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江一開口,那些朝廷將領就投降了?

2020-09-19 晨星讀書

最近在知乎看到的這個問題,很多人覺得《水滸傳》中的這類情節非常牽強,關勝、呼延灼、董平、張清這些朝廷將領,為什麼宋江一開口就投降了?

其實重要的並不是宋江說了什麼,而是宋江是以什麼樣的身份和方式說了這些話。宋江是勝利者,而對方是失敗者,大家都是懂得權衡利弊的成年人,這些朝廷將領的內心都非常清楚:

投降未必有多好,但不投降一定會很慘。

即使梁山可以放你一條生路,但朝中奸臣一手遮天,呼延灼、關勝、索超這些打了敗仗的將領回去,輕則削職為民、重則身死名裂,何必自討苦吃?

看看當初楊志丟了生辰綱,梁中書府上的老都管如何落井下石:

眾人道:「我們回去見梁中書相公,何不都推在他身上?只說道:『他一路上凌辱打罵眾人,逼迫我們都動不得。他和強人做一路,把蒙汁藥將俺們麻翻了,縛了手腳,將金寶都擄去了。』」

再看看當時打了敗仗的將軍,回去見到高太尉是如何下場:

韓存保、黨世雄來見高太尉,說宋江把二將放回之事。高俅大怒道:「這是賊人詭計,慢我軍心。你這二人,有何面目見吾!左右與我推出,斬訖報來!」王煥等眾官都跪下告道:「非幹此二人之事,乃是宋江,吳用之計。若斬此二人,反被賊人恥笑。」高太尉被眾人苦告,饒了兩個性命,削去本身職事,發回東京泰乙宮聽罪。

韓存保是老太師韓忠彥的侄兒,黨世雄是高太尉的心腹,尚且差點丟了性命,關勝這樣沒有後臺的只會更慘。關勝被俘後心裡也很清楚,回去也是等死,所以才對宋江說「無面還京,願賜早死。」

「逼上梁山」,不僅僅是在說林衝,也同樣適用於關勝和呼延灼,這就是《水滸傳》對封建社會黑暗面的真實寫照。

如果投降,首先至少可以保住性命,而且還有等待招安後繼續為國家效力實現抱負的希望,這一點宋江在彭圯、凌振、呼延灼等人面前都承諾過,後來甚至不惜和魯智深、武松、李逵翻臉都要招安,所以這些朝廷將領自始至終都堅決擁護宋江。

而且宋江的態度非常謙卑恭敬,臺階都給你搭好了,讓你舒舒服服的走下來,只要是懂得權衡利弊的正常人,沒有誰會拒絕。

結合實際案例,看看宋江如何勸降呼延灼。

第一步:親自鬆綁,納頭便拜

宋江回到寨裡,那左右群刀手卻把呼延灼推將過來。宋江見了,連忙起身,喝叫快解了繩索,親自扶呼延灼上帳坐定。宋江拜見。

第二步:賠禮道歉,訴說苦衷

宋江道:「小可宋江怎敢背負朝廷?蓋為官吏汙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因此權借水泊裡隨時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不想起動將軍,致勞神力。實慕將軍虎威,今者誤有冒犯切乞恕罪。」

第三步:陳述利弊,曉之以理

宋江道:「將軍如何去得?高太尉那廝是心地偏窄之徒,忘人大恩,記人小過。將軍折了許多軍馬錢糧,他如何不見你罪責?如今韓滔、彭圯、凌振,已多在敝山入夥。倘蒙將軍不棄山寨微賤,宋情願讓位與將軍;等朝廷見用,受了招安,那時盡忠報國,未為晚矣。」

這短短一段話裡面又有四重意思:

1、將軍您如果回去,必然不會有好結果。

2、韓滔、彭圯、凌振都已經加入了,您也不用有心理負擔。

3、如果您願意加入,我們一定會給您足夠的尊重。

4、您不用擔心因此背叛自己的理想,等我們接受招安後還可以繼續為國效命。

這些道理說得非常清楚,呼延灼如果再不聽勸就是智商和情商都不正常了,所以最後的結果:

呼延灼沈吟了半晌,一者是宋江禮數甚恭,二者見宋江語言有理,嘆了一口氣,跪下在地道:「非是呼延灼不忠於國,實感兄長義氣過人,不容呼延灼不依!願隨鞭鐙,決無還理。」宋江大喜,請呼延灼和眾頭領相見了。叫問李忠、周通討這匹踢雪烏騅馬還將軍坐騎。

注意最後宋江把踢雪烏騅馬還給呼延灼的這個細節。這匹馬是皇帝御賜,不僅僅是可以加屬性,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呼延灼的尊嚴——試想如果以後呼延灼在路上迎面碰到手下敗將周通騎著踢雪烏騅馬揚長而過,那多沒面子?但是作為剛剛上山的敗軍之將,呼延灼又不好意思主動去討,而宋江連這個都幫你想到了,這樣的大哥上哪兒找?

