到,陳嶼和鍾曉芹在民政局離婚散夥,卻被吃瓜觀眾大呼,終於「眾盼芹離」。而最近劇情中,陳嶼終於意識到鍾曉芹的好,不惜放下自己的大男子主義的做派,開啟了「追妻火葬場」,一個事業單位的經濟適用男怎麼就被罵上熱搜呢?
相比於梁正賢和許幻山這樣的渣男,陳嶼應該是瘸子中的將軍了,沒有不良嗜好,顧家,有穩定的工作,還在上海有房有車,是結婚的不二人選了。可為什麼這樣的經濟適用男卻被觀眾直呼願人間無嶼呢?
其實,在我看來,就是陳嶼是一個內向孤僻的大男孩,因為原生家庭的緣故,缺少父愛,媽媽辛苦拉扯兩個孩子,難免會對他們有所疏忽,從而導致陳嶼有苦自己咽,有淚自己吞,不依賴別人但也會疏遠別人,從來不會表達,性格也更加孤僻。
陳嶼嘴裡說著不喜歡嬰兒,但在媽媽的勸說下想要這個孩子後,還用心地量嬰兒床尺寸,知道鍾曉芹胎停了,還默默地流淚,但是卻一直悄悄地承受,不願意向妻子表露,讓妻子以為他不關心她,只關心他的魚。單位有事煩悶,回家也不說,悶悶地生氣。原本請假照顧胎停的老婆,卻看到不請自來的丈母娘在忙活,就不樂意。
陳嶼妥妥地中了內向性格的魔咒,不善言辭,不願意和人溝通,內心卻會敏感多疑,心思十八彎,情商低,在單位的人際交往也堪憂,總挨領導批。婚姻關係也不和諧,最後以離婚慘澹收場。
內向性格的孩子真的都會滑落成陳嶼這樣的直癌男嗎?內向性格的孩子真的會有社交障礙嗎?
西爾維亞·洛肯在《內向心理學》書中講道:世上根本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者,他們只是充電方式不同。外向者獲取能量的方式更多地是藉助與外界,通過這些可以積極刺激大腦的事情來達到為自身補充能量的目的。而內向的人獲取能量的方式更多地會選擇遠離外界,與自己相處。
所以,內向不是缺陷,內向的孩子不等同於社交障礙,不等同不善言辭,不等同於情商低,只要父母引導得當,內向的孩子也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
那麼,針對內向的孩子,我們父母如何做來幫助孩子呢?
小時候,每次遇到親戚或者陌生人,媽媽總是訓斥我內向、沒禮貌,或者當著我的面說:「這孩子內向,不會說話。」後來,真的如媽媽所料,我不喜歡見人,覺得自己是內向、不會說話的人,更不愛在陌生人面前說話,也變得自卑、內向了。
父母的標籤或者評價影響著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會讓孩子以為自己就是父母口中那樣的孩子,從而限制了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正是因為我是內向、害羞的人,理解女兒不願意融入團體的焦慮和侷促。所以,在別人邀請女兒加入,而女兒有不願意加入時,我會幫助孩子說:「她需要些時間,有些慢熱,熟悉些就好了。」
諸葛越老師在《得到錦囊》中講道:當我們想說孩子內向的時候,可以替換成謹慎。比如過去,我們尷尬訓斥孩子:「你別害羞啊,和阿姨打招呼有什麼害羞的?」現在,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是一個非常謹慎的孩子,可能一開始不願意交流,沒關係。等到和阿姨熟悉了就好了。
標籤易貼不易摘,為人父母要慎重。不給孩子貼標籤,也是在保護孩子的自尊,給他們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紀錄片《零零後》中一一,看起來很孤獨,喜歡獨處,一個人獨自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自娛自樂,被老師擔心內向融不入社會、會自閉。在被攝影師詢問為什麼喜歡一個人玩?一一理直氣壯地回答:
「我就喜歡一個人玩兒,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而一一的父母覺得孩子的行為很正常,也不強迫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一一在父母的接納中,成為13歲的大姑娘,仍然喜歡安靜,但是努力上進,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更是在採訪中坦言:
「朋友是接收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獨處是整理這個世界的信息。可以把自己和朋友在一起學到的東西,升華和沉澱,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內向不是缺陷,是孩子的特質。只有我們父母接納孩子的內向,接納孩子,孩子才會在我們的接納中認可自己,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才會有價值感。
所以,如果我們無條件地愛孩子,請接納孩子的內向,不逼迫孩子活潑,不強行矯正孩子的不善言辭,而是用身教影響孩子。在外出時,我們可以主動和朋友打招呼;在空暇時間,多帶孩子參加聚會或者去公眾場合遊玩,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更多的陌生人,從而給孩子空間和時間慢慢熟悉。
但是,對於內向的孩子,最好在外出時給孩子播種,預先演示或者給孩子描述遊樂場或者聚會的朋友或者場地,讓孩子心中有數,從而可以從容應對。
內向的孩子常常喜靜,不喜熱鬧,但長此以往,會壓抑自己的內心,思慮過重,容易生病。
我們父母可以多觀察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接納孩子的內向性格,但也有責任幫助孩子發揮他們的潛能。比如內向的孩子常常懂事、遵守紀律、專注力比較好。我們可以帶著欣賞的眼光鼓勵孩子的優勢,讓孩子有自信心和掌控感。
大畫家劉墉先生的兒子劉軒是《超級演說家》的冠軍,可誰能想到超級演說家的冠軍曾經是一個內向、靦腆的男孩呢?
劉軒小時候內向靦腆,劉墉在和兒子一起出去看電影或者玩耍時,常常說自己迷路了,讓兒子去問路。兒子剛開始屢屢緊張到舌頭打結、說不出話來,但是劉墉會發現孩子的進步,鼓勵兒子。終於有一天,兒子再也不懼怕和人講話了。不僅成為紐約的華人演講冠軍,還成為《超級演說家》的總冠軍。
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給孩子力量,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可以的,從而願意去嘗試。
所以,在孩子不願意社交時,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回憶他們表現好的地方,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會在我們的發現中,樹立自信心,成為千裡馬,也會慢慢地接納自己。在我們的鼓勵和賞識中,孩子會覺得即使自己慢熱一點,做事謹慎一些,但是自己善思考,能專注,讓父母少操心,從而從內心愛自己,具有韌性和適應力。
美國TED有一位深受大眾喜愛的演講者蘇珊·凱恩在演講曾經講道:越給內向的孩子自由讓他們做自己,他們就越能想出解決問題的獨特辦法。
與其綁架內向的孩子,逼迫他們成為人見人愛的外向孩子,不如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本性,但用尊重和愛滋養孩子的內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有自信心去做符合自己氣質的事情,活出自己的人生。
對於陳嶼這樣內向孤僻的大人,復婚後,你會看好他們夫妻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