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特別喜歡吃馬鈴薯,一直以來南方人都習慣這麼稱呼,偶爾聽到一次"土豆",居然不知道這是它地別名,被鄰居嬉笑了一陣。自此以後,才明白"馬鈴薯"也叫"土豆",再回到更北邊的城市,知道還有一個名字叫"洋山芋"。
土豆這種食物,無論是炒、燉、煎、燒湯,都有很多人喜歡吃,家喻戶曉的蔬菜,歷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秘魯時期,是名副其實的"洋貨"。
作為中國的五大主食之一,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土豆在人類的餐桌上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它的維生素C更是蘋果的4倍。
我從來不曾看過土豆開花,以為它也只是普通的白色,了解之後發現,土豆的花不僅有白色,還有紫色和粉色,和多種色彩,經過科學開發,如今還有彩色的土豆,這樣一個日常的食物,它帶給人類的貢獻和驚喜真是不可限量。
本書作者—遲子建
今天要講的一篇文章來自中國知名作家遲子建的《親親土豆》,文章的主要內容講述:祁鎮的人們,家家戶戶都喜歡吃土豆,種土豆,當地的土豆種植大王秦山和妻子李愛傑,在秦山生命進入倒計時後,在土豆花的見證下,那份夫妻深情猶如花兒般絢麗,又如土豆一樣平凡偉大,深深地嵌入大地。
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解析這篇文章的思想意義和內涵:第一、開篇、結局交相輝映的寫作手法,將人間的一次悲劇透過植物和大地之愛,化作綿綿細雨,帶來無盡思念卻又充滿深情的回憶;第二、透過土豆借物喻人,借物喻情細膩、生動的故事情節,平凡的文字吐露出人間最真的情感。第三、對人物性格和語言的精準描述,是作品的另一大特色。
你不由在燦爛的天庭中落淚了,淚珠敲打著金鐘般的花朵,發出錯落有致的悅耳的迴響,你為自己的前世曾悉心培育過這種花朵而感到欣慰。"昨夜孩子他爺說在那邊只想吃新土豆,你說花才開他急什麼?"
開篇的文字和對話,作者就用了前世託付今生的描述,讓讀者瞬間感受到這是篇充滿了傷感又溫情回憶的文章。
原來墳頂上的一隻又圓又胖的土豆從上面墜了下來,一直滾到李愛傑腳邊,停在她的鞋前,仿佛一個受寵慣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親那至愛的親暱。李愛傑憐愛地看著那個土豆,輕輕嗔怪道:"還跟我的腳呀?"
這是文章最後的片段,一段深刻的夫妻生離死別情分,在土豆的見證下,衝淡了那份思念和傷心, 借用土豆的傳遞,讓這種愛得以延續。
作者遲子建,對於普通人物的情感,文筆細膩、感人、貼合現實生活,用最樸實的文字,最真摯的情感,訴說最刻骨的愛情。
文章通過家喻戶曉的土豆,寄託了主人對食物的愛,更是勞動人民對土地的熱愛。主人公秦山煙不離手,除了土豆就是煙,剩下的是對妻子和家庭的愛,這樣的生活猶如中國千千萬萬個普通農民家庭一樣,簡單快樂。
但是一場疾病,打破了這份寧靜,種植土豆帶來的收入,成了他們的救命治病錢,那一片片土豆田也成了秦山在病中的精神支柱。
農民的天就是土地,土地帶給農民的是收成,更是生活的希望,《親親土豆》中的故事最好的闡述了這個真理。
土豆作為一個其貌不揚,卻營養豐富的食物,猶如秦山和李愛傑,他們是廣大普通民眾之一,也代表了中國九億農民的縮影,勤勞、樸實、簡單、知足。作者借用土豆一物,描述的人間真情動容、真實。
在秦山到哈爾濱大醫院住院期間,同病房的家屬王秋萍照顧中風,脾氣不好的丈夫,即使心懷十分的委屈,依然盡著妻子的本分,為丈夫端茶送水,兼職賺醫藥費。
王秋萍的丈夫恨恨地瞪了王秋萍一眼,說:"你看他比我年輕,讓他喝我的雞湯,你勾引人——" 王秋萍搖頭嘆口氣,無可奈何地給丈夫一勺一勺地餵雞湯。餵完丈夫,她和李愛傑一起上廁所,突然說:"那麼多不該進太平房的人都進了那裡,他這該進的卻天天活著磨人。有時候真想毒死他。
李愛傑怔怔地看著王秋萍,失神地說:"秦山確診了。"她突然撲到王秋萍懷裡哭起來,"我還不如你,想讓他磨我也沒這個日子了!"
這是兩個女人的對話,家庭的病痛,不同的情景,卻都是一樣的結果,疾病這個最大的敵人,是耗掉生命和希望的罪魁禍首。三言兩語間,就將一個女人的無奈,刻畫殆盡。作者透過主人公的話語一語中的,道盡人間的真性。
《親親土豆》一個生動、感人卻又樸實的故事,透過作者遲子建悲天憫人的情感,將它娓娓道來,故事的結局是悲傷的,卻又是美好的,在生命的盡頭重返大地,這既是歸宿也是新生。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