所以不久之後呼延灼就主動請命去勸降關勝,這兩人作為梁山幾十位降將的領袖,成為了宋江招安計劃最強大的支持力量。

再對比一下晁蓋對待楊雄、石秀的態度,就可以看出宋江憑什麼成為老大了。

相關焦點

  • 招安後,吳用曾勸宋江投降遼國,他為什麼會選擇遼國呢
    和宋江相比,吳用的忠君愛國思想不很嚴重,甚至曾經在梁山泊徵討遼國的時候,勸宋江投降遼國。宋江對吳用的話,多數時候也能夠言聽計從,但投降遼國這件違背宋江忠義的事情,宋江毫不含糊,斷然拒絕,並且要求吳用此事切不可提,語氣很堅定、嚴厲。
  • 女將瓊英懷孕染病,打方臘時,梁山新收的其他將領都去哪了?
    接著,宋江被朝廷賜毒酒毒死,吳用花榮殉情上吊,盧俊義失足落水……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死亡方式如此不雅的人,大多是堅持招安的「鐵桿」人士。反觀那些能夠走到最後的,卻大多是反對招安的好漢。在反對招安的人中,入雲龍公孫勝在徵方臘前退出,「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武松徵方臘後在杭州六和寺出家,到80歲死去,算是最長壽的梁山好漢。
  • 招安,及時雨宋江的無奈之舉,造反會怎樣?
    招安,真的是宋江一貫的想法嗎?並不是,招降朝廷敗陣的將領時提到招安,也只是勸他們投降的一種說辭。招安,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造反才是宋江的真實想法。加之朝廷的援兵一到,高唐州守軍與朝廷援軍夾擊梁山軍,宋江只有被滅的份。
  • 誰來鳳城買春色——揭秘《水滸傳》宋江投降招安真相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最終是要被朝廷招安的,招安之後,又去攻打與他們一樣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的方臘義軍,淪為朝廷「鷹犬」。這是我們目前能讀到的「水滸傳」的故事,由此,「水滸傳」必定要成為一部宣揚投降的反面教材。
  • 宋江歸順朝廷是為了自己嗎
    大碗吃酒,大碗吃肉,何等快活,自由自在,沒人管,為什麼偏要歸順朝廷,正認準了哪句話,燕過留聲,人過留名!當宋江提出詔安也不是人人都同意的,比如最早和晁蓋一起上山的人,在加上後來的,武松,魯智深等人,實際上他們並沒有什麼話語權,有很多後來的排名都在他們前面,梁山是按照立功大小排名次的,像有不少朝廷投奔過來的,都是被逼的走投無路,和宋江想法是一致的,
  • 《水滸傳》宋江主張接受朝廷招安,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那麼針對宋江所主張歸順朝廷的政策是否得當呢?我們要理性看待,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論。當時梁山發展處於最鼎盛的時期,人數不斷擴張,面對的出路無非就兩條路,一是繼續發展,不斷向外擴展,取代周圍的勢力,二是找一座強大的靠山,在為靠山效力的同時繼續發展自己的實力。
  • 若宋江是朝廷安排的間諜,《水滸傳》將是一部大型古裝暗黑戲
    事情總是經不住推敲的,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也許在好漢們的背後真的有一雙手操控著他們。這雙大手就是宋朝廷,而及時雨宋江也許是宋朝廷安排在江湖勢力上的一個眼線目的就是為了利用並且剷除江湖勢力,也就是水泊梁山造反集團。為什麼這麼說呢?
  • 替宋江拿個主意
    他夾在山寨與朝廷之間,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手裡捏著高俅這個活寶貝,殺也不是,放也不是。所以,宋江雖然大獲全勝,心裡卻很沉重,憂心忡忡,一臉的難色。因此,我很想替宋江拿個主意。辦法也無非三條:殺,放,不殺也不放。殺了高俅,自然大快人心。
  • 為什麼看過水滸的人都狠宋江
    如果單論為人,他跟宋江不相上下,甚有過之。但論心機,宋江能分分鐘把他玩死。做一個土匪窩的大哥,很適合,但要想梁山有更長遠的發展,非有宋江上山不可。宋江出身大家富戶,他的夢想就是當上國家公務員(這也是現代普通青年最大的願望吧)最終得到皇帝常識,進而光宗耀祖。當土匪是他連想都不曾想過的事情,或者還深惡痛絕也未可知。不過可惜,人長的醜了點,不僅矮還黑!
  • 關勝揭露真相,「及時雨」宋江沉默了
    在《殘水滸》這一本書當中,宋江還有其他的梁山好漢都被朝廷抓進了天牢裡面,他們都在等待朝廷的判決,但是魯智深還有武松和其他的好漢都為他們做了朝廷軍官的梁山好漢上書力保。對於這樣的一件事情,吳用是主張投降的,因為當時的宋江並沒有主持梁山的工作,而是吳用在主持,但是對於吳用的這一個決定,魯智深是萬萬不能夠答應的。
  • 梁山徵方臘,為什麼偏偏郝思文被碎剮?您看宋江怎麼處理俘虜的
    應該不會跪地投降,或者情願帶路,這樣沒骨氣吧。郝思文在杭州城裡待了一夜,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最最最最最最最難熬的一夜了。沒有人知道他這一夜經歷了什麼,他到底承受了什麼樣的痛苦。不說開嘴遁說服他投降,為己所用;至少也關起來審訊幾天,然後從他嘴裡翹出點情報吧。他有意無意透露出的幾句話,可能就會避免自己的重大傷亡。但凡是他能開口說話,就一定是有價值的。那偽太子方天定,是不是個鐵憨憨?
  • 宋江被毒死後,朝中有三位手握重兵的梁山好漢,為何不為他報仇?
    晁蓋死後,宋江理所當然地了梁山寨主。之後,宋江為了洗白罪名,選擇了招安。招安之後,梁山好漢成了救火隊員。先是被朝廷派去討伐大遼國,隨後又南徵方臘。結果遠徵方臘成了梁山好漢心裡永遠的痛,在重點過程中損失慘重,最後只有27名將領回朝受賞。
  • 逆光鏡頭下的「及時雨」宋江——戲說《水滸傳》之十一
    但常常難免要鬧錢荒,宋江往往在最困難最落魄的時候,給人小恩小惠,籠絡人心。李逵的忠心耿耿,就是宋江花銀子買來的。李逵賭博輸個精光,宋江就給十兩銀子。誰知他又輸了錢撒潑、耍賴,宋江又慷慨給銀子用。李逵一看宋江夠意思,從此死心塌地為宋江賣命。宋江在柴進莊外偶遇武松,一見面就拉著武松喝酒,看武松的衣服舊了,馬上出來給武松做衣服。
  • 評水滸:宋江招安為什麼能成功?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除了投降和失敗沒有其他路可走。但宋江的投降還是有極鮮明的個性特徵的。於是,從朝庭小吏到江洋大盜,再到朝庭的統兵大員,宋江這一華麗轉身可謂險象環生又驚心動魄。但畢竟成功了,這是宋江的高明之處。
  • 電視劇宋江太窩囊,山東觀眾砸電視,歷史上的宋江什麼樣?
    「橫行河朔」《水滸傳》是小說,其故事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最早記載其事的是南宋王稱(以前誤作「王偁」)撰《東都事略》。這本書是一本史書,後來《宋史》相當多的內容都繼承此書。總之,我們根據這些記載,可以大概還原宋江起事的輪廓:宋江起義的時間在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到宣和三年。起義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橫行河朔,轉略十郡」。起義的首領是宋江。起義具有流寇性質,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據地,這與小說情節出入很大。起義的結局是嚴重受挫後投降。起義的規模雖然不太大,但戰鬥力很強,「官軍數萬不敢攖其鋒」。
  • 《水滸傳》被讀反了:梁山主張招安的人不是宋江而是晁蓋
    一直以來,對《水滸傳》的解讀幾乎都是無一例外地說宋江是一心渴望招安,把梁山好漢帶上了投降朝廷的道路,毀滅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而晁蓋則是梁山上最堅定的反對招安之人,是造反派的代表。假如細讀文本,解析施耐庵的「曲筆深意」,就會發現,梁山上真正主張招安的人不是宋江,而是託塔天王晁蓋。這樣講有道理嗎?且讓我們從文本出發,來看一看梁山上究竟是誰要招安,為什麼要招安,梁山好漢最終是否投降招安了。
  • 宋江為啥不能去京城奪了皇帝的鳥位,實力不允許啊
    宋江早早就實現了這些夢想,他過上了跺一腳鄆城縣顫一顫的日子,宋江家裡也有錢衣食不愁,還娶了個小老婆暖被窩。他比晁蓋那些一心只想當山賊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比較起來,還是有點追求的,他希望帶領弟兄們洗白上岸。
  • 宋江招安的時候,明明有三個人反對,為何最後只殺了李逵?
    這些人中,大多下場悽慘,死在了招安後徵討遼國、方臘的一系列戰爭中。平方臘之後,少數存活的將領又被蔡京、高俅等人暗害,只有少數得以倖存。而這一切的悲劇都是從招安開始的。平定方臘後,宋江班師回朝。魯智深,武松不願意接受朝廷封官,在還朝途中於六和寺出家;只有李逵跟著宋江回到了,在蔡京、高俅等人趁著賜御酒的機會下毒毒殺了宋江,宋江喝了御酒之後,感覺肚腹疼痛,猜到自己被下毒,為了防止自己死後李逵造反作亂。於是,派人請來李逵,騙他喝下毒酒,兩人雙雙殞命。書中宋江對李逵說:我怕我死後你會造反,壞了水泊梁山的名頭,所以處此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