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短篇科幻小說集,作者是美國華裔特德·姜,他還寫了《降臨》。
小說一共有9個短篇,內容涉及了關於時空穿梭、世界末日、自由意識、人造生物、平行宇宙等常見的科幻話題,其中蘊含豐富的想像力,同時也有一定的理論背景作支撐。作品中,作者把所構造的世界,娓娓道來,一切都顯得自然而然。作者運用了短篇小說的優勢,講好一個故事,沒有冗長,而又耐人回味。
我的每一口呼吸,都讓這個宇宙離死亡更近一步。(《呼吸》篇)
自由意志並不存在,只是你相信這一點之前,它並不具有殺傷力。(《前路迢迢》篇)
科幻小說中隨處可見人造生物,就像從宙斯頭部跳出的雅典娜,這些人造生物一出現就完全成形。但意識並不是這樣工作的,軟體體真實的生命周期是什麼樣?(《軟體體的生命周期》篇)
如果平行空間的確存在,且可以發生對話,你會用怎樣的方式窮盡生活的可能?(《焦慮是自由引起的眩暈》篇)
就是這樣一部小說集,歐巴馬說:這才是優秀科幻小說應有的樣子。《時代》周刊選其為年度必讀書目,《紐約時報》推其為年度十佳好書。它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呢?接下來,與讀君將為你介紹其中的《呼吸》篇。
在不同於地球的另外一個時空裡,空氣(也稱為氬氣)被認為是生命之源,因為這裡的生物體依靠空氣而生存,人們的一切活動都依靠空氣。
這是一種由各種金屬構成的生命體,各個部分之間有輸氣軟管連接,用於提供能量。四肢有連杆束和活塞,用於控制和運動。肺是光滑的鋁製圓柱體,人們之間的肺可以相互交換,肺裡面儲藏著能量之源:空氣,空氣用完之後到補給站更換,就這樣人們輪流著使用相同肺。補給站提供空氣,也提供給人們社交的場所,人們在補給站相遇,並分享自己的快樂與憂愁。用過的空氣被排放到空中,補給站的空氣來自於地表之下——世界之肺,是人們的能量之源。和人類一樣,他們的大腦是身體的控制中樞,也是思考及記憶的地方。但是由金屬組成的,由空氣直接提供能量。
他們的生命力旺盛,能量補給源源不斷,器官也不會衰敗,因此,除了特殊事故之外,他們一般不會死亡。唯一的缺點就是會失憶。
然而,事情發生了改變。一切始於一個「謠言」:一個社區公告員發現,當他在朗讀詩文時,鐘樓提前敲響了整點報時的時鐘。由於事情很平常,人們沒有過多的思考與關注這件事。過了幾天,同樣的事又發生了,人們認為是鐘樓發生了故障,於是讓鐘錶匠檢查了出現問題的鐘樓,卻沒發現運行異常。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有點蹊蹺,但「我」有其他研究,沒法思考這件事情。「我」是一名解剖學學者。
在解剖學領域的核心,存在一個巨大的難題:記憶。關於記憶的假說,一些解剖學家提出「銘刻理論」,也就是記憶是被刻在大腦中的金箔片上的。但「我」卻不認同這種觀點,他更願意相信反對派的「媒介理論」,認為記憶存儲在某種媒介中,可能是齒輪,也可能是開關,他們控制著記憶和遺忘。
沒過多久,又有一個消息傳來,也是關於鐘聲提前報時的,這一次來自於更遠的社區,而且人們採用水銀證明了機械沒有故障。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一個騙局、惡作劇,但「我」有一個不同的觀點,一個比較悲觀的猜想。
這一次的消息使「我」更加堅定了去做一個實驗,一個非常瘋狂的實驗。由於沒有可供解剖的人體,「我」打算解剖自己的大腦。
「我」用四塊稜鏡構造出一個光線閉環,使「我」能夠看到自己的後腦,還準備了足夠的肺提供空氣,並用機械手作為輔助,解剖「我」的大腦。從拆卸到觀察,再到組裝,整個過程花了6天時間。解剖過後,「我」面色凝重,發現了關於大腦記憶的秘密,也理解了近期發生的鐘聲提前播報的事件。
在大腦內部,沒有用來記錄的大片金箔,也沒有成片的齒輪和開關。有的只是一排空氣管,放大來看,空氣管分生出許多毛細管,毛細管交織在一起組成了緻密的格子網,格子網上又掛滿了金制的葉片,毛細管中會溢出氣流,使葉片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當思考時,在氣流的推動下,葉片會快速的運動,最終形成想法。而格子網就相當一張待書寫的白紙,既有記憶也有思考的功能。
這也就是說,大腦的活動是由於空氣的推進,空氣推進的快,則大腦活動得快;相反,若空氣推進的慢,則大腦活動的慢,相應的身體活動也會變慢。這就意味著一旦氣流停止,生命也將停止。而空氣流動的動力源於氣壓差。
鐘樓的時鐘其實沒有變快,相反,是人的行動變慢了。不斷向外界排放的空氣,增強了外界氣壓,在年復一年的積累下,人體內外氣壓差在縮小,氣流速度減緩,人們行動也隨之減緩。這就相當於,相比於之前,時間流逝得更快了,而「我們」也將迎來最終衰竭的那一天。這也就是說,空氣不是生命之源,氣壓差才是。
剛開始,人們並不相信這個結果,但後來經過測試,證明大氣壓強確實在增加。人們開始接受事實,恐慌開始傳播,開始想方設法的節約空氣使用,譴責、謾罵浪費行為,有的社區,甚至還出現了死刑懲罰。但由於末日不會很快到來,恐懼又平息了下來。人們開始想辦法,想增大體內氣壓,想利用空中的空氣等等,但都於事無補。平衡將會是宇宙最終的結果,鐘聲的播報速度會越來越快,直到有一天人們再也感受不到鐘聲的播報。這時,一切生命都停止了。
後來人們漸漸接受了這個結果,行動越來越遲緩,相互之間為了節約空氣也不再說話。直到最後消亡。
姜老師的作品擁有獨特的構思,卻沒有太多的情節與背景設計,故事發展平緩,也沒有太多類似於傳統小說的趣味,有的情節甚至沒有足夠的合理性。但真正可貴的,也是其他科幻小說少有的,就是他作品中包含的詩一般的語言,以及升華到了哲學層次的思想內涵。
宇宙的開端仿佛是深吸一口氣,然後屏住了呼吸。
我所有的欲望和沉思,都是這個宇宙緩緩呼出的氣流。在這漫長的呼氣結束之前,我的思維將一直存在。——《呼吸》
對於《呼吸》,他一反以往關於有限生命體的創作思路,從無限生命體入手,描繪他們的生活狀態,社會狀況,又使其最終走向滅亡,然後表現他們面對終結的生活轉變,以及心態變化。雖是地外文明,但映射的還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質的心理狀態。還啟發人們思考:我們會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末日的到來。除此之外,他也表達了宇宙平衡、文明消亡等一些宇宙演化觀念。
讀《呼吸》,我們會思考關於人類、關於宇宙發展的一些問題,思維也會更加開闊。而小說之所以會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或許不在於他講的故事,而在於他在講故事時植入的,對於科幻與現實、未來與現在的理性的思考。
END.
我是與讀君,了解更多優秀作品,歡迎關注我的帳號。