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是東野圭吾的作品之一,依舊是揭露社會問題的風格,內容並不比《白夜行》《惡意》《犯罪嫌疑人X的獻身》等經典作品差,只是推理色彩淡了許多。
它從一開始就明確了兇殺案的情況——一位少女被殘忍姦殺,由於加害者是未成年人,並不會受到法律嚴懲,所以少女的父親決定親自為女兒報仇。
全書的主線是受害者父親與警方分別尋找另一名加害者,同時穿插著對罪惡和法律的思考,即是不是應該讓這個父親了結加害者,警察尋找加害者到底是為了懲罰他還是保護他?
事情的進展不斷揪著讀者的心,讓人迫不及待想知道最後的結果如何、正義能不能得到伸張。
《未成年人保護法》訂立的初衷,是考慮到未成年人身心發育不完善,容易因衝動犯下一些嚴重的過錯,所以對他們從輕處罰、給他們重新做人的機會。
甚至,連殺人都不犯法。
而有些未成年人知道殺人不犯法。
同類題材電影《告白》
書中的兩個少年知道,他們犯了再大的錯,也不過是去管教所呆幾年,案件不會公開審理,名字也不會被公開,等他們從管教所出來,又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於是,他們就肆無忌憚地擄走少女、像對待玩具一樣蹂躪她們,直到某一天因為過量注射毒品導致其中一名少女死亡。
看到女兒被蹂躪致死的錄像帶,父親在狂怒之餘殺死了其中一個少年。此事被報導出來後,大多數人表示理解這個父親的心情,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殺人」。
甚至,這個父親在追殺另一個少年的過程中,也不斷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應該給那孩子一個機會,如果他能為自己的過錯道歉,是不是應該允許他改過自新。
少年法並非為被害人而制定,也不是用來防止犯罪,而是以少年犯罪為前提,為了拯救他們而存在。
因為少年法的存在,加害的少年們不會受到與罪行相當的懲罰,受害的少女們只能獨自承受難以啟齒的痛苦,有道德感的正常人也會被迫成為幫兇。
那個犯罪小團夥其實還有第三個人,這個少年有著正常人的良知,他不願意加入他們的犯罪行為,又迫於另兩人的淫威不能獨善其身,如果他將此事告訴警察,反而會遭到犯罪少年的強烈報復。
《未成年人保護法》就像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拳擊賽中向未成年人傾斜的比賽規則。本來成年人可以輕易制服未成年人,這條規則讓他們投鼠忌器,未成年人倒可以大膽攻擊,成年人要麼默默忍受,要麼同歸於盡。
看似弱勢的一方,其實佔據著最有利的地位。
問題孩子的背後必然有一個問題家庭。
這兩個少年的父母在得知孩子犯下如此嚴重的罪過時,並沒有為孩子感到憤怒、替受害者感到抱歉,而是極力推脫責任。父親把責任推給母親,母親把責任推給別人的孩子。
孩子沒有把他們當成父母一樣尊重,甚至對他們拳打腳踢,他們卻覺得「所有的孩子都這樣」。
在得知孩子被警方通緝、被受害者家屬追殺,他們依然協助孩子逃亡。
還有那個被威脅的孩子,在某種程度上,他也是受害者,可是,他卻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著壓力。
父母指責他,讓他在警察面前撒謊,推脫一切責任;
警察嫌他笨,不能給追捕罪犯提供線索;
受害者家屬拿他出氣,懷疑他也參與了犯罪,威脅他的生命;
記者誘騙他,從他嘴裡獲取新聞報導的素材又不保護他的隱私;
同學疏遠他,不願意和他做朋友;
他唯一的朋友,那個罪犯,只想利用他,把他拖下水。
只能慶幸這孩子沒有足夠的智商和勇氣,否則就可能變成下一個朱朝陽。
《隱秘的角落》朱朝陽利用大人的力量除掉對自己不利的人
然而,教育出這樣反社會的孩子,全是父母的錯嗎?社會上其他人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這麼惡劣的刑事犯罪不過是眾多新聞中的一個罷了,對於讓別人家破人亡的惡性事件,隨著熱度的下降,他們也會逐漸淡忘。
就連受害者父親,在此之前,他也從未關注過少年犯罪的社會問題。出事之後,他也不知道問題怎麼解決才最妥當,羨慕其他正常人的生活,一直期望回到從前。他覺得,可能正是因為自己以前不關注,所以這次才落到自己頭上,這是對自己的報復。
無良媒體更不用說,他們絲毫沒有社會責任感、利用自己的話語權為改善社會環境而發聲。別人失去孩子的痛苦,在他們眼裡,不過是一份博人眼球的好素材。他們像蒼蠅一樣到處追著相關知情人士,不在乎這會給他人帶來多大困擾。他們在電視上舉行相關話題的辯論賽,還邀請了受害者家屬,然而這一切不過是演戲,他們並不在乎這個問題能否得到真正改善。
韓劇《LIFE》中媒體只給爆料者打上淺淺一層馬賽克,間接導致爆料者死亡。
每個人都是雪花。
從某種程度上說,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很多人並非天生如此,而是在家庭和社會等因素的作用下誤入歧途,如果改過自新依然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可是,無辜受害者所受到的傷害該由誰來承擔呢?
加害者也許有無辜的一面,但受害者不是更無辜?選擇挽救加害者,就等於放棄了受害者。看到別人發生這樣的事,我們會很理性地說一切交由法律處理,可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真的能忍得下這口氣、不會像書中的父親一樣親手手刃兇手嗎?殺人償命,天經地義。違反了這一樸素價值觀,就傷害了普通老百姓最基本的感情。
一箱蘋果中出現了一兩個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掉,其他蘋果都會發爛。即便剔除了腐爛部分,這個蘋果也遠遠不如其他完好的蘋果。既然如此,放棄腐爛的蘋果,把注意力放在維護其他蘋果上,不是更省力效果又好嗎?
日漫《來自新世界》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未來某一天,科技高度發展,人類能夠監測出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況,一旦發現某個孩子存在異常、有變成魔鬼的傾向,他們就會秘密處決這個孩子,從而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
《來自新世界》
這樣的制度真的好嗎?
對於孩子來說,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玩伴們突然一個個消失,生活孤獨而無助。知道真相後,又時刻擔心自己某一天也會被清理,戰戰兢兢活到成年。
這種清除計劃不就是優生學的邏輯嗎?當年希特勒為此屠殺了600萬猶太人。清除的標準如何制定,如何識別哪些是無可救藥的罪犯,哪些又是一時失足的孩子?如何照顧父母們的情緒?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差別殺人犯的父母說,全世界沒有一個爸爸媽媽會花幾十年時間養一個殺人犯。不可否認,確實有人渣父母存在,可怎麼將這些人與大多數正常父母區別開呢?又沒有一把尺子能夠精確衡量。靠大眾的口誅筆伐嗎?如果輿論能夠置人於死地,死掉的人中是真正該死的罪犯多還是無辜的人更多?
在這種制度下,有多少人能夠獨善其身?一旦犯罪,人均死刑,人人自危。
在《沉默的真相》中,正義的一方採用正當途徑希望懲治惡勢力多年未果,不得不以犯罪的形式擴大影響引起注意。最後雖然壞人受到了懲罰,但好人也因為手段不當同樣不能免於處罰。這樣的結果讓人覺得很荒誕。
在武俠小說中,大家都遵循著某種江湖道義,手刃仇人,大快人心,官府也奈何不了。
如果現代文明社會也遵循這種叢林法則會怎樣?
大俠們物質欲望很低,一壺酒一把劍就能仗走天涯,偶爾劫富濟貧一下,實在沒錢吃飯還可以打點野味。打惡霸的戲經常發生在客棧,看著惡霸被打趴在地、客棧被打得七零八碎、店小二欲哭無淚,觀眾很過癮,可是接下來客棧員工要怎麼生活?
時不時要遭受這種無妄之災,有時候能得到點賠償,有時候就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社會如此不穩定,大多數人又不消費,還怎麼發展經濟?經濟不發展,教育、政治、文化都跟不上,人類就只能一直活在野蠻中。
法律就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存在。
法律只能事後懲罰犯人,對於書中的父親來說,即便兩個混蛋都死了,他的寶貝女兒也回不來了,他的人生也偏離了軌道。所以,不要指望法律來保護自己,自己小心預防更重要。
"為什麼要教育女孩子小心,難道不應該教育男孩子不要犯罪嗎?"
男孩子犯罪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犯罪嗎?司機闖紅燈撞死行人,錯在司機,但死的是行人。
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安全。
自己是最後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