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看到的這個問題,很多人覺得《水滸傳》中的這類情節非常牽強,關勝、呼延灼、董平、張清這些朝廷將領,為什麼宋江一開口就投降了?
其實重要的並不是宋江說了什麼,而是宋江是以什麼樣的身份和方式說了這些話。宋江是勝利者,而對方是失敗者,大家都是懂得權衡利弊的成年人,這些朝廷將領的內心都非常清楚:
投降未必有多好,但不投降一定會很慘。
即使梁山可以放你一條生路,但朝中奸臣一手遮天,呼延灼、關勝、索超這些打了敗仗的將領回去,輕則削職為民、重則身死名裂,何必自討苦吃?
看看當初楊志丟了生辰綱,梁中書府上的老都管如何落井下石:
眾人道:「我們回去見梁中書相公,何不都推在他身上?只說道:『他一路上凌辱打罵眾人,逼迫我們都動不得。他和強人做一路,把蒙汁藥將俺們麻翻了,縛了手腳,將金寶都擄去了。』」
再看看當時打了敗仗的將軍,回去見到高太尉是如何下場:
韓存保、黨世雄來見高太尉,說宋江把二將放回之事。高俅大怒道:「這是賊人詭計,慢我軍心。你這二人,有何面目見吾!左右與我推出,斬訖報來!」王煥等眾官都跪下告道:「非幹此二人之事,乃是宋江,吳用之計。若斬此二人,反被賊人恥笑。」高太尉被眾人苦告,饒了兩個性命,削去本身職事,發回東京泰乙宮聽罪。
韓存保是老太師韓忠彥的侄兒,黨世雄是高太尉的心腹,尚且差點丟了性命,關勝這樣沒有後臺的只會更慘。關勝被俘後心裡也很清楚,回去也是等死,所以才對宋江說「無面還京,願賜早死。」
「逼上梁山」,不僅僅是在說林衝,也同樣適用於關勝和呼延灼,這就是《水滸傳》對封建社會黑暗面的真實寫照。
如果投降,首先至少可以保住性命,而且還有等待招安後繼續為國家效力實現抱負的希望,這一點宋江在彭圯、凌振、呼延灼等人面前都承諾過,後來甚至不惜和魯智深、武松、李逵翻臉都要招安,所以這些朝廷將領自始至終都堅決擁護宋江。
而且宋江的態度非常謙卑恭敬,臺階都給你搭好了,讓你舒舒服服的走下來,只要是懂得權衡利弊的正常人,沒有誰會拒絕。
結合實際案例,看看宋江如何勸降呼延灼。
第一步:親自鬆綁,納頭便拜
宋江回到寨裡,那左右群刀手卻把呼延灼推將過來。宋江見了,連忙起身,喝叫快解了繩索,親自扶呼延灼上帳坐定。宋江拜見。
第二步:賠禮道歉,訴說苦衷
宋江道:「小可宋江怎敢背負朝廷?蓋為官吏汙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因此權借水泊裡隨時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不想起動將軍,致勞神力。實慕將軍虎威,今者誤有冒犯切乞恕罪。」
第三步:陳述利弊,曉之以理
宋江道:「將軍如何去得?高太尉那廝是心地偏窄之徒,忘人大恩,記人小過。將軍折了許多軍馬錢糧,他如何不見你罪責?如今韓滔、彭圯、凌振,已多在敝山入夥。倘蒙將軍不棄山寨微賤,宋情願讓位與將軍;等朝廷見用,受了招安,那時盡忠報國,未為晚矣。」
這短短一段話裡面又有四重意思:
1、將軍您如果回去,必然不會有好結果。
2、韓滔、彭圯、凌振都已經加入了,您也不用有心理負擔。
3、如果您願意加入,我們一定會給您足夠的尊重。
4、您不用擔心因此背叛自己的理想,等我們接受招安後還可以繼續為國效命。
這些道理說得非常清楚,呼延灼如果再不聽勸就是智商和情商都不正常了,所以最後的結果:
呼延灼沈吟了半晌,一者是宋江禮數甚恭,二者見宋江語言有理,嘆了一口氣,跪下在地道:「非是呼延灼不忠於國,實感兄長義氣過人,不容呼延灼不依!願隨鞭鐙,決無還理。」宋江大喜,請呼延灼和眾頭領相見了。叫問李忠、周通討這匹踢雪烏騅馬還將軍坐騎。
注意最後宋江把踢雪烏騅馬還給呼延灼的這個細節。這匹馬是皇帝御賜,不僅僅是可以加屬性,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呼延灼的尊嚴——試想如果以後呼延灼在路上迎面碰到手下敗將周通騎著踢雪烏騅馬揚長而過,那多沒面子?但是作為剛剛上山的敗軍之將,呼延灼又不好意思主動去討,而宋江連這個都幫你想到了,這樣的大哥上哪兒找?
所以不久之後呼延灼就主動請命去勸降關勝,這兩人作為梁山幾十位降將的領袖,成為了宋江招安計劃最強大的支持力量。
再對比一下晁蓋對待楊雄、石秀的態度,就可以看出宋江憑什麼成為老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