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這世上有一種花,名叫兩生花。一根枝杆上,生長著兩朵花。而這兩朵花,一朵向陰,一朵向陽。就這樣背靠背地生存著,直到他們即將開始枯萎的那時起,兩朵花才會努力轉向對方,相望一眼,而後相繼死亡。
——內容來源網絡
蘇文謙與池鐵城就是這樣的兩生花。
蘇文謙,從小生活在富裕之家,接受良好的教育,熱愛生活。從小在充滿藝術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內心終究是積極向上的。也正是因為如此,蘇文謙有著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信仰。
雖然,家庭的滅門之災,讓他內心充滿仇恨,可是仇恨並沒有讓他喪失對於正確世界觀的判斷。最初和池鐵城一起暗殺日本侵略者,一是為家仇,二是為國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每一個人都會為自己的祖國出一份力。
與蘇文謙不同,池鐵城從小就是孤兒,並且備受欺凌。在他的成長環境中,只相信,拳頭硬才不會被人看不起,才能站在至高點藐視別人。
池鐵城和蘇文謙也應該是不打不相識。而蘇文謙也是在射擊技術讓池換城心服口服的唯一一個人。
兩個本來不會相到依賴生存的人,卻因為蘇文謙的家變,而綁在了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池鐵城一直盼望著蘇文謙能夠再一次回到自己身邊,兩個人還可以是最佳搭檔。
當蘇文謙全家被日本人殺死之後,他就和池鐵城一樣,成為了一名孤兒,並且心中充滿仇恨,甚至一度被仇恨蒙蔽只想著如何報仇。當池鐵城看到這一切的時候,就認定了,他和蘇文謙已經成為了同一種人,兩個人之間的生死之契達成。將自己的後背交給對方。
在後續的日子裡,兩個人不斷學習狙擊技術,也因此一戰成名,為民族事業做出貢獻。雖然,是為國在戰,蘇文謙也是為了國家,為了國人在戰。而池鐵城卻不一樣。在暗殺日本人的過程中,池鐵城開始享受開槍的快感 ,同時也享受殺人給他帶來的滿足感。
內戰爆發,池鐵城知道蘇文謙的有自己的信仰,欺騙蘇文謙,誤殺曾經的救命恩人。讓蘇文謙徹背負起不可原諒自己的罪責。兩個人從此分道揚鑣。
為什麼說蘇文謙是向陽的那朵。在每一次開槍之前,蘇文謙都要了解擊殺之人的背景,是不是該死,蘇文謙從不是將槍口對準無辜之人。只有被誤導的楊之亮除外。
蘇文謙在乎的是開槍背後的真相。而池鐵城,只在乎開槍那一刻的快感,將殺人當成種享受,一種可以掌握人生死的樂趣。
如果說,楊之亮的死,讓蘇文謙正視心中的那種份信仰。那麼,小鏡子的死,就是他放下心魔的開始。
開篇也說了,兩生死,只要在枯萎的時候,才會轉頭相向而望,而形成對立,也正是因為這樣,曾經的生死之後,會因為這種扭轉,而走向死亡。
蘇文謙,再次拿起槍,再次開槍。就如他自己說的,不為殺人,只為救人。池鐵城曾經一度固執地認為,在他和光明之間,蘇文謙依舊會選擇自己。可是,他錯了。當他發現了蘇文謙的"背叛",他變得更加冷血。
兩人舉槍相向,通過瞄準鏡裡精準地觀察對方,都想找到對方的死穴,結束對方。也正是因為如此,兩個人終究都不能生存下去。
《瞄準》是一部好片子。將兩個人之間人性、信仰,情感上的糾葛,表面的淋漓盡致。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