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經二路自西向東行,穿過經二緯十二路口,就可以看到小商品、書籍、服裝、飾品、食品等商鋪林立,人頭攢動的景象。這個地方叫做西市場,顧名思義,就是地處濟南商埠區西段的一個市場,自1928年開業至今,這裡一直都是商埠區的商業地標,今天筆者就為大家講講西市場的故事。
現在的西市場區域,早先是一片墳地。
那時候,這邊也沒有什么正經的名字,因靠近北大槐樹,所以大家也把這片區域喚作北大槐樹。
北大槐樹也是片墳地。
不過,雖說是墳地,這裡卻孕育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市場——「鬼市」。
鬼市,是專門在凌晨進行交易的市場。之所以稱這種市場為「鬼市」,一是因為市場上假東西、來路不明的東西、非法的東西多,二是這種市場天黑前開市,熱鬧非凡,東邊稍微一擦亮就像風一樣散了,像鬼一般來無影去無蹤。
濟南的「鬼市」很多,但最有名還是北大槐樹,原因是因為這裡是墳地,沒人來管,也沒人敢管。
改變西市場片區命運的,是津浦鐵路的開通。
據《槐蔭區志》記載,初期的濟南商埠從緯一路(館驛街西口)往西至北大槐樹,膠濟鐵路以南,經七路(原長清大道)以北,佔地約4000餘畝。隨後建成的津浦鐵路從北大槐樹莊北部穿過,打通了商埠區與外界聯繫的通道,使得北大槐樹片區真正地融合在商埠區之內。
從這時起,北大槐樹一帶得到了開發,鬼市被取締後,這裡逐漸發展成大批個體攤點的主要集聚地,當時多是一些露天經營、早設晚撤的小商小販,同時還建成了「同樂」、「玉生」兩個小戲院。
後來,兩個商人經過實地考察,決定在這裡建立市場。
這兩個人一個叫做劉晉卿,來自歷城仲宮,另一個叫做李九齡,他是劉晉卿的把兄弟。兩人覺得這裡鐵路貨運發達、人流旺盛,於是在經二路緯十一路租下了九畝土地。李九齡在這裡蓋了三排東西走向的平房180間,用以招徠各家商號和小販在此經營,坐地收租。
就這樣,在1928年9月,西市場成立了。當時西市場是濟南市西部第一處綜合市場。為了慶祝市場開業,兩位商人還專門請來了木偶戲班助興,一時間熱鬧非凡。
據說,這個新成立的西市場風水特別好,據《槐蔭區志》記載:「明代前,自現南大槐樹東首向北穿中大槐樹東街、經二路、至北大槐樹西首,有一土石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長龍,崗上植樹,抵禦風沙。南大槐樹一帶,人煙興旺,故名盤龍莊」。也就是說,西市場的位置就在盤龍莊的龍頭之下。
或許西市場的風水真的起了作用,這裡一開張,果然生意興隆。
西市場開業後,魯西各縣、郊區客商以及全國各地經商者紛紛來此開店經商、落腳營生。當時,獨開門頭的店面有百餘家,主要經營廣貨、鞋帽、細布、飯館、捲菸、圖書及其他日用百貨,也有茶館、戲院、飯店等休閒場所。
老濟南臺先生出生在西市場片區,他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是這樣描述西市場的:「西市場的南門直通經二路緯十路,兩邊是比較正規的店鋪,大都是賣鞋的、賣布的、買藥的、買衣服的和後來建成的新華書店等。」
由於這些商鋪經商時注重質量、恪守信譽、服務周到、薄利多銷、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商家脫穎而出,逐漸成為濟南西部商界的佼佼者。
&34;的棉花由於質量上好,生意興隆向其他行業投資,還在各地廣置房產。那時&34;還經營了南京麵粉廠、仁豐紗廠等商號的股份,創始人王協三光房產就有千餘間,可謂是棉花行裡的&34;。
「一間樓」主要經營各類針線、紐扣、小百貨以及假鬍鬚、披帶、穗子等戲曲演員所需要的行頭,品種齊全,質量過硬,至今,經二路上依然可以找到「一間樓」的老字號。
「泰豐園」飯店則是濟南西部餐飲老大,來自長清、平陰顧客一般都要在「泰豐園」吃上一頓,才算是進了一趟濟